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和毛泽东: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意象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①
月光下的蝴蝶,一只文化的蝴蝶,煽动起了翅膀,……
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月光,……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激荡,前后经历的革命有五次,分别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共产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可谓百年沧桑。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百年历史都没有二十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经历得这么多,这么惨烈,这么悲壮,这么悲剧,这么戏剧性。中国这百年的历史,是大历史,就像长江之水,从崇山峻岭、唐古拉山奔流而来,而只有三峡这么一个小出口,这么壮观的二十世纪历史画卷,可是可供选择的历史敞口却不大,历史只能在夹缝中穿行,是小命运。二十世纪的每个中国人都是这大历史小命运的夹缝中泥沙俱下的产物。
1917年夏,一个青年从美国回到中国,他引述荷马史诗用白话文说道:“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他就是那个煽动起翅膀的蝴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也是在这一年,历史学家王国维就对二十世纪中国的盘面有过一个判断:“观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
1918年的春天,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在民国教育司抄了五年古碑,辑录金石碑帖的青年,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刊登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的秋天,一个年轻的湖南乡下书生打着一把油纸雨伞,艰难地行走在中国南方乡村开满野菊花的泥泞的田野上,他要去安源煤矿亲手点燃革命的烈火,……
过去一百年,三个文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
中国历史上,在胡适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白话文可以是一场新文学的革命,胡适想到了。
中国历史上,在鲁迅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用新文学解决旧文学的问题,新文化解决旧文化的问题,鲁迅想到了。
在中国历史上,在毛泽东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用政治方式和行政手段解决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毛泽东想到了。
192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一个特殊的结点。一个历史结点必因一场剧烈的文化变动而结穴,文化是历史的路径。
1921年之前,中国刚刚完成了一场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开创的新文化运动,为今后中国的历史路径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胡适在提出新文学革命后很快在文化上淡出,退归温和的保守。从新文学的文化意义上来说,此时的胡适已死。新文学革命命定只能由鲁迅和毛泽东来完成。
1921年夏,一群青年人舶来了十月革命的火种。这场新文化运动与毛泽东在安源点燃的激进主义的革命烈火合流后决定了随之以后中国历史的命运。
二、
鲁迅的新文化资源是什么?
1915年由陈独秀创刊的《新青年》,“初提倡文学革命,后则转入共产”。五四以后,《新青年》由思想启蒙转向提倡社会主义,1920年9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3-1926年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这是《新青年》发展的全过程,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全过程。
从《新青年》导向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鲁迅是这个历史结点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重要性是以新文学革命启蒙新青年,以新青年启动新文化。新文学和新文化为什么这么厉害,两个字“洗脑”。鲁迅使中国的新文学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对接,从而聚集了巨大的新文化资源。
在这个历史结点上,只有毛泽东看明白了新文学潜在的力量,看明白了新文学教父鲁迅笔下云集的被洗脑的新青年都是反威权的斗士,而蒋介石这种旧文化的家长正是威权在当时中国的代表,于是人人反蒋便是当时的时髦和潮流。
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党从来就没有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而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执意识形态之领军大旗居牛首之地位,赢得了一代新青年的亲睐。
毛泽东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借用了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资源,就是借用了整整一代新青年的力量。没有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资源,毛泽东不可能打败蒋介石。蒋介石政府的崩盘,是整个旧文化的崩溃,新文化的胜利。毛泽东所说的鲁迅的方向代表了未来中国的方向,就是指新文化运动代表了未来中国历史的方向。毛泽东又是新文学革命倡导的白话文的中国第一大师,不是他自封的,是他的老师胡适封的,也是符合事实的。中国人现在使用的语言的风格和文字,都是鲁迅和毛泽东留下的范式。毛泽东在夺取政权后对鲁迅的新文化对接做了行政背书。
过去一多年百年,中国近代史的主流是什么?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晚清新政就是要走向现代化和宪政,体制和知识界的现代化叙事本来是主流。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本来是现代化叙事的支流。在关键的历史结点上,支流总是力压主流,屡屡改变现代化叙事进程,并以革命叙事代替之。
在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叙事向革命叙事的转变过程中,鲁迅与毛泽东有过一个文化上的交集,这个交集在二十世纪中的毛蒋的世纪大决斗中,毛泽东借用鲁迅的新文化资源完胜。
蒋介石最后惜别大陆时无奈地说道,“现在中国人都信他们,没有办法!不打了!”他不知道这就是新文学的力量,蒋败毛胜,实质上是新文化战胜旧文化。
三、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②
安源煤矿离天安门的路是漫长的,在艰难地走了二十八年后,1949年的秋天,这个湖南乡下的书生终于成功地颠覆了一个代表旧文化的制度,他和一群灿烂的群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毛泽东去安源煤矿点燃革命火种的四十五年后,他的革命早已成功,可他的革命实践的成功却是他的文化理想的失败。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问题和中国革命的死结在哪里,即几千年来的中国都是一个由利益集团设计和制造的国家陷阱,是一个最大的江湖。他是一个宁愿砸碎自己也要试图解开这个历史死结的伟人,他要在历史的黑暗中找来神灵。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文以载道”,他深知一个民族的文化承载一个民族的使命,但他却不是一个传统载道的文人。“载道”的文人都是遵命的文人,而他是一个革命的文人。压迫人的制度可以被颠覆,可压迫人的制度的根源是压迫人的文化。毛泽东是一个革命者,他再次对这种压迫人的文化革命了。
文革是毛泽东集矢新文化运动资源和又一代被他洗脑的新青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次较量,即以政治手段解决文化问题。
毛泽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就是一场风暴,而且还要成为风暴的中心,还要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理想主义者是使人类获得喜剧感的人,对他个人却绝对是个悲剧。理想主义者只有在悲剧中才能获得救赎。理想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个是在追逐理想的血腥,一个是在追逐资本的血腥。悲剧性的力量太伟大也太深沉,悲剧性的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救赎性,只有悲剧性的力量才能救赎一个沉沦的社会。
毛泽东在理想面前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命运是非常无奈的,甚至是没有可选择性的。他明白只能在大的历史方向上问这是不是合理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没有人性的期待值。悲剧性就在这里了,这是哈姆雷特早就面对过的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毛泽东思想之荒谬,实践之成功,预测之准确,结局之悲剧,俨然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量子哲学理论。他使每个人都困惑不已,他是一个触及到人性本质的人。他用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洞悉到人性的弱点-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每个人都怂,都渺小,都不想站队,都逃避,都贪生,都边缘,都怕牺牲。他逆转经脉地使人民都朝人性弱点的反方向狂奔。在文革的意象里,每个人都必须是一个完全砸碎了自己的核桃,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荒谬性之所在。
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是现代文明最大的一个反题,他却认为文革代表了他的文化理想中晚成的大器。在文革意象里,毛泽东是日色,在后文革意象里,他却被颠覆为驮着日色的乌鸦。在文革意象里,一切文化价值要重新估定,这是多么前卫;在后文革意象里,一切被重新估定的文化价值要复归,这又是多么保守;颠覆的东西要被重新颠倒,否定的东西要被否定之否定。
四、
过去一百年,中国在文化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过去一百年,中国文化的文脉被剁了三刀,第一刀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和鲁迅剁的;第二刀是文革,毛泽东是操刀手;最后一刀是改革,邓小平操的盘。这三刀,刀刀见血封喉,文脉彻底断了。现在中国文脉哪里去了,用毛泽东的话来说,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神州大地如此炎凉!
胡适、鲁迅和毛泽东所谓的新文化就是,东邪西毒,北渡南归。沧海横流,玉石俱焚。破瓦洞开,泥牛入海。文断、脉断、心断、魂断、魄断,断无可断,……
女人的脸面是一个时代的文化。
民国女人的脸面,典型的看看张爱玲和林徽因。现在的红颜和民国的比,是红而不颜,民国的是颜而不红。现在的女人脸面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佐料,因为文脉断了,断了就断了,断了就续不上了。
男人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的脸面。
民国男人的脸面,看看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现在的文人和民国时的比,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民国的则是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现在没有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环境,因为文脉断了,断了就断了,断了就续不上了。
这个民国,绝不是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那不是民国,最多只能算是民国的背影,那是党国时期,而非民国。民国是1912-1927年的短短十五年,那时代的人,一个词形容就是活得“舒坦”,不受意识形态的紧箍咒的钳制。
还有一个不阴不阳、男生女相的脸面,……
他是天安门上的那个大中华脸面,一个颠倒众生相的脸面,他以文化革命的名义终结一切文化,……
王国维是罕见的历史学家,读史早知今日事,他早就敏锐地看出了中国文化破裂的结局,愤而自沉。
五、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③
他是谁???
他是从《狂人日记》的青灯黄卷中走出的,他是胡适、是鲁迅、是毛泽东,他是你,是我,是他,是你们,是我们,是他们,是一代新青年。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化的一个纪念碑,毛泽东是鲁迅新文化上的继承者和同路人,毛泽东甚至把这种文化元素宗教化了。一旦一个时代的青年接受宗教情感化的东西,几乎难以撼动,而那个时代的所有新青年最后都撞死在鲁迅这个教父的纪念碑前作为毛泽东的殉葬品。
还有一个人在这个新文化的纪念碑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上述三境界用于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其实这何尝不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三重境界,然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在何处?鲁迅的新文化的文化暴力没有看到这境界,毛泽东的政治方式的文革暴力更没有看到这境界。那个在灯火阑珊处的人是谁???
是那个还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早已淡出和死去的胡适之,……
七、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④
《狂人日记》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总序言。历史学家唐德刚说,中国的问题大于慈禧、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和邓小平之和。这个之和就是我们这些狂人怕得有理的那赵家和赵家的狗,就是利益集团设计和制造的国家陷阱,它是文化并大于文化。
注释:
①、②、③、④,鲁迅的《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