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告诉过我,这是我自己推导出来的,但八九不离十吧。
我下面所说的故事,凡是评论的部分都属于个人发挥,可信度较低,凡是情节部分,可靠度就较一些(但不包括数目字)。
其实他只是作过一小段时间的汉奸。但正如电影《阿凡达》在开场部分主人公的自白中所言,“海军陆战队员是终生职业,人可以退伍,但精神不能”(老美都是用这种纯天然的方式在娱乐大片中渗透爱国主义),汉奸这顶帽子只要戴过一次,就跟随终生。我也不想为他老人家开脱。
根据各方面的回忆判断,我外公应该是做过几年“满洲国”某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的位子。
我外公早年读过很多书,后来还留学日本,按说回国之后可以在奉天谋个位子的,但是为什么非要回家乡做汉奸了呢?这就得说一下他家乡(也就是我妈的妈老家)当时的形势。在当时,那个地方有两大家族称霸,一方就是我外公家族(记为X家族),另一方就是Y家族。
我方(即X家族)善于经营,买田置地,逐步坐大。Y方则擅长强取豪夺,势力也一天天壮大。经过一番兼并之后,双方的边界开始邻接。因为Y家骁勇善战,X家在竞争中落北。一开始,X家只能不断地把女儿嫁给Y家,才能缓解矛盾。后来我外公学成归来了,在回家乡的县里谋了上述的差事。形势就逆转了,Y家开始把女儿嫁到X家和亲了。我的二舅母,也是我所知甚少的我母亲娘家人,就是Y家嫁过来的闺女。
那时候为什么X家与Y家有这么大的势力呢?据我现在的分析,这与他们的竞争策略有关。这两大家族,和别人家不一样,都不分家——家族里所有的男人都出去挣钱,然后家族人一起花;家族之中的后世子孙,也没有亲疏远近之分,而是统一排序。正因为如此,我是花了好大力气才向我妈打听清楚了,在她跟我说起的这么多“姥爷”(就是我们那里对外公的称谓)之中,哪一个才是我生物学“姥爷”。
这就是我姥爷为什么做了一段时间汉奸的原因。包括我妈妈在内的她们家族的所有人,从来没人跟我说起过汉奸这回事。这倒也不是因为避讳,而是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本就不存在汉奸这个概念。在那个地方,一会儿是蒙古人来了,一会儿是满洲人来了,一会儿是日本人来了,一会儿是老毛子(俄国人)来了,过一会儿是国民党来了,再一会是共产党来了,这几伙人来来回回地交错个几遍,老百姓就蒙了,——到底自己是汉奸、蒙奸还是满奸(甚至是日奸),都没人关心了,活命要紧。抗日联军的主体,据说都不是本地人,而是河南人(我没考证过,切莫以讹传讹)。
后来日本人走了,我姥爷(外公)就跟着国民党28军在县城里工作。再后来,“八路军”就打到了我姥爷老家的外围,那时候姥爷已经不知所踪。曾经是对手的Y家和X家此时开始同仇敌忾,联手对付“八路军”。前文所述的、我的二舅母,也巾帼不让须眉、手持双枪、与“八路军”周璇过几天几夜,终因寡不敌众而败下阵来。然后,X家与Y家,都隐姓埋名,各自散了。然而Y家因为得罪的人太多,家族成员后来惨死的很多。而X家(也就是我母亲家族),因为一向与邻为善,却在后来的种种运动中,绝大部分家族成员都得以保全了,包括我外公。
我外公,在“八路军”得势后,就由奉天逃到了北平,以卖苦力为生,然而在“解放”(1949)后不久兴起的“反特务”运动中,以疑似“反动分子”身份被捉住,关押在郊区的监狱里。
然而,就在他等候遣返的时候,监狱里却有人却识破了他的身份。
这个识破他的人,正是监狱的领导,也是同乡。更奇特的是,这个人还曾被他搭救过性命。原来很多年前,我外公是返乡团“司令”,见Y家正把一人绑在树上准备刺死,可怜此人是寡妇的儿子,于是竭力劝说,保全了此人性命。没想到在这个人在北平又反过来救了我外公一条性命。此人把我外公叫到一旁,悄悄地说,你档案上的罪过有如下几条,一定要谨慎记住,他日若被递解还乡,自己所承认的罪状切莫超过这几条。
得了这个法门,我外公在被押解回乡之后不久即得释放,虽然家道已经败落,在后来也仍然算是寿终正寝。而Y家的命运,却悲惨很多,以至于我不忍描述;真是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