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一九八五年三月六日)
赵紫阳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去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小平同志就尖锐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科技体制改革来说,更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尊重知识,不爱惜人才,肯定没有希望。
中央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不是资源,不是资金,也不是体制。我们国家基本上不缺资源。资金问题,从长远看,也是可以解决的。体制问题,现在就在改革,大有希望。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一定要看到,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经济能否起飞,有没有后劲,就要看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能否大大发展,人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我们在人才方面有两大问题:一是人才不足,二是现有人才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比较起来,后一个问题更为迫切。新的人才当然要大力培养,但首先应该把现有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现在的工作靠他们,为未来培养人才也要靠他们。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老知识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里说的中年知识分子,不仅包括四十多岁而且包括五十多岁的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骨干在内。在年龄问题上,对他们的要求应该同对行政干部的要求有所不同。科研单位,学校,企业,国家机关,都要切切实实为知识分子解决具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知识分子的合理报酬问题,一定要逐步而又切实地解决好。
听说,有些同志对人才流动表示担心。总的来讲,提倡人才流动,方向是正确的。现在的流动,大部分是流向搞活了的小企业,因为它们生产搞活了,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小企业需要科技人员,它们过去长期分配不到大学生。不少大企业和研究所又积压了相当数量的科技骨干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技术人员转向小企业,这是无可非议的。当然也要防止副作用。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应采取简单的行政办法去堵,而应通过疏导的办法,因势利导,存利去弊。最近有个材料,上海有个工厂有四个技术骨干被小厂拉走了,原定的攻关计划无法继续进行。要注意防止出现“老基地垮掉了,新企业又上不去”的现象。为了缩小副作用,可以规定一些办法,例如必须保护原单位的技术权益;科技人员必须在半年或一段时间以前向原单位提出申请,办理正式离职手续后才能离开;以及规定最高工资额和开征某种所得税等等。现在确有一些技术人员,流入新单位后,工资待遇过高。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才奇缺。随着今后小企业技术人员的增多,随着技术市场的开拓,特别是随着骨干企业对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改善,大多数技术人员是可以稳定的。
* 这是赵紫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的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