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报道方舟子质疑蒋方舟早期作品的只言片语,有限分析一下。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OldMountains 于 2012-08-01, 23:34:21:

金羊网
http://news.ycwb.com/2012-08/02/content_3896282.htm

方舟子质疑蒋方舟“代笔”蒋方舟不回应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2-08-02 09:14 

。。。。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方舟子说,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告诉他, 蒋方舟的作品是妈妈代写的,之前也有人在网上贴出很多证据质疑她,只是蒋方舟一直不回应。方舟子说,从他掌握的证据看,现在蒋方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写的,但她早期作品是她母亲代笔的嫌疑很大,“比如写两岁时的事情, 正常人可能对 2 岁的情况记得住吗?四五岁时经历的事情可能都记不住。 ”

方舟子怀疑,早期一些作品,实际上是蒋方舟母亲写的孩子成长日记,最后被改了一下,发在报纸上,变成了蒋方舟的作品,“不过,有的地方没改好,露出马脚了。 ”
。。。。。

以上引文。

还没有看到方舟子的完整的第一手的质疑文章,只能就目前采访中的只言片语分析一下。如果资料不准确,当然以方舟子自己发布的资料为准。

说早期的作品,可能源自母亲写的孩子成长日记,改写一下而成。这种情况是否就是代写,要看具体的证据才能判断。

不过报道中提到,正常人可能四五岁的事情都记不住,蒋方舟如何能写其两岁时的事情?可见是母亲代笔,比如从成长日记中摘来。这个逻辑却不是无懈可击的。

第一,有些人能够记住两岁时的一些事,不作为奇。我本人就记得江南外婆家租住的那个大院布局。还记得我们住的后院一根长竹竿一直斜倚到房檐上。前院耳房住着房东老头,记得他的猫。记得大门外的街道用有棱角的石头铺成。记得一次瞥见那个带我几次的阿婆走过,我飞奔过去,结果跌倒,额角留了一个小小的疤。我是两岁半去寄住的,三岁回北京。公共汽车经过动物园,还记得。

第二,极早期的记忆,有些是大人一直提起,因而延续记忆下来的,比如额角怎么跌的,三岁回来记得动物园。这些不等于是直接对两岁以前有记忆,但却是经过反复重新记忆,记下来了。这些记忆比直接记忆应当还要多些。但前院后院的布局和依靠在房檐的竹竿,确实是我的直接记忆,因为以三岁的语言能力无法和北京的父母交待这些细节。

第三,于是,有这些记忆,在儿童或少年时如果纳入写作的话,不是不可能。如果有母亲的孩子成长日记参考,就更有可能。

所以说,如果主张早期作品是母亲代笔,宜于直接比较作品和日记文本,而不宜用不可能记得两岁事情做证据或佐证。如上所说,直接记忆是可能的,间接的、大人帮助下的反复重新记忆更是可能的。这些如果成立,反而可能是(可能是!)否证代笔说的资料。

仍然还要强调一下:如果一件事,代笔也说得通,自笔也说得通,那么就不是代笔证据。必须是,自笔不可能说得通,资料才值得当作代笔证据考察。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