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掐”:读高先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性解放》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5-5-11, 07:07:40:

很欣赏高氏文中两个词儿的使用:解放和垄断。显然这要比讲“自由”和“独裁(专制)”要合国情。但是作为学术,“应该如何”并不是问题,“现状如何”及其形成的原因的追求才是。虽然论坛不是发表学术的地界,但对学者提出这样的要求不算过分。

很久以前,镜某曾经讲过,尽量避免用“是什么什么”、尽量多用“是如何如何”的句型。按照这个标准,小题目“人性解放的标准是自由、平等、幸福”就走调了。人性解放的标准是什么?根本不用引用“伟人”们的论述、引经据典就可以讲明白。就是范德彪“穿鞋”的忽悠:一个37的好脚,一个42的好鞋。可是穿上了以后咣当、不合脚。穿鞋的人言合适了,就是合适了。别看那彪子话讲得不利索,可道理不比“搞学问”所言的差。

“解放”的意思是摆脱束缚,“束缚人性解放”的说法里有重复,听着就别扭;后续归纳的“五大功能”也是不伦不类。到了第五功能,如果不去“善意”的理解其表述的话,简直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本意:“在各种质量不同、专业不同的大学中,为学生提供竞争录取的方式”一句里,“竞争入学”或者“竞争被录取”大概是先生要表达的本意。再回头看看“五大功能”,第一“政治教化功能”,好像作者把大学看成“党校”了;第二“人事指标的分配功能”,好像码字的时期是在上个世纪。

北大法学博士考试事件已经暴露了法学界缺人才的问题。这篇文章又给了一个补充。当然可以原谅作者不是在议论法学专业的事儿。但是对事物、事态的把握是如此的糟糕,简直是惨不忍睹。

就拿作者引用的老马来说事儿,老马的写《资本论》的方法是什么?是考察“金钱”的运动!这个都学不来,恐怕就不会、不可能深刻地考察、理解“人”和社会。正是这个“金钱”的运动,一个侧面解放了“人”,同时又重新束缚了“人”。对教育制度的理解,只有通过对社会、家庭和政府等在“人”(=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成本负担的模式、对负担份额的考察,才能看出些门道,才能够与外国的制度比较。

科技坛里有个“小伙儿”,以为把电脑的电源分离出去,就可以解决电脑的热和噪音的问题。这种“想当然”当然要遭到镜某的“冷讽”。这里的高先生的文章与科技坛的话题不同,可是“思路”是一致的,以为有几个想当然的“概念”就可以“改革”了。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