张昌颖教授生平
张昌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位在我国生物化学界受到广泛尊敬和爱戴的老前辈。
张昌颖教授于1906年2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一个书香世家。1921-1923年,张教授就读于四川成都高等师范附属中学。由于自幼勤奋好学、奋发努力,于1923年考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就读清华学校期间又考取了官费留美预备班,并于1929年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先后以优异成绩获学士(1931年)、硕士(1932年)及博士(1933年)学位。1933-1934年,就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灾难深重、兵荒马乱,百废具兴,急需有识之士。1934年,张教授断然拒绝美国继续聘留,应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主任吴宪教授邀请,毅然回国、报效中华,开始献身于祖国的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事业。
1934-1941年间,张教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身)生物化学系任教,继续从事在美国开展的营养学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抗战后方,先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化学系(1941-1942年)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在贵州大学化学系(1942-1945年)任教授;后来转贵阳医学院化学系(1945-1946年)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抗战后方培养有志青年,为发展中华教育、支援抗日前线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教授应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更名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聘请,任生物化学科教授,与科主任刘思职教授、丁延衸教授、王世中教授等共同建设生化科。自1946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授期间,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还曾兼任辅仁大学(1947-1951年)、北京大学农学院(1947-1949年)、河北医学院(1949-1950年)及哈尔滨医科大学(1950年)教授,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958年以后,他任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张昌颖教授为我国培养医学专家的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旧、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北京医学院工作期间,从举办高级生化师资班开始、到招收进修生和研究生,他培养的医学生化高级人才数不胜数;“文化大革命”后,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吴阶平、严仁英、胡亚美、沈渔邨、李玉瑞、张树政、蔡良婉、李载平、张友尚、邓昌亮等著名科学家、医学家都曾受教于他。他曾经是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64年)一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他曾主编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生物化学》(1959年、1978年以及1985年版本)。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影响的医学院校教材。他还主编过《核酸生物化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化分卷>》及《生物化学词典》。张昌颖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常以个人亲身体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准备出国的学生谆谆教导,勉励他们学成归国为国家效力,受他影响者为数很多。由于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1989年他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张昌颖教授先后从事过营养生化、肿瘤生化和眼生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基础。在白内障发病生化机理、中药治疗机理及实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获得198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他关心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肿瘤及白内障研究工作中开展基因水平研究工作。他先后发表了论文79篇,论著13部。
张昌颖教授积极参加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建设。1979-1987年任该学会常务理事,为推动我国的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鉴于高等学校及全国各个地区的生化工作者缺少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他与南京大学郑集教授、北京大学张龙祥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愉院士、邹承鲁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苏成芝教授等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国生物化学会领导下,终于在1985年创办了《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在他担任主编的十年中,他呕心沥血,克服困难,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1995年,他退居二线任该刊名誉主编,仍一如既往地指导《学报》工作。在100周岁之际,张教授倾一生积蓄,赞助《学报》发展。
张昌颖教授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他始终如一的爱国热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生化界一代宗师的完美形象,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
张昌颖教授安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昌颖教授治丧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