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这个作者goodluck很像~~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2-08-23, 20:25:13:

回答: 柔文就是国内常用的文风~~ 由 伊犁 于 2012-08-23, 02:25:11:

引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堪比教育界的张悟本

  作者:goodluck

  近日,在网上看书,发现一本介绍ADHD(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书籍下面有人评论说:“多动症(ADHD)不是已经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反驳过了吗?多动症事实上应该是不存在的啊。”

  早就耳闻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本书,从网上随便一查,看到 2010年11月15日 ,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好》书作者尹建莉以448万元的版税收入,紧随韩寒之后荣登作家富豪榜第9名。但一听书名,就觉得这种书太过于想讨好读者。现代人称教育、医疗、养老为新的三座大山。先是有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告诉人们只要注意饮食就不用吃药了,好,搬掉一座大山;现在又告诉人们只要做个好妈妈,就比找好老师强,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择校、择班、请家教了?又搬掉一座大山,真是公德无量啊!

  你看,很多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想给孩子找好学校,现在学区房已经成了房地产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想方设法想给孩子找好老师,好老师的家教,尤其是一对一的家教,我们这里并不是一线城市,但好家教的费用早就涨到了每小时三位数,到了高年级,还有每周驱车近百公里去家教老师那里学的。家长的辛苦,心理上的压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而作者告诉大家,这一切都不如有个好妈妈,你们都白费力气了,你们孩子不出色是你们这些家长自己没做好。很多家长大有找到救命稻草的感觉,仿佛只有按照这本书,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可以胜过择校,胜过找好老师了,这样轻松的解脱方法太有吸引力了。

  我总觉得,成功的教育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离不开。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忽视家庭教育;同样,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老师不能怪家长不配合,给自己推脱责任。教育的结果还取决于孩子的先天条件,如果让爱因斯坦学打篮球,让乔丹学美术,估计他们很难取得后来的成绩。所以,非得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因素胜过另一个因素,我很难认同,也就从来没看过这本书。

  我曾看过很多ADHD的文章,论文,对ADHD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知道在当前医学界、心理学界对ADHD是有一些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共识的。现在有人公然反对ADHD的概念,她是有着什么样的理由呢?好奇心使我找到了这本书,果然看到了有“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这么一节。

  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被认定是多动症的孩子,经过作者的努力,最终在纪律等各方面完全正常了。其实,文中作者也说,这个孩子的家庭不正常,母亲早就不回家了,父亲也是一年最多回来一两回,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常识告诉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肯定容易出现问题。当外部环境导致孩子出现问题时,改善外部环境当然有效。但很多ADHD孩子的家庭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有着正常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父母,但他们仍然有ADHD特征的行为。接下来,作者查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ADHD是人们猜想出来的,ADHD的检测是很主观的。其实,这些资料正可以说明,ADHD是人类探索了上百年的一个问题。而且,ADHD的诊断也决不简单是作者列举的那几个量表,我知道的,就有持续性操作测试(Continue Perfomance Test,CPT),划消,生物反馈等很多方法。

  其实,关于ADHD人们不了解的东西还很多,因为关于大脑,关于人的身体,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我只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既不是医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在这里,我并无意和作者辩论ADHD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我只想说:当前医学界、心理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认为存在ADHD,并且应该及早积极干预的。这一点,我想作者本人也不会否认。如果作者认为当前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是错的,那作者尽可以拿自己的这些论据写成论文,发表到专业期刊去争鸣。学术界的主流思想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之所以能成为主流,一定经过N多专家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如果作者推翻了这个主流思想,其成果连同作者的名字一定会永载史册的。

  但是,拿与主流思想相反的观点直接向一般大众宣传,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近些年,专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就是因为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太不靠谱,这边有人说“喝牛奶补钙”,那边又有人说“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这边说“高血压应该低盐饮食”,那边又说“不用再忍受那些平淡无味的食物了,吃盐对高血压没有任何影响”。专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与主流学术思想不同的观点应该只限于在本专业范围内讨论,与非专业人员交流时,应该只传播主流思想。专家如果都这样的话,人们就不会那么无所适从了。《好》书的作者号称是教育硕士,不会连这么基本的学术常识都不知道吧?

  而且这个教育硕士的头衔很有迷惑性,让人以为宣传的是专业的结论,后果非常严重。当你宣传的思想和主流思想不同时,其实错误的概率是很高的,一旦错误,结果是很害人的。不让人喝牛奶,使人减少了补钙的机会;让高血压患者不控制盐,加重了高血压病的程度。让一个ADHD儿童不接受正规治疗,不吃ADHD药物,对孩子,对孩子所在家庭造成的损害,作者承担得起吗?

  作者在文章中批评ADHD药物的副作用多,其实哪有几种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谁没事吃药吃着玩啊?吃药都是在权衡了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来选择的。

  文章中说“天天一片药,就是天天一句提示:你是有病的,你需要吃药”,“药物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摧残了他的自信”。那么,按照作者的逻辑,是不是只有没病,才能有自信呢?你可以说ADHD不是病,那要是失聪、失明呢?是不是日子就没法过了?现代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分支,是积极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要接受自己,人只有接受自己的缺点乃至缺陷,才能真正获得快乐。一味地逃避,心理总不会真正平静的。人们习惯于不愿意面对不好的真相,但其实真正了并且面对了,并不见得有多么可怕。非典开始时,非要捂着消息,人们反而更恐慌,真正天天告诉人们各地有多少人感染了,人们反而平静下来了:哦,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尽力去解决吧。

  文章中说“所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一个客观原因,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面子。”前段时间,深圳有个妈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十三岁的双胞胎儿子,然后自己选择了自杀,原因是这两个孩子是脑瘫儿。与命运奋斗了十三年以后,绝望了,我想这种感觉作者是很难体会的。家里有个有问题的孩子,家长要付出多得多的辛苦,作者不去关心家长,反而在这里说这样的“风凉话”,真的很失望。照我看来,孩子成就高低,先天因素其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再好的老师,估计也没法让他考上哈佛;而爱迪生只要在一个差不多环境,都会比身边的同龄人出色。孩子成就高,家长不用太骄傲,孩子平凡一些,家长也不用太自责。

  作者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尤其是随意发布与主流学术思想不同的观点,则是本人不能认同的。

(XYS20110817)

http://www.xys.org/forum/db/9/113/158.html

引用:
我认为goodluck没有尹建莉严谨,有时为了批判而歪曲尹文~~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1-08-19, 02:19:38:

回答: 被goodluck批驳的文章~~ 由 伊犁 于 2011-08-19, 01:57:19:

goodluck 说道:
作者在文章中批评ADHD药物的副作用多,其实哪有几种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谁没事吃药吃着玩啊?吃药都是在权衡了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来选择的。
尹建莉 说道:
关于哌醋甲酯(利他林)及其它儿童服用的中枢兴奋药的副作用,常见的有这些:食欲减退、失眠、头晕、体重减轻,此外还可能出现过敏、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和被跟踪的妄想,偶见腹痛。这些副作用一般是写在药品说明书上的,尚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下面这些不写在说明书上的:
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⑺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材矮小。

美国心理健康国家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神经学研究显示,不服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药品的儿童右脑大脑皮层在7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大厚度,而用药儿童达到右脑大脑皮层最大厚度的时间比非用药儿童晚3年。也就是说,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

儿童体重较轻,正处于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合成化学物毒性的抵抗力非常脆弱,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对各器官的发育形成不良影响,甚至留下隐患。

2007年02月22日,搜狐新闻网转引《法制晚报》消息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通告,在1999~2003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病人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同时,一份FDA报告显示,治疗ADHD药品还使用药者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几率上升了千分之一,比如用药患者会出现听觉幻觉、无端怀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问题。FDA建议,利他林应该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提醒人们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伤害的风险。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