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虎子 于 2006-4-24, 19:04:30:
(按)陆以正是台湾退休外交官
布胡会 为争面子恐输掉里子
陆以正
2006.04.25 中国时报
胡锦涛结束访美后,已经抵达沙乌地,开始亚非四国之旅。他就任国家主席后首
次正式访美,虽先由铁娘子吴仪砸下一百六十亿美元铺路,结局似乎不如预期,最
多只做到各说各话,对中美间相互沟通,并无裨益。
在布希椭圆形办公室的所谓首脑会,从十时半欢迎仪式结束,到十一时十六分准许
记者进入摄影并准双方各两人提问,总共不满一小时;减掉翻译时间,两人各有二
十几分钟可用,只够照稿背诵,完全没有意见的交换。
正如媒体报导,两国在胡锦涛这次访美是否「国是访问」一点上,从去年八月吵起,
几乎惹得美国恼火。幸亏卡翠纳飓风给双方提供了下台阶,将胡的访美行程推迟到
今年四月。要知道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强,与一百八十个国家有邦交,而人人都想
到白宫做客,光耀乡里。如果都让他们如愿,布希整天忙于送往迎来,哪还有时间
处理国家大事?美国近年来在礼宾制度上力图减少虚伪应酬,以「工作访问」取代
国是访问,原因在此。
华府希望将胡锦涛来访定位为工作访问,并非有意阻拦或煞风景,而是认为如此可
让他到德州克劳福农场或华府附近的大卫营作客。两位元首在无人窥伺,毫无拘束
的环境下,可以畅所欲言,建立私人感情与互信,或许能有点意外的收获。
平心而论,这种想法有理,只是中方不能了解,或因顾全中国传统的「面子问题」
不肯接受,才造成几乎不愉快的僵局。
客观地检讨,双方只「会」而并未真「谈」,必须归罪于大陆外交体系领导阶层的
思想僵化,下情难以上达,白费许多力气拚命为是否「国是访问」去争面子,却可
能输掉了里子。这不是说中共没有外交人才,如前后任驻美大使的杨洁篪、章文重
等应该都懂得两种方式的优劣;他们何以不曾据理力争,局外人就无从知道了。
既然双方只重申各自观点,台湾也只能拿公布的资料来解读。媒体过分强调欢迎仪
式中那些「凸锤」事件,如司仪误将「义勇军进行曲」称为中华民国国歌,以及
《大纪元报》记者王文怡高声抗议等,属于花边新闻,看过就算了,没有认真讨论
的价值。
台湾没有一家报纸把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里两国元首讲话,布胡会后记者会的致词
与答问,或午宴中两人举杯前的演说,作有系统的整理报导。同样地,胡锦涛在耶
鲁大学演说时,这么多号称廿四小时播报新闻的有线电视台,只有两家转播了开始
几分钟,其后就全改成李全教被指控性侵杨小姐的镜头了。虽说有什么样的观众才
有什么样的媒体,仍然令人失望。
外交部阿Q式的自我陶醉,以布希并未对台湾说出重话来安慰国人,完全是避重就
轻。这次布希总统虽然没再像接见温家宝那次,公开斥骂台湾,执政者不应沾沾自
喜,以为「终统」事件就此结束了。
胡锦涛不但在欢迎仪式上说他赞赏布希「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在用词上抢著先
鞭(gotinthelastword);在晤谈后公开记者会上,他又特别挑出台湾问题,强调
一中原则,声称绝不容许台湾独立,处处表现不能妥协的架势。
白宫午宴结束前举杯互祝时,胡的演说比布希的讲话长了五倍。在季辛吉、章子怡、
赖斯、姚明、伦斯斐和关颖珊等宾客面前,胡锦涛从抗战时美国援华的历史,谈到
廿七年前中美建交,再扯到今日两国错综复杂的关系,点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
「发达国家」,与大陆作为世界最大的「开发中国家」,说两国不但是「利害关系
人」,更该是「建设性的合作夥伴」。最后引杜甫登泰山诗句比喻中美关系,虽有
些肉麻,仍获得不少掌声。
细读胡在耶鲁大学的讲词全文,内容四平八稳,提出「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
和谐、亲仁善邻」四项传统,但如果他此行目的在于化解美国朝野对「中国崛起」
的不安感,想博取一般老百姓友谊,说服力实嫌不足。替他起草的幕僚群虽知中国
最早留美的容闳就是耶鲁校友,却不知耶鲁曾在湖南办过雅礼学校(Yale- in-China)。
可见大陆的文化断层现象,至今挥之不去。也因此在西雅图、华府和纽海文的三篇
演讲,都有点八股味道。
当然,在次要目的亦即两国「共同利益」部分,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防治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扩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到打击国际犯罪等,胡锦涛所说的话,布希
没有不赞同的理由。而在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方面,中共意在获取更高级的技术
与设备,美国也只听听,准或不准是将来的事。在国家元首层次,讨论时无须涉及
细节。至于美国真正关切的伊朗与北韩发展核武问题,两人显然没有具体交换意见。
胡锦涛此次虽有唐家璇、李肇星、郑必坚等新旧外交智囊人物随行,这些人究竟资
历尚浅,在大陆严格的政治图腾制度里,恐怕没有进言的资格。总结而言,这次访
美受限于面子问题,实质上看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收获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