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和平岛 于 2005-9-19, 09:48:05:

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
作者:和平岛


随着近年网络的普及,现代诗歌呈现出一派“异常繁荣”的景象。诗歌的实践,广布社会各阶层。众多的写诗之人,带来了不同地区、行业、学科、层面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给现代诗歌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与此同时,关于诗歌好坏的评价、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从理论、实践到思想意识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而读诗的人数却并没有显著增加。有一种气话,说我们的写诗和读诗的人数相比,几乎一样多,或更少。诗歌的本身,作为一种最高级或高雅和纯粹的语言艺术,在现代经济的大潮面前,甚至有被边缘化和淹没的趋势。

可以说,新诗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我们正在积蓄一种突破的力量。在此,我想从宏观的角度,对现代诗歌及其阅读的构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模式:现代诗歌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这里所说的五大要素有:读者、感觉、语言、想象、素材。

由表及里,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读者是诗歌的受众,服务的对象;人们之所以心甘情愿成为读者,不光光是因为这部分人理解了诗歌,更主要的,是后者给予了前者以某种程度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一定的诗歌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只是一种符号,它所传达的感觉,来自更高级的充满诗意的想象。想象是一种高度凝聚的生活经验和浓缩的美,营造出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这些经验、美和灵魂,全都来自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来自个体生活,来自一连串或单一事件所构成的素材。素材好比建筑材料,用好的语言工具,才能建造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或者说是有感觉的,现代诗歌这幢高楼大厦。

从相反的方向看,诗人,或写诗之人,就是整个过程的学习、观察、体验、和见证者,由此而获得一种经验,但并非到此为止。他们是美和灵魂的追求者,他们善于把这些素材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总结出经验,升华到美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想象力,在调动了所有的聪明才智后,得到了肆意汪洋般的发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力是诗人生命力之所在。当然,意境的表达,是经由语言完成的。为了完成和达到最佳的感染效果,诗人就要掌握并精通这门艺术。而感觉,则是检验意境的表达效果的最佳标尺。怎么来评判一段分行的文字,是不是诗歌呢?怎么来衡量一首诗歌的成功与否呢?首先,就要看,读起来有没有感觉。说到底,诗歌既然写出来,就是为读者服务的。每一首诗歌,都有一定的读者群;否则,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总结了现阶段现代诗歌的主要实践经验。该理论模式,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1.读者

读者作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之首,是层状构造之最外表的一层,是诗歌的对象和目的。诗歌是要有读者的, 这涉及到为谁写的问题。而读者是有选择性的,正如诗歌对读者也有选择性一样。这种双向的选择,决定了一首诗歌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打这样的一个比方,纤维质和养分这类素材,经过某种神秘的生物作用,在语言构架的诗歌之树上,结出了有味道或感觉的诗歌之果。这个果子,自然要由人去摘,去品尝和品味。这样的人,就是诗歌的读者。他们有不同的嗜好,喜酸、涩、甜、苦、软、硬等不同品质的水果。读者对诗歌是很挑剔的,正如见到不喜欢吃的水果,就会把它扔掉。而我们写的诗歌,实在多得“遍地开花和结果”。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有阶层性的,正如人类,正如读者。在早期,诗歌主要是为上层服务的,并非是普众的。这一点,无需多费笔墨。前一段时间,有人把诗歌写作分成两大类:知识分子和平民。这一方面,说明了读者在诗歌中的显著地位;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读者和诗歌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属性。

在这里,我要强调和分析的,正是诗歌的这种双向选择性。其实, 任何文体, 都有一个为谁写作的问题。比如科学论文, 只是为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写的, 就不要求非本学科的人能读懂。比如信,需要一个收信人,别人不能随便拆看。比如广告,你在推销一种产品,你必须打动你事先设计好的目标用户的心,使他(她)们掏腰包。诗歌也不例外,写的时候,不管你是无心还是有意,其结果,都只能面对一部分读者。不可能想象,你是为天下所有人写的,即使想了,你也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一方面,是由你个人的经历、文化、学识、素养、趣味、偏向、性格、品行等因素决定,使你面对素材,构思出不同的想象,在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作品的取位、定向和难易程度,相对于不同的人,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和效果。这是因为,读者也同样有各异的内在因素。在诗歌作品不为理解和受到很不友好的点评时,作者有时候会非常生气地说,这简直是“对牛弹琴”。这就是说,这些人并非你的读者,虽然读了,但还不算是你的读者,因为他们对你的作品,找不到任何感觉,至少是没有好的感觉。我们说,某作品是“阳春白雪”,太高雅,只适合特定层次的读者阅读和欣赏。比如艾略特的《荒原》,曲高和寡,大部分人,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把读者分为大众、知识群体、诗歌的爱好者。现代诗歌,由于流派、写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求新求异,即便是诗人之间,有时也不能相互容忍和理解,更何况一般的平民大众呢。我们说诗歌好懂难懂,也是相对的。从本质上讲,诗歌只能为一部分人所理解,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也看到了,从前期的朦胧诗歌,到后来的两个分子写作,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为数不少的人,追求了一种愈写愈晦涩的方向,觉得只有别人看不懂,愈外国的,才算是好诗。他们日渐背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写出了所谓的“鬼画”、“天书”,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和养分。诗歌和读者,是相互选择的,缺少了读者的诗歌,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问题,愈来愈为当下的诗歌爱好者所警惕和重视,已经有所矫正。现代生活的节奏急剧加快,一般读者是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解读那些隐晦难懂的诗歌或“密码”。他们对那些高深的诗歌,选择了敬而远之的态度。由此所出现的读者流失,是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众多的诗歌,可以划分到一定的区域,并和读者的群体,发生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很难用简单的两个“分子”来概括和包容,这也就是当下,出现了“第三条道路”等写作的原因之一。读者是多种多样的,诗歌也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划一地要求诗歌,而是允许不同品位的诗歌存在,呈现一种百花齐发的局面。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强调,作为诗人,在心里,要想到我们这个国家、社会、民众,要为他们讴歌。有人说,他们的诗歌,是为“未来人”写的,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很荒谬的。你根本就不了解未来人,他们有未来的诗人为他们写,而他们所能欣赏到的,也只是众多优秀诗人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知道,天才是极少数。《荒原》只配艾略特去写,如果是一般人写的,只会被当成垃圾。原因很简单,他的其他成就和状况,决定了他是艾略特。

我们也看到,诗歌和读者的双向选择,会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动态变化的。早期出现的汪国真现象,曾引发诸多少男少女为之疯狂,但很快就终结了。这说明,他们作为读者,成熟了,品味和欣赏水平发生了变化,转换到别的读者层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阅历、修养、知识、情感、道德品质、心境和情绪等等,都要经历许多次类似的转变。当你从一个读者群,跨入另一个时,诗歌的好懂和难懂,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说,“船能载舟,也能覆舟”。作者通过诗歌作品和读者发生联系,也必将相互影响。片面否认其中的一方,只能走向极端,并不利新诗的繁荣昌盛和健康发展。我们既不说读者是诗歌的上帝,也不能说诗歌是为“未来人”写作。只有诗歌和读者,出现交集,才能产生同振,才能有美好感觉出现的可能性。


2.感觉

伴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诗歌的题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古典诗意的“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我们无所不写,无物不可入诗;与此同时,诗歌在数量上,也呈现出一种阶数性的爆炸。与这种数量增加相伴的,是质量上的良莠不齐,和价值评判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我们甚至问自己,什么叫现代诗歌?是不是分行了,都算呢?似乎没有人说得清楚,没有一个说法令人信服。只有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才凭着感觉,说这首诗歌富有诗意,说那一首毫无诗意可言,不能算做诗歌。这就是说,作为读者,我们透过文字,解读了想象,获取了素材。但获取素材,并非诗歌的功能。我们有其它文体,能更好地传达信息。而我们通过解读想象,从对诗歌内外之蕴意的理解和感受,产生了情感上的极大波动, 从而获得了享受或启迪, 或喜或悲或痛或其它什么特别的快感。这就是本节所要分析讨论的,诗歌及其阅读之层状构造的第二要素:感觉。

阅读一首好的诗歌,就像是经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无论是它描述的自然景观之新奇秀丽,还是情感挖掘上的令人神往、心跳、煽情、痴迷,或者是内心孤独和痛苦的揭示,都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动、处世的警醒、美的享受。这种过程,只有好的诗歌才能完成的。好诗歌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好伙伴,能令你心身得到休息、安抚、平静、欣慰、愉悦、启示,她能更大限度地调动你的情感和激情,能和你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这么说,读者之所以读诗歌,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诗歌,获得某种高级别的精神上的感觉。所以,感觉,也就成了评判一首诗歌好坏、诗歌和非诗歌之区别的主要标准。

应该说,在与其它声音形象艺术相比,当下的现代诗歌,处于一种劣势。诗歌没有摄影来得真实,缺乏绘画的视觉享受,少了音乐对听觉的振动,更谈不上雕塑作品的立体的直观美感。那么,读者是怎么来获取这种诗歌上的感觉呢?让我们先看看文字本身。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活似一幅画的缩影,它本身,就能给人以某种美感。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现代诗歌,主要是在引进了西方诗歌之后,在继承了传统诗歌之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一首诗歌,只要翻译得当,我们不能说,英文版比中文版更美;也不能说,法文版和英文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区别。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并不是产生感觉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再来看文字的分行性。一个一个方块,经过巧妙的分行和堆叠,能形成另一种美。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分行的东西都是诗歌,而只能说,分行性,加强了诗歌阅读的美感。

让我们再来看看素材。素材好比一些原始的材料,在被加工之前,它们是粗糙的;在构成诗歌之前,素材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它们是枯燥乏味的。这就是诗歌,和研究报告之类的文体之间的区别。诗歌不是为了讲解一个事实,不是为了告诉你,一只鸟是黑的,是灰的,或有任何其它的颜色、长度,或体重之类的无聊的数据。诗歌,之所以独立成为一种文体,有其独特的艺术存在的必然性。

那么,我们只好来研究想象了。想象,在这里,作为诗歌五大要素里面最重要的一类,包括了所有在素材之上,经由想象力提升的,意境上的东西。是运用想象,营造出来的清丽奇谲、鬼斧神工、感人肺腑抑或催人泪下的意境或诗化的事件。只有这样的想象,通过读者阅读文字,经由视网膜,抵达读者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才能给读者以莫大的美好感觉和快慰。这样说来,借助诗歌文字这样的媒介,素材在上升到想象之后,将直接作用于读者。我在这里,把这样的作用过程,叫做诗歌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或心灵上的作用,如果能达到原子核裂变的效力,那么,这诗歌,就算是惊世骇俗了。我觉得,杜甫的这一句,就达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感觉对于诗歌写作的指导意义。首先,诗歌要有感觉,那就不能太直白。白了易懂,但白如清水,一见透底,是没有多少深度、波折和韵味可言。喝茶有茶道,品酒有酒歌,虚有虚的空间,曲有曲之妙处。这好比看女人穿旗袍,露得恰到好处,突得似媚非媚,曲得似俗不俗,让天下的男人,只有俯首称臣的份。

同样的道理,诗歌也不能写得让人看不懂。太晦涩,好比猜谜,你怎么更好地和读者交流?怎么让人感觉、品味和体验呢?这样的诗歌,是无法和读者产生共鸣的。当然,我在分析“读者”的因素时,也讲过,你用诗歌挑选了你的读者,如果你说,“只要天底下,有一个人能读懂这诗歌,就满意了!”那么,这是你的自由,很可能,那唯一的一个人,就是你自己。可以说,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写新诗,在对事物、思想、感情的描写上,要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感觉,就要在新鲜、奇特、厚重上,下苦功。这就要求诗歌作者多开动脑筋,在哲理的昭示上,在对人生的思考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会对他人和后世,有启迪的用处。


3.语言

任何文体都离不开语言,但人们只把诗歌说成是语言的艺术,这说明了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在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的模式中,语言处于中间的位置,分别通过感觉与读者、想象与素材相连接,这种作为信息和诗意的载体、读者和素材之间的纽带的功能,是十分清楚的。在诗歌里面,语言不光传达了某种知识和信息,它还肩负了构筑想象、承载诗意的作用。语言,说白了,就是笔杆子所讲的话。既然是讲话,就带有阶层的烙印,有高雅和低俗之分,这已被从前的诗歌二分法(两个分子写作)所印证。其实,中国诗坛,由于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已经细分得无以复加。但有一个特点十分明显,这些纷乱的诗歌派别或写作实践:不是崇上,就是崇下。但所有人都能同意:诗歌的语言承载着诗意,一定是诗化的语言;而理性和非理性语言的巧妙运用,是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的一大标志。

似乎,无论如何强调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我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却是这样的一个观点:不能把文字等同于语言;过分地沉溺于文字的游戏,是当下诗歌写作中,出现的一个不良现象。文字只是语言的外衣。布料要经过裁缝的量体裁衣,精心裁剪和缝制,在制成合体的外衣之后,穿到身上,才能让人容光焕发。华丽的皇帝新装,能维护其尊贵;而虚假的,则只能落为笑柄。文字也一样,要根据素材和语境,遵照一定的语言规则,构造出一种特别的想象,才能把美妙的感觉传达给读者。你也许会说,贾岛为了推敲一个字,把自己弄得疯疯颠颠的,但他这么做,是为了寻找一种语境中最恰当的字,是为了让文字更合诗歌之体。这和当下诗人们,一味违反已有语言规则的文字解构,显然是不同的。他们也许会强辩道:这是从西方诗歌学来的。这一段时间,我化了不少精力,仔细研读了英文和法文诗歌,并做了一些翻译工作,有了一个不是发现的“发现”:这两种语言的诗歌,文字的排列,是严格遵循语法规则的;其中出现的语序倒置等异常情况,只有少数的几种,而它们的出现,也是缘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强化诗意的需要。

我并非反对诗歌语言的先锋性实践。但应该指出,我们许多所谓的先锋性,已经被前人试过了;我的意思是说,诗歌艺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你不能因为再试了一下别(国)人的一个格式,就觉得自己在摆弄或发明了一种新玩艺。虽然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适当地超前,是可以理解的。但物极必反。从根本上说,文字只是符号。我反对把文字堆放到无人能懂的地步。诗歌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但文字只能是文字,它本身并没有特别的诗意。我说语言到语言为止,意思是,从窄义上看,语言也只是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中的一大要素,并非是诗歌的全部。在写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调动所有的才智, 对词语作出最恰当的挑选,以营造出最新奇、优美、震撼的意境,这才是文字的目的所在。我们不仅仅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自己国家的语言负责。这是作为诗人的义务。

我们都知道,中文字虽多,真正常用的,为数并不太多。在我看来,写诗歌,应尽量挑选最平易最贴切的文字;而反感那种卖弄、矫情、粉饰、深奥、怪僻、含混的用词倾向。诗歌之深刻和美感,并非由文字的摆弄带来的。而是在对事物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和观察,在沉淀了厚重的素材之后,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认知,从而上升到精湛的哲理和美妙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动、深思和受益。

可以这么说,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更好地表达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中的下一个要素(想象),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如何给予读者以最大的感觉和享受,是诗歌的真正目的。


4.想象

想象是五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类。素材经由想象力的提升而获得诗意。这样的过程和后果,即为想象,可翻译为Imagery,通过不同的“象”来呈现各种感知经验:视觉象(visual imagery)、听觉象(auditory imagery)、嗅觉象(olfactory imagery)、味觉象(gustatory imagery)、触觉象(tactile imagery)、有机象(内在感觉,比如饥饿、渴、劳累、反胃,organic imagery)、知觉(肌肉运动,kinesthetic imagery)等。 另一个类似的名词,就是“诗象”,包括意象和具象,是由博喻、隐喻、比喻、荒诞、象征,或其它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来的意境、哲思或诗化的事件。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意象”这种写作方法,是透过皮来看;相对应的“具象”,是剥开皮来看;两者在形式运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又同时出现在诗歌领地,比如,这几年有些诗人倡导的口语诗,就是采用了具象,而且还大造声势(达陆)。想象和现实素材有某种映照的关系,但其谜语般的结构和客观世界对应面的延展,是经由诗人大脑的思考而产生的。这好比是将原材料,放入大脑这台机器,经过抽象、变形、美化、雕琢等手法的加工处理,而创造出的高层次的精神产物,再用精确的文字包装,而投放诗歌市场,进入读者的消费阶段。华丽的包装,固然能吸引读者一时的眼球,但其实质内容,才给读者以感觉上的享受,自然更加重要。这里说的内容,并非指素材,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而成的想象。这就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素材,诗人能写出巧妙而富有张力的诗歌,而一般人写出来的,不是直白呆板,就是夸张过度,让人看了反胃。这和烹饪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想象力,是人的大脑在诗歌创作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应该说,人和人的大脑相比,是有区别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存储的信息量的差别上,更主要的,是连接各个独立信息区的能力。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过程。其间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就是诗人们所谓的灵感了。具体说来,就是发现了某种奇特的想象,并用特别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处理素材的实践,可归纳为不同的类别,并对应于诗歌的各种表现技巧。当然,写诗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迸发,是极其真诚、忠实和自信的。诗歌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真切感受和哲学思考,是赤诚、寂寞、孤独、痛苦的求索,是热血沸腾、激情的燃烧、灵与欲的冲突,是个性的张扬、灵感和情感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精练简洁的书面产物,是思想的天然延伸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醒悟和感知,能引发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诗歌这种精神产品,自然是精神的最好粮食。

诗歌之情感的真实可信,不光是指素材本身,更主要的,是想象的形成过程的真实可靠性。最后的文字,只是这个过程结出的果子。素材本身可能是枯燥乏味的, 只有想象力才更加优美。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充满了某种魔幻的力量, 在里面, 体现了一种智慧的东西。当然,好的素材,更能激发你的想象力。好比美女,能让你想入非非;优美的花鸟山水,使你写出意境悠远的诗歌;人类苦难的场景,促使你从内心深处,发出慷慨激昂、关注生活、弱者、人性的呐喊。诗歌的主流,应该是正面、健康、积极、崇上、安慰、仁爱的。写诗不应该是无病呻吟、病态、故弄玄虚的,不应该故意扭曲、不合理的放大、过分的消极、颓废、垃圾化。那些装神弄鬼、闭门造车的人,自以为高深莫测,胡编乱造出晦涩难懂或滥竽充数的分行文字,一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5.素材

作为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的最后一个要素,素材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素材是诗歌写作过程的出发点,是诗人这个“手工艺劳作者”最初面对的“毛坯”。按照这些材料的“原始”程度,可将素材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1. 自身的实际生活,由五官直接获取的信息;2. 体验、感受、情感等内心的初级活动;3. 道听途说;4. 视听等文化媒体;5. 书本或网络的文字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后面的四类素材,归根到底,都是从第一类演变来的,只是其成熟度有所不同。有的是真正的原生物,有的已是半成品。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生活所得,我们都能够比较稳妥地讲,生活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源泉。

也许有人会说,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体裁,诗人可以用虚构的事情,来表达他的构想。那我就要讲,我们都是地球人,无论我们的构思是多么稀奇古怪,都难以让我们变成外星人,都离不开以上五大类型的素材之约束。况且,我特地划分出的第二类,“内心初级活动”,就是为了代表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有人恋爱或失恋了,其内心欢愉或非常痛苦的现象,就是实实在在的素材,并由此成为诗歌和其它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对于其它几个类型,我不再作详细说明。

应该说,每个人从生活获取的信息量,大致相当。上帝给予我们的零件,也大同小异。但因各自用心程度、悟性和知识层次的不同,所得到的素材和最后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成为作家。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些人有生活的奇遇,但即便你很幸运地收到了这样一份命运的馈赠,如果不善加利用,也会白白浪费掉。比如说我本人,虽然游历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却未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游记、小说或诗歌作品。

在把素材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许多人都能做到把它们描述得清晰、形象、生动、鲜明。但这只是诗歌创作的很小一步。你还必需运用前面讲过的想象因素,将素材升华和超越。这就需要你,将内在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原始素材只有在经过想象力的高级处理后,才合乎诗歌审美价值的标准。

在这里,我也要强调生活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还有一个特征:作品的原创性。缘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现代诗歌可写的题材急剧扩大,素材的数量和范围大为增加,诗歌变得无所不可以写,也无所不写,这就涌现了大量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同一个题材的挖掘,有一定的局限性,愈往后,原创性愈趋减少,这也迫使追逐和推崇首创精神的诗人们,千方百计去发明新的思维、角度、技巧、写法,试图推陈出新。而我更主张,生活、思考、写诗这样的一个模式,指的是:活自己所活,思自己所思,诗自己所诗。对优秀诗歌的模仿,在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你仅仅限于模仿,如果你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诗人。所以我说,诗歌要有生活的脚印和想象的翅膀。


总结

本人根据近两年的诗歌写作和阅读经验,在纵观华语现代诗坛之种种现状,横向对比了中外诗歌的差异和相似性之后,归纳和总结出五大要素:读者、感觉、语言、想象、素材。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笼统说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广义上讲,这语言是一种大语言,可以包罗万象。而我在此,把语言窄义化,往语言文字上去解说。从诗歌里面,分辩出这五大要素。它们在诗歌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时段、作用、地位和性能。将它们分开,有利于科学地研究诗歌这门独特的语言艺术行为,以便我们对它进行更好的理解、创作、鉴定、欣赏和总结。这种方法,将为未来诗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从定性走向定量化,提供一个可能的基础。

简单地讲,素材来源于生活,并经过想象力的处理而升华为想象,再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些诗歌文字,将给读者以一定的感觉;读者借助这种感觉,和诗歌之间,建立了双向选择的机制。只有被一定的读者群认可之后,诗歌才成其为真正的诗歌。这些层状体,是环环相扣的,是诗歌、及其创作与阅读过程的有机体。

这五大要素,以语言为中心,呈现出一种对应关系:感觉对应于想象,读者对应于素材。读者和素材,是两个名词性的实体,彼此遥望,读者为了抵达素材,需要透过语言营造的层层迷雾。感觉和想象,兼有动、名、形容词性,是脑力劳动、复杂的想象、抽象的思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知。语言文字是交流的通道、媒介、中介、符号,好像是触须,把感觉和想象,这两种大脑的活动,同一属性和层面的东西,沟通和相融。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抵达素材和诗歌的彼岸,和作品发生和弦共振。

诗歌好比是一座大桥。有位男子,拥有素材;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他浮想联翩(良好的想象力),从素材构思出桥的想象,再用文字把雀桥搭建(诗写成了)。如果这座桥的造型优美(想象奇特)、结实(文字功底过硬),佳人见了(读),内心怦然一动,自然会飞奔而来,跟男子约会(入迷),成了情人(诗人和读者)。当然,如果桥没搭成,或丑陋得把佳人吓跑,或不结实佳人掉河里淹死,这爱情就算凄美了。努力吧,年轻人!飞渡吧,诗歌!

2005-08-26至29


和平岛简介:
原籍浙江, 曾游历亚美非欧。精通中英法语。海子的校友。现任加拿大华语诗人协会理事并加西分会会长。第三条道路、诗先锋、酷我、榕树下、澳洲彩虹鹦驻站诗人或版主。自2003年5月接触诗歌以来, 在美国、加拿大、香港、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处报刊杂志发表过几十首诗歌。定居加拿大Victoria市, 从事软件开发。

电话:250-472-3929
EMAIL:islandispeace@hotmail.com
islandispeace@yahoo.com
地址:
David R. He
1821 Chimo Close
Victoria, BC
V8N 4X7
Canada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