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Yush 于 2007-05-17, 08:02:02:
回答: “子虚乌有” 由 Yush 于 2007-05-16, 23:26:14:
生效民事判决已经认定如下事实:
从教育部发言人的讲话内容上看,“丧失良知、道德沦丧的行为”所指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和媒体从业人员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dingzuyi133.txt
为此,丁祖诒和西译可考虑申请再审。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803页:
[子虚] 汉代司马相如有《子虚赋》,假托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古同“无”)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世因此用“子虚”、“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
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第971页:
[子虚乌有] 汉代司马相如撰《子虚赋》,文章假托了子虚先生、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人的对话。后用“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