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老了能比这好点吧。 趁早学微积分到时候做习题混日子。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短江学者 于 2016-07-13, 14:32:46:

引用:
还记得我吗?前两年写介绍美裔华人在美住老年公寓情况,去年写了〝我已活过75岁了〞。我还活着,快近80岁了,但是一年来什么也没写,写不出来,〝过去的不值得留恋,未来不属于我〞是我真实想法。而现实又那么平庸而无奈。近200户的公寓,最初只数家华裔,我入住四年来发展到现在38户了。大陆来的留学生在美定居下来,把父母接过来照顾下一代,现在第三代也上大学或工作了,这些老人显得多余了,美国良好福利制度,于是都到这里度晚年。年龄大多数70-80岁,很多80出头了,最大的86岁,还能自理。身体都还算健康,有些常见的老年病,美国医疗条件好,又一个钱不用花,这里形成了华人小社会,基本上不需懂英语,可能比回国内生活还实惠。

老人很自然习惯过这里的生活,一是去老人活动中心,早上免费班车送去,参加一些活动,中午吃顿免费美式午攴,送回公寓或带着去便宜商店购物。二是看病,老年人总会有看不完的病,预约不怕,有的是时间,还有车接送,就诊有中文翻译,配了药,还有人送上门。三高要吃药;免费眼镜得配;白内障该做手术;这个痣应取掉;心率不齐需检查;牙得洗得补等等。三是几乎隔两天有免费食品蔬菜瓜果可领取,有政府,教会,慈善机构等发放的超市下架的东西,有的快过期了,有的外观不好看,卖不出去,只要搬得动,可成箱成捆领走。有的领取点很远,不怕,有公交车,乘车得花车钱吧,不怕,申请一张残疾人免费乘车黄卡(老年人总会有这病那病或动过手术),还可附带一位照顾的也可免费乘车。需照顾的残疾人,推着满满一车食品,总有些不相称吧,顾不得了,美国自由世界,什么鸟没有。四是有了黄卡,哪儿商店东西便宜,哪儿大MALL好玩,逛去,一天就打发了。五是到了开春,在公寓的空地与老人活动中心都可领块用方木围成有种植土的地,让老人种蔬菜瓜果,华裔老人太乐意大献身手,每天勤劳细作,盼着秋季大丰收。这几项把老人忙的可以,再有妇女们组织健身队,跳排舞,打太极,舞扇,排点表演舞蹈,由孔子学院收编,出资购置表演服装……。活脱是大陆生活美国版,但是仍有使不完的劲力,缺不了的华人陋习:窝里斗。

我没有嘲讽这里老人的意思,也不是表白自己清高,我只感到悲哀,陷入深深思考。我们老人所受的教育和所经历的岁月成就了今天的我们:穷不可耻,共产党是穷人党,打土豪,分田地,我的是党给的,你的也是党给的,全是党的。经历了三年艰饿年代,常年的票证供应,再到改革开放,有权有势,捷足先登,无权无势,落后吃亏,什么都是假的,到手白花花银子才是真。在美国新环境下,面对白手可得,那有不要白不要做傻瓜,这些想法很自然产生。面对一些社会福利争先恐后,在美国却有点异类,在中国人人都在争,不争什么也没有。美国有很多不尽意之处,贫富差距大,但是社会福利还是到位的,人的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能维持人的尊严,可以建立诚信制度。我们公寓地处黑人聚集贫穷地区,入住的大多数是有些残疾的黑人,也有白人老人,都是文化不高,可能是社会失意者,沦落此地。可以说这里是美国社会最底层。

还有一个现象,让我对美国社会有更进一步了解。入住公寓的美国人没有一户是夫妻档的,几乎全是独身,可能丧偶,或离异了。也就是说夫妻两人即使再贫穷还是要自己独住一幢房子,有自己的院子与活动圈子,两人生活能自理者,绝不会考虑搬到我们这类公寓来。黑人虽然没有钱,他们天性乐观,也不稍去领取免费食品,更不愿到莱地去劳作。在老年中心也有类似情况,来中心的美国人多是残疾与失智老人,那怕有点能自己行动者不来中心,可能与美国人性格有关,不愿参加受约束的集体活动,所以现在来中心活动的华裔老人是大多数,成了华人天下,美国人成了陪衬,公寓里美国人一个都不去。我总疑惑美国的老人活动中心如何办得下去,好像华人聚集之地,才有人气。美国人好独处,讲个人自由,人际交往保持一定距离,尊重个人隐私,这是中外文化差异。早晨到中国的公园,港台也一样,到处是一群,一堆晨炼的老人,五花八门,热闹赛过赶集。而在美国公园安静无比,冬日偶有老人静静独自坐在车内。

我在想,老人衰退是自然现象,不仅仅是身体各器官,可怕的是精神,没有指标可测定,到了这个阶段,是人生最不可爱的时光,成为社会的负担。有统计美国25%的医疗开支,用在只占人口5%的临终老人最后一年生命中,而人生最后10-20年的老年阶段,占一生医疗开支多少,没有统计,肯定让人吃惊,也许某种角度看,都是〝无效医疗〞。我们老人今天治了这个病,明天那个病又出现,三天两头跑医院,天天生活在〝病魔〞折腾中,总是不放心这,疑惑那,除了关心自己的身体,再无生活情趣。与老人交往中最乏味的就是听诉说他的不舒服,你还不能不抱同情体贴之心,即使你不耐烦的话。这样絮絮叨叨的老人是我与之交往数十年的友人吗?是我现在应与之相处的新交吗?

人是会变的,为什么到老了,变得那么不可爱了。兴趣淡漠,语言贫乏,自私多疑,保守固执。人生就是这样,但有几个能逃过此噩运?能把最后岁月活得精采,做个有趣的老人,不连累家人与社会的有几个?大脑在萎缩,思维迟钝,新事物接受慢,这种精神与思维的退化看来谁也治疗不了。人到了七八十岁,多多少少有失智症(Dementia)的迹象,据美国统计,85岁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一罹患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而病症前期早已潜伏,这失智症目前无良药可治,只会越来越恶化。我更没有资格去嘲讽公寓的老人的行为,我所看到的是他们人生最低谷最丑陋的一面。有时看到老人为不值一提小事争吵;总看人家不入眼,往往自己更自私;今天说张三这不是,明天怀疑李四在说自己;他领到什么福利,为我没领到沤气;那里鸡蛋牛肉便宜,蜂拥而去;人老了倒反更计较分分厘厘。我在想,他们年轻时不会是这样不可爱吧,他们也许曾经是社会精英,人中豪杰;我更相信他们原本是听党的话,是庸碌一生党的好儿女。

想起我母亲入住国内老年公寓的经历,开始两周她还高高兴兴的,后来她坚决要搬回家,说是同房的那位患老年痴呆症会传染的,当时我们当笑话听,搬回家吧。把老人聚在一起居住,分级管理,能自理的,有护理的到临终关怀的,真是现代社会处置老人的最好模式吗?我一直存疑。也许这样安排付出社会成本是最低的,对其他阶层人们干扰最少,但也是最无人性的。把人生最无奈最丑陋的一群体集中一起,真是会相互传染的,会把稍健康的也窒息了。不是病理学上的病毒和细菌,不是通过接触的中介媒体,那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氛围,那种精神,使人压仰,使人变得更丑陋。设想一下,现代人可能活到90来岁,即生命最后近三分之一的时光消磨在这样非人性的氛围与精神中,这是当代人应理性地去解决的。我曾设想创建老中青幼杂居的社区,生活又独立又相互依存,年轻人上班去,老年人有能力者做义工,照顾再下一代,老的不能自理时,仍可住自己家里,那怕是独居,社区出手帮忙,社区内有医院,学校,幼儿园,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把一世记前的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搬到社会上,终结后来兴起的原子结构社会。当然这是空想,谁的利益将受限制?但是人人会老去,近三分之一的黄昏岁月,谁也不能漠视。

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跨出国门的一代,也到了或快面临退休的年龄,你们的思想和经济状况与我们一代比可能要好得多。你们曾经是天之骄子,英姿焕发,功成名就。但是退休了,所有虚华迅间即逝,一切要从零开始,你不会比贩夫走卒者强多少。我们都是过来人,听老人还在喋喋不休吹嘘当年之勇,身价不菲,交往的无不名誉天下者,感到特别可笑,替他难受。退休了,可按自己意愿支配,开始确实美好,你们会有很多憧景:想买支游艇周游世界;想买辆房车驰骋全美;想沈缅于浪漫的欧洲古城;想回国饱览大好山河;想聚集亲朋好友胡吃海淡;也许高雅些要读过去没空读的中外名著;要浸淫在琴棋书画中;要写几部大作总结人生……,幢景总是美好的,也许能做一两件。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你最终还得回归平庸的现实生活,老弟。你会这痛那不舒服;世界并非那么美好;你会碰到想像不到的恶心事;你的智力在衰退;书会读不下去;琴弦声那么枯燥;画笔也不听话;你写的东西自己都难以卒读;老友的老生常谈再难忍受;亲人们有他们关心的,不能总与你周旋……,总之一切都不顺心。你会老去,假如你还没有为老去作准备,还不懂做个老人意味什么,你不会比我们强多少,你会发觉金钱真解决不了什么。

对于衰老,没人可救你,只能靠自己,承认它,接受它,我已离人生终点站不远了。我知道自己也是很乏味的老人,也在退化中。做不到有趣,但可以做到不讨人嫌吧。在大脑尚不糊涂时,对后事早作安排。我已多年不找医生了,停止所有常规检查,不吃任何药,更不提什么保健药,以前失眠还吃安定,现在连安定也停了。失眠主要心神不定所致,把心态放平静了,睡少了,白天补,反正也没有事要你处理的,像我这种年龄,一天五六小时足已,怠倦了就歇歇。生活规律,三攴固定时间,固定量;吃什么不忌口不贪嘴;馋了做顿红烧肉,吃两天;不喝酒不喝茶,只喝白开水;每天坚持走步半至一小时。已有三年不开车了,自信开得了,但为家人着想,歇了吧,反正采购些东西,路程不远,骑自行车,免受提携之累。做饭洗衣等一切自理,我最怕让人侍候,到不能自理时,也是该走人的正当时,后事前文已交代,病来不抢救,顺其自然消亡吧。

自觉大脑功能仍活跃,阵阵孤独感难以排遣,要想倾诉无知音,是否自视过高或有点孤僻,看来也难以更改。尽量找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做,再学些东西,不为有什么成绩,更不为图人称道,只为拯救自己,免受孤独之苦,无能之累。一年多前大家推举我当公寓居委会付主席,当初想能接触美国基层社会,与美国人打些交道,为华人做些事,就应承下来了。干了一年,想想不是滋味,由于文化不同,中美老人关心的问题鸡鸭对不上,他们要申张住户权利,我们要扩大福利,要掏钱的活动一律不参加。他们发的牢骚我不明白,而中国人总把居委会当成领导,什么领导啊,什么权也没有。中国人把〝领导〞已作为特权和好处占尽的代名词,这不把自己推到对立的地位?一年后,我坚决不再继续当,也有些其它原因,就当个尽义务的志愿者吧。大楼里有英语好的,但不肯出来,我承担翻译所有公告通知;自己打印,张贴,分发;有来信看不懂的,只要信得过我的,帮助翻译;与业主打交道有困难的,充数当翻译沟通。发现对自己帮助不小,过去哑吧英语,现在管它对不对,结结巴巴就张口,不明白的,网上Google一下。本来一些事你也在做,你是〝领导〞应该做,现在不当〝领导〞了,做了是我自愿尽义务。

上网,学英语,听音乐戏曲,成了我日常生活主要内容。要感谢互联网,可坐在家中,知晓天下事。我们上一代,可能只好与电视作伴。说起学英语,是一生最惭愧的嗅事,起步不算晚,花的时间不算少,从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上各种英语学习班,收听美国之音英语教学。90年代中到美国去教会,图书馆上ESL班,到社区大学正式上英语课。但至今开口仍结结巴巴,人家说的似懂非懂,使人丧气。现在我把它作为兴趣习惯和预防失智症的手段,仍天天学,坚持阅读《Time》周刊等书刊,有关健康有趣短文章,随手翻译,只为学英语,不图发表。市公共图书馆步行仅十分钟,我是常客,中文部书刊不少,主要它更新快,中港台书刊都有一些,英文的主要读报刊新闻。图书馆环境真好,那么宽敞宁静,图书全开架,还没有什么人。常感怠倦时就听古典音乐与戏曲,沉缅于它的韵味,听得如醉如痴,要说有什么留恋的,就是它们给予我精神慰籍,消除孤独。

也顾不得脸面,去年底我在老年中心办起英语学习班,有点基础的,一点不会的全可来参加,一周一次,一次一小时,我不用现成教材,自己编写,适合这里老人所需的,碰得到的英语讲解。自己受哑吧英语之苦,就从发音开始,不单独讲文法,不要求背单词和句型,只要求能听懂,每次讲些美国社会习俗,文化特征,当今社会热点话题。我讲了英语大概读音规则;各节日名称来历;怎样看懂与填写表格;怎样上医院看病,预约,预检,描述自己的不适;怎样读懂服药指示;怎样找到你要去的专业科室;还发些小文章,读懂听懂,甚至讲些总统选举,两党政治话题。接下来我准备讲上商店购物,付款,退货,再讲公寓房间里设备用品出毛病,如何要求修理等等。我发音不好,请中心美国人示范。我的讲义写到12章了,三个月来好像反映还可以,都说实用,我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每次上课我都感谢大家参加,这真的是我心里话,我感谢大家在拯救我,使我感到自己还有活力,还不是全无能,但是不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对老年人来讲这种虚荣心也许带来更大的失落,是否要提醒自己注意,用平常心来看待。与活力或无能无关,能做多少是多少,更不要计较人们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拯救其实是无效的,如逆水而行,最终总将无奈顺水漂流,归入大海,但是我抗争过,仅此而已。都说人生苦短,我说寿则多辱,我不愿做个整天神情淡漠,呆坐轮椅上,让人侍候的百岁老人。

2016.3.9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