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看了一下Fisher的那篇文章,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whoami 于 2016-01-21, 03:08:38:

回答: 评施一公“大师”忽悠“生命科学” 由 方舟子 于 2016-01-20, 18:19:43:

明白了个大概意思:
通常人们认为大脑里的信息处理是经典(而不是量子)的,就是说大脑里的
bit跟电脑里的一样,是一些确定的状态。因为量子信息qbit需要形成并保持
粒子间的纠缠即entanglement,而大脑里湿乎乎的环境就像个大染缸,使得
任何纠缠都不能保持很久,所以不能是记忆的机制。
fisher提出了一个可能的量子信息处理机制,他主要讨论了一个能使得纠缠
保持的可能机理。他认为虽然原子分子层面的纠缠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抹掉,但
原子核受环境影响可以很小,因而比如两个原子核的自旋/核磁矩之间有可能
保持比较长时间的纠缠状态。又因为自旋1/2的原子核受影响最小,主要是不受
大量存在的电场影响,大脑里只有磷元素的核自旋是1/2,所以是最佳候选。
神经里的磷都是以磷酸盐形式 存在的,他认为磷酸钙是最佳的分子(或者是神经
里磷酸钙很重要?我也没仔细看)。他猜想,两个磷酸钙分子结合在一起时,
由于对称性等原因,两个磷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形成entanglement,并且当两个
分子分开去了不同的神经元以后,这个entanglement仍然保持着,这就形成
了一个qbit的可能机制。由于entanglement的存在,两处磷酸钙分子分别与
其他分子结合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并最后影响到神经里的点火概率,这就实现
了一种可能的量子存取机制。

fisher的文章虽然基本上是个wild guess,但理论上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
而施一公的引用就比较扯淡了。且不说所谓纠缠的进化是不知所云,把纠缠跟
第六感官联系起来纯粹就是典型的民科式联想。如果“第六感官”是通过
entanglement感知的,那么你的神经和被感知的东西之间首先得要建立起
那个entanglement才行啊。那只能是,要么那东西本来就在你脑子里,要么
你一个喷嚏打出去一团磷酸钙分子(根据fisher的猜想)正好被对方吸了进去。

施一公的叙述也反映出他的科学素养差得不是一般,这让我很意外。

关于fisher的文章我的理解很可能有不准确之处,希望行家指出。我对他
的机理也有些疑问这里就不谈了。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