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Yush 于 2005-11-11, 02:25:26:

《瞭望东方周刊》:“千人争评诺贝尔和平奖疑云:高耀洁斥其为骗局”
http://news.sina.com.cn/w/2005-11-11/10178268878.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05-11-04/16388212233.shtml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04日?
原标题:
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疑云
高耀洁认为评选是场骗局
--------------------------------------------------------------------------------
千人争评诺贝尔和平奖疑云
高耀洁斥其为骗局
2005年11月11日 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沈亮/北京报道


  这是否仅仅是一次“不完美”的评选

  10月6日,由瑞士“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联会”(以下简称“联会”)发起的“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已经结束,中国地区108位提名者的名单已经公布近两个月。有“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之称的高耀洁教授却接连发表三封“严正声明”,从活动组织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诸多疑问,斥其是“一场骗局”;高耀洁的一位助手也随后提出了八个疑点。

  “这个活动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高的助手说。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 这一活动的组织发起方“联会”成立于2003年,其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恩,与“瑞士和平基金会”(Swiss Peace Foundation)在同一地点办公。“联会”组成人员包括瑞士国会议员兼欧洲议会议员格比.维尔莫博士等六位理事。

  据新华社报道,维尔莫博士曾探访一些燃烧战火的地区,亲眼看到很多妇女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从事重建和推动和平的工作,遂产生了发动全球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念头。

  但“联会”与位于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会”)并非同一个组织。“评审会”只是负责对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进行最终评选,而专门为此次活动成立的“联会”将为“评审会”上报三位提名人。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刘健芝博士是“联会”在中国及蒙古地区进行报名评选的统筹人。

  “这只是个民间活动,‘联会’邀请我做中国及蒙古地区的统筹没有经过提名、选举,但我有‘联会’的英文委任书。”刘健芝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因为此项活动的宗旨和岭南大学‘性别与日常生活研究’的课题相符,所以得到了岭南大学校长的支持,他也成为活动的荣誉顾问。”

  刘健芝向《瞭望东方周刊》出示了“委任书”的扫描版。

  据“联会”称,“评审会”表示理解这个活动的理念,同意接受这一特殊的提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一定是三人之中的一位。记者在诺贝尔和平奖的官方网站上没有找到相应的说明。

  评选活动在中国引起了一定层面的反响。不少媒体均作报道。莫言、韩少功等知名作家均应邀担任了评委。今年10月份的《读书》杂志还就此做了一个专题。

  新华社报道说,该项提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扬平凡妇女的贡献,并推动世人反思和平的意义。被提名的基层妇女在和平工作上扮演的角色,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生态及社会公义等范畴。

  《中国妇女报》报道说,活动“借此引起世人反思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全球妇女所作的贡献”。

  高耀洁宣布退出提名,并对此活动提出质疑,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说,“108名中国妇女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看上去是一个“大骗局”,其实并不“大”,与人们常见的诸如“书画大奖”、“名人大词典”这些小伎俩相比,并没有多出多少“技术含量”。


  高耀洁“发难”

  2004年底,高耀洁收到了一份“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表格”。“当时她很高兴,还把提名表拿给我看,并给了我一些她的相关资料。”高耀洁的一位助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今年7月份的时候,高耀洁还表示接受提名,她觉得这样能为防治艾滋病做些宣传。”“联会”中国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说。

  事情的转变是在2005年8月2日。当天,高耀洁收到了一封落款为“岭南大学群芳文化研究及发展部陈顺馨、刘健芝”的祝贺信,祝贺她入选“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

  这封贺信中还写道:“组织者正筹划12月份在昆明召开一次108位和平妇女的交流会,但由于非常有限的营运经费,不足以支持交流会的各项费用,到目前为止,除了瑞士总部小量支持外,我们尚未获得任何赞助。为了使任何人都不会因为难以支付交通费、食宿费而不能参加,在资金仍未筹措前,希望得到妇女力量的相互支持。”组织者询问高耀洁是否有能力并乐意赞助一些经济紧张的妇女出席会议。

  这引起了高耀洁的警觉,“一项评选活动为什么要向被提名者要钱?”

  于是,8月6日,高耀洁写信给“联会”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以身体不好为由申请退出。

  韩晓宁于8月14日收到了高的邮件,并做出了回复。在那封信中,韩晓宁向高耀洁解释说名单已经上报给了瑞士“联会”,无法退出。

  10月5日,高耀洁在接受香港某媒体采访时突然说“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是一场骗局,并宣布自己作为被提名人已经退出。

  公开争执一旦开始,激烈程度便不断升级。

  10月6日,由高耀洁口授的《再次声明退出所谓“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在某网站上发表。

  10月13日,一份标题为《“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中国区活动完全是闹剧甚至骗局》的声明在某网站上贴出,署名是“高耀洁声明记录者”。在这份声明中,对此项活动从组织者的合法性到经费的使用,从入选者的资格到评选程序的严肃性都提出了质疑。

  10月18日,由高耀洁口述,助手记录整理,并经高本人审定的《第三次严正声明》发表;10月24日,高又发表了《第三次声明的补充说明》;11月2日晚,网站上又出现一篇《“108名中国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入选者介绍造假一例》,署名也是“高耀洁声明记录者”。


  经费疑云

  活动经费为什么那么少?以致要被提名人提供赞助,钱去了哪里——这是高耀洁及其“声明记录者”对此次活动提出的质疑之一。

  《高耀洁的第三次严正声明》中指出,“根据‘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

  动瑞士总部网站公布的资料,预算为每位候选人稍多于4000美元,108名入选者总计是43.2万美元;如果这笔钱全部到位,开展活动绰绰有余。但目前用于每位入选者的费用仅为110美元,108人总计约1.2万美元。所有的见面会、交流会均要求与会者自己掏钱,那么,余下的42万美元预算哪儿去了?”

  “联会”中国地区负责人刘健芝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表示,已经将财务报表报到了瑞士“联会”总部,但不能出示给记者。

  11月1日晚,刘健芝继续对《瞭望东方周刊》做出如下解释:按照最新统计数字,中国和蒙古地区的评选活动共从瑞士“联会”获得了22000美元的资助,而活动的开支是59200美元。包括前期宣传资料费、会务费以及她在活动期间六次来到中国大陆确定提名者名单的采访费、差旅费等。

  “钱很紧张,”刘健芝说,“整个活动未得到任何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赞助支持。一些企业并不认同我们,认为这个活动不合主流。有的企业说如果只选出一个提名人还可以捐助,但我们要提名的候选人就是基层妇女,而非精英,不能因为钱违反初衷。”

  据刘健芝介绍,“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标准的指导性原则为:推动及捍卫人权;保护和尊重儿童、妇女、残疾人士和其他弱势群体;从各方面解决贫困问题;维持让人活得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抗衡建制上(包括父权、种姓、阶级、种族、族群)的暴力或歧视;建立公正的经济与社会秩序;保证公众共享资源;推动和平谈判、斡旋冲突;促进平等和令人愉快的教育;分析威胁和平的机制;记录战争罪行与家庭暴力;反对一切武装,特别是武器扩散等诸多方面。

  “瑞士‘联会’已经知道中国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为此特地写了一份说明文件,解释了从授权到经费的一系列问题。这份说明,我们现在正在翻译。”刘健芝说。

  在刘健芝向《瞭望东方周刊》出示的一份发件人为“格比.维尔莫博士”的中文版解释书中提到:“刘健芝博士统筹中国及蒙古地区工作,收到瑞士总部拨出的活动经费6000美元及资料整理经费17550美元(后者包括了蒙古1350美元)。我们由刘博士呈交给瑞士总部的财政报告,得知中国及蒙古地区由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至2005年10月,中国及蒙古地区合共支出了59200美元,有关数据记录我们已存案。至于活动的经费差额,刘博士不但将她从瑞士总部收到的8500美元酬金捐献予这个项目,她及她香港的同事更捐出或借出了27150美元,以令活动得以推进。”

  11月3日,刘健芝对《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到现在为止,报名参加昆明交流会的人数为46人,其中25人表示可自费,6人表示愿意捐助他人,共10个人得到捐助。没有获得捐款的9个人,我们将试着通过别的办法筹款。还有9个人至今没有给我们是否与会的答复。”

  但捐助者和被捐助者的名单,刘健芝表示不便透露。


  “故意造假”?

  “联会”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的真实身份也受到了质疑。

  “韩晓宁女士是我们聘请的驻北京办事处的兼职员工,她的工作属于半义务性质,协助做些文书及联络工作,她对岭南大学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刘健芝说。

  高耀洁《一万封信》一书的责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周筱云坚持对《瞭望东方周刊》称,他在上海见到韩晓宁时,韩自称是北京教育学院的副教授。

  “不只是我,高耀洁教授也清楚地记得她这样讲过。”周筱云说。

  高耀洁则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

  韩晓宁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表示,“我确实是北京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的老师,但是外聘的,培训中心有90%的教师是外聘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被提名者的身份同样受到了质疑。

  “从该组织发来的108位获提名中国妇女的介绍来看……不乏早被媒体揭露的一些人。如果我早看到这一名单,根本就不会参与。比如名单中的梁军,介绍宣称她‘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对各种妇女群体进行培训,曾在河南参与创办女子学院和妇女博物馆’,请该组织告诉我这所谓的‘女子学院和妇女博物馆’在哪里?”高耀洁在《再次声明》中直指被提名人中的梁军。

  “只要他们能在河南省找出‘女子学院和妇女博物馆’,我立刻就给刘健芝道歉。”高耀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11月2日,“高耀洁声明记录者”在某网站发表《“108名中国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入选者介绍造假一例》一文,详细列举出种种证据证明“梁军事迹介绍中的女子学院早在1995年就已不复存在,而妇女博物馆早在1997年就已迁离河南。”

  “高耀洁声明记录者”认为,这些信息在提名介绍中只字不提,明显是在“弄虚作假”。

  “统计入选者名单,大陆地区有81名妇女入选,其中有某市副市长、某市政协副主席、某市委组织部长、某市妇联副主席、某法院副庭长、某报社副总编、某村村支书等等,党政妇女干部有35名被提名,占了中国大陆地区81名入选者的43%还多。”在《第三次声明》中,高耀洁认为,如此之多的妇女干部当选,不能不令人对刘键芝提倡的“草根”、“基层”理念产生怀疑。

  “志愿者”也成为了被提名人

  “事实上,我们在评选的过程中筛掉了相当数量的女企业家,仅我参与的层面上,就已经有很多的官员被拿掉了。如果事迹基本相同,我们的原则是在城镇和乡村的候选人中,选乡村的。如果里面还有官员,我们关注的也不是她的职位,而是她们正在做的事情。”评委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赵玲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对被提名人的采访工作,她这样分析被提名者的来源:“被选中的人中,一些人被媒体报道过,有较高知名度;还有一部分是大学生在下乡过程中了解到的,也有的是从寄往《中国改革》杂志社的各地农民上访信件中发现的。她们一直默默无闻。”

  赵玲说,活动开始时她们曾想通过各地的妇联去寻找候选人,但正是想到妇联提供的人选可能会偏重官员,才转向民间组织寻求帮助。

  但赵玲也被卷入漩涡之中。

  赵玲的名字后来出现在了最终确定的中国地区108位提名人的名单上。被提名理由是“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农民之子’会长。从2002年起,开始关注打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多次组织和参加支教活动;参与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影响和感召了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关注三农、打工群体,使这些活动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运动。”

  “志愿者怎么能同时成为被提名人呢?大学生关注‘三农’怎么就是因为她而成为全国性的运动呢?”这成为此项活动受到高耀洁质疑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是因做志愿者而被提名的,这样确实不公正。但我不是,我是代表我们这个社团,代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学生关怀底层的传统。”赵玲这样解释。

  但刘健芝却确认了赵玲的志愿者身份。“2004年12月,我主动和赵玲联系,希望她能做此项活动的志愿者,帮助我们采写被提名人的故事。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我的确依靠了不少的志愿者。”刘健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被高耀洁点名的梁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这样解释她的“妇女博物馆和女子学院”:“我确实曾经参加过妇女博物馆和女子学院的创立,妇女博物馆也确实已经迁到了陕西。但是,我在这次活动中被提名,是因为我2000年后做的一些工作。我一直在基层进行艾滋病防治工作,并且为基层妇女办了三个草根组织: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红丝带协会和农家乐协会。”


  活动未纳入中国官方管理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在评选过程中,有两名评委曾被多次提名因而退出评委组委会。“余下的评委不得再被提名”——在后来的评选过程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那么,中国地区的18名评委又是谁授权的呢?

  按照刘健芝的说法,中国地区的18名评委,“是我代表组织者邀请的我的几个朋友,他们基本上参加了投票,也有的人写了对其中一些人的意见书。”

  但其中一部分评委却显得“不是很积极”,事实上部分评委并没有参加最后的评选。

  “收到材料后,我觉得自己并不了解情况,所以没有参加后来的投票。”作家莫言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家韩少功在接受《文汇读书周报》采访时则说,“候选人名单不是我拟的,是他们先给我一份名单,里面有候选人的姓名和简介,我根据自己的判断,投了一些人的票,仅此而已。”

  108位提名人被确定下来后,组织者在采写这部分人时,因时间和金钱关系,比较匆忙,赵玲承认有两个人物在写作时并没有见到当事人本人。

  就在高耀洁对活动进行强烈质疑的时候,一位志愿者对《瞭望东方周刊》提出了她对高耀洁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的看法。

  这位志愿者认为,高耀洁“过于敏感”了,而这个敏感可能来自于高耀洁复杂的经历。“可能想利用她的名气的人太多了”。

  高的助手给记者讲了这样两件事:云南一个人号称自己研究出了治疗艾滋病的药,请高到他们的药品发布会上露个脸,许诺给她一笔钱;还有一个搬运工出身的人也说研究出了特效药,要办个医学院治疗艾滋病,请高去做院长。高都坚决地拒绝了。

  《瞭望东方周刊》向中国民政部社团管理司民间组织管理局外事司询问此活动是否在中国备案注册,外事司答复说,瑞士“联会”不属于国际NGO组织,不归民政部外事司管理,建议记者向全国妇联询问。

  全国妇联国际部欧洲处的蔡女士说,该活动的负责人曾在去年和妇联联系过,但是妇联没有参与此项活动,对后来的事情也不甚清楚。另据外交部欧洲司一位官员说,他们对具体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

--------------------------------------------------------------------------------
《南方都市报 》:高耀洁称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已成闹剧
http://news.sina.com.cn/c/2005-11-11/09067411214s.shtml
--------------------------------------------------------------------------------
高耀洁称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已成闹剧
2005年11月11日 南方都市报

本报记者 韩福东

  高耀洁质疑 “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区活动被指责评选程序混乱及评选本身异化

  “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发表声明高调“退出”引发争议

  高耀洁并未改变自己的批评立场,虽然她的态度已有所缓和。10月18日,在第三份声明中,这位声誉卓著的老人承认,批评整个“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以下简称“妇女争评”)活动纯属一场骗局或闹剧,并不妥当。但她还坚称,“妇女争评”的中国区活动在中国已经异化为一场“彻底的闹剧”。

  而此时,她的事迹已经被收录在厚达2008页的《全球千名和平妇女》中。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恩市的“妇女争评”联会经过2年多的努力,终于将分布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名妇女的和平故事呈现在公众面前。高耀洁的高调“退出”声明,让此次评选活动蒙上一层阴影。

  高耀洁有“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之称,多年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曾先后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和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麦格赛赛公共服务奖”。2004年夏,当香港岭南大学群芳文化研究及发展部教授刘健芝开始在中国展开“妇女争评”活动时,高耀洁即被列入重点考虑对象。

  高耀洁最初同意参与此活动,并填写了提名表格,但在2005年8月6日,她对这次评选产生了怀疑,并要求退出。

  高耀洁的批评惊动了“妇女争评”瑞士联会总部,11月初,高耀洁收到了联会主席维尔莫·文高博士写来的信,信中的解释也不能令她满意。

  除了对评选程序混乱的指责,对这一活动本身的质疑也在进行中。高耀洁表达了对这个评选活动某些价值理念的不认同。学者王晓渔也在媒体公开撰文,对这一活动表达了异议。


  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温柔挑衅”

  早在2002年,“妇女争评”活动的构思,就在维尔莫·文高博士脑中产生。她是欧洲议会和瑞士国会议员,曾经访问过多个被战争冲突蹂躏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她为众多身处困境但有坚强生命力的妇女所打动。她想让她们的故事为世人所知,她想到了诺贝尔和平奖,并决定在2005年——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三十周年之际,让全球千名妇女代表,作为一个整体去争评这一奖项。

  文高的创意得到同道的响应。2003年3月,作为“瑞士和平基金会”下设的一个机构,“妇女争评”联会正式成立。联会共设理事6人,包括一名大学教授、两位商界精英、两位国会议员及一位市议会社会福利部部长。文高出任主席。

  2003年9月,“妇女争评”瑞士联会向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健芝发出邀请,希望她担任该活动在中国和蒙古地区的统筹。2003年11月底,刘健芝最终决定接受邀请。

  一些熟悉刘健芝的人认为,“妇女争评”瑞士联会之所以邀刘健芝做统筹工作,不仅因为她长期研究女性问题,还和她在中国及蒙古地区有很大的活动能力有关。2002年以前,刘健芝曾任香港著名的发展与救援机构“乐施会”的拨款委员会顾问,这个职位不仅使她对中国基层妇女的现状有深刻的了解,也让她积累了众多的人脉。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2004年5月25日,刘健芝在岭南大学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布了“妇女争评”项目的提名细则及表格,中国及蒙古地区开始提名和平妇女候选人。

  按照“妇女争评”联会制订的指导性原则,“推进世界和平的领域”被划定得非常宽泛,既包括“促进平等和令人愉快的教育”,也包括“维持让人活得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候选人的标准有如下四方面构成:采取积极的、非暴力的方法,缓解冲突及抗拒建制上的非正义;做事脚踏实地,具有道德勇气、责任心、能干出色,实质改善她所在的社群的生活,堪称模范;为和平活动努力,并不是为了捞取政治本钱或个人私利;光明正大,待人宽厚,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融洽相处,从而促进和平的进程。

  在这里,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奖标准被认为是男性精英主义的,妇女受到了歧视。她们用一组数据作为这种论点的证据:诺贝尔和平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只有区区12名女性获奖者。她们想在更多的基层妇女身上发掘出她们所理解的“和平”真义。“草根”和“女权”,是她们试图张扬的两种价值。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戴锦华,恰当地说出了她们的目标:一次公开的“温柔的挑衅”,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挑衅,对和平理念的挑衅,也是对女性主义自身的挑衅。


  小圈子里的“内部人评选”

  戴锦华是“妇女争评”活动中国大陆区的评审顾问。像她这样的评审顾问一共有18个,男女各半。2005年8月25日,“妇女争评”大陆区评审顾问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健芝说,整个中国区域的“和平妇女”候选人名单最初只有80个左右,但是瑞士联会的国际评审会在看过她们提交的名单后,感觉非常好,就增加到108人。而这108人中,大陆占81人,另外27人则来自香港和台湾。

  时任《中国改革》杂志社主编的温铁军,曾和刘健芝有过多年的合作,他也是中国大陆区的评审顾问。他动员了很多记者参与提名候选人活动,这中间包括《中国改革》的记者王平、刘老石和涂名。

  刘老石当时已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温铁军任院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上。这个学院自我定位为“国内当代乡村建设的策源地、试验场和骨干培训基地”,他们成功地搞过多次全国性的乡建骨干培训。刘老石将几位相对出色的女性学员推荐给了评审会。

  王平则不仅参与了提名,还负责采写部分妇女候选人的和平故事。按照要求,每个候选妇女不仅需要有100字的简介,还需要有500字、2000字及10000字三个版本的故事,以应上网和出书的需要。

  2004年年底,在温铁军和王平的推荐下,记者涂名也参与了进来,不过她很快就退出了。这之后,除了王选等小部分妇女候选人由《南方周末》南香红等记者采写外,其他大部分的工作都落在了一些学生志愿者身上,而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成员赵玲是这些志愿者中的协调人。

  几位参与其中的记者说,整个评选活动显得过于随意,候选人的产生多局限在小圈子里的互相推荐,又常常因为一些并非难以克服的理由——比如暂时联系不上——就做了更换。按照评选规定,被提名者不能毛遂自荐,而提名人必须确保获得被提名者的同意。但事实上,这一点也没有严格遵循。早在2005年1月,王安忆就作为中国区108名候选人之一被提名到“妇女争评”瑞士联会,这个名单并且被送交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但直到2005年7月中旬,上海作家王安忆仍表示自己对此并不知情。

  资料显示,最终的入选者中,有多位是和评审顾问有利益关系的。例如,《中国妇女报》的副主编谢丽华,和评审顾问冯媛(《中国妇女报》主编助理)是上下级关系;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有6名学员入选,而刘健芝已在2004年12月出任该院的副院长,另一评审顾问温铁军则是该院的院长;《读书》杂志主编汪晖是评审顾问,三联书店还为评选活动提供了会议场地,但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原总编辑董秀玉对成为候选人并不避嫌。

  据记者了解,在2005年1月,被确定的108名候选人中,包括吴青、艾晓明、佘幼芝、李小江和肖雪慧等人,但她们最终又被替换。记者可以确认的是,肖雪慧出于种种考虑主动退出,佘幼芝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出局。新的替换者中,包括这次活动的主要志愿者赵玲。高耀洁认为,这违背了瑞士总部“地区联络人及其助手将不会成为获选者”的规定。

  按照瑞士总部的评选规定,“地区联络人及顾问委员会负责当地和平妇女的预选”。受聘担任中国大陆地区评选办事处负责人的韩晓宁女士说,大陆候选妇女都是经过这18位评委多次讨论、反复研究才选出的。但评审顾问委员会成员董月玲、王永昌向记者证实,他(她)们早期做了一些工作,后期就没有再参与。作家莫言则未参与任何具体评选工作。


  不同版本简介有意误导评委?

  在接到自己入选的通知后,高耀洁收到韩晓宁发来的中国区108名“和平妇女”的中文版简介。这些“和平妇女”的简介也被发布在“妇女争评”活动的网站上。高耀洁发现,在对部分“和平妇女”的介绍中,中英文版本存在微妙的差异。

  沈阳市大东区管城街道永丰社区党委书记李军是108名“和平妇女”候选人之一,高耀洁收到的简介中称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忠诚地实践党的‘三个代表’,她和她的‘一班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以‘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困我帮’的出色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在该活动的香港网站上,有这一段落的英文直译,但在瑞士总部的英文网页上,这段话变成了“由于她的努力,不仅(社区)水电供应得到了改善,社区邻里关系也焕然一新。即使她由于操劳过度而患上重病,她仍然没有停止(工作)。”

  在四川省雅安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锦明的介绍中,有如下语句:“张锦明不断致力推进民众参与地方选举的民主进程”,香港网站用英文基本上直译了这段话(Shehas promotedthe democratic process of the people participatinginlocal elections。),但在瑞士总部网站的英文网页上,“不断致力推进民众参与地方选举的民主进程”被升格为“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She hasbeenrelentlessly promoting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in China。)。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为妇女组建了文艺队;为老人组建了老人协会”的赵凤兰女士身上,中文版介绍中有一段能说明她理想的话语:“俺是毛泽东时代的人,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俺是跟着焦裕禄、张钦礼干的”,但这段话在瑞士总部网站的英文网页上却被“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快乐,和所有人共享的快乐才是惟一的快乐”所替代。

  高耀洁认为,这些明显的篡改,有误导国际国内评委的嫌疑。


  经费开支疑云

  “内部人评选”问题和候选人介绍中英文版本的差异,是高耀洁对“妇女争评”活动产生怀疑后发现的。而最初导致她起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妇女争评”中国区联络人刘健芝和陈顺馨发信希望她提供赞助。

  这封写于2005年8月2日的信是发给所有“和平妇女”候选人的。高耀洁在8月6日收到此信。信中称:“以我们非常有限的营运经费,不足以支持交流会的各项费用……我们会继续筹募经费。我们想先行知会您,现定于12月17-18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交流会,接着在12月19-20日在云南丽江探访当地的和平妇女和参观旅游。由于这个计划特别强调基层妇女的建树,我们不希望任何人因为难以支付交通费、食宿费而不能参加。我们希望即使没有外来资金支持,仍能通过我们自身的力量相互支持,进行交流。对于12月份的交流会,我们有一个建议,在我们仍未筹得经费前,请您考虑,是否:有能力负担您自己前往云南的交通费和食宿费;有能力赞助一些经济紧绌的和平妇女出席。”

  信后还附有回执,要求每个代表填写是否自费参会和捐赠的数额。高耀洁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骗局。在得到更多的信息后,她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要求赞助的行为仍令她不解,尤其是这些钱还将部分用在丽江“参观旅游”上:“不论以何种借口辩解,作为一项正规的国际活动的组织者,我相信瑞士总部是不可能同意向入选者要求赞助的。评奖活动向入选者要求赞助,还怎么保持评选的公正性?这明显违反国际国内一切正规评奖活动的常规。”

  据记者了解,除了108名中国区候选人,其他一些妇女也收到类似的邀请,这其中包括河南宁陵县“康乐家”(一个艾滋防治组织)负责人李喜阁。

  刘健芝向记者解释说,她们仅从瑞士联会总部拿到活动经费6000美元及资料整理费17550美元(后者包括了蒙古1350美元),但是中国和蒙古地区的总支出却达到59200美元。希望候选妇女自费参会和捐款是不得已而为之。

  “支出的很大部分是我们从工资里拿的。”她说,“我们也努力向十多个基金会、非政府组织联系捐款,但是他们一般都不感兴趣,我们一分钱也没筹到。为了活动能够完成,我们就拿出自己的钱。”

  “妇女争评”联会主席文高在给包括高耀洁在内的中国108名候选妇女的信中,证实了刘健芝关于中蒙地区收支的说法:“至于活动的经费差额,刘博士不但将她从瑞士总部收到的8500美元酬金捐献予这个项目,她及她香港的同事更捐出或借出了27150美元,以令活动得以推进。我们了解到虽然各地区统筹可在其地区筹募经费,但刘博士未能得到任何资金赞助,她的工作大量依赖志愿者的协助来完成。”

  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联会的另一负责人RebeccaVermot。她的答复显示,瑞士总部并不认为刘健芝希望候选人提供赞助的主张有什么不妥。

  据志愿者赵玲和刘扬介绍,因为经费紧张,她们被告知,采访一个被提名人的平均费用不能超过800元人民币,这其中包括每个“和平故事”的稿费100或50元人民币。据记者了解,部分候选人如高耀洁、张锦明等的“和平故事”没有进行采访,只是整合资料。另有相当一部分北京以外候选人,是在简单的电话采访和整合资料的基础上写就的,志愿者采写一位候选人的平均花费应在800元人民币以下。而中国和蒙古地区的财务开支折合人民币50余万元,具体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也是高耀洁想知道的。她希望能够公开活动的开支明细。

  刘健芝对记者说,财务开支的报告已经提交给瑞士总部,但详细资料不会公开。


  另一种形式的精英评选

  《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董月玲是该活动的中国大陆区评审顾问,她最初积极参与提名,但后期就很少参与活动了。疏离的一个原因是评选标准令她困惑,“她们开始和我说要基层妇女。但后来增加了好多人,也不知道她们是什么标准。挺乱的。”

  高耀洁也察觉到这一点,她在声明中质疑组织者“倾向选取默默耕耘的基层妇女”这一说法:“大陆区有81名妇女入选,其中有某市副市长、某市政协副主席、某市组织部长、某市妇联副主席、某法院副庭长、某报社副总编、某医院院长、某研究中心主任、某校校长、某村村支书等等,中层和基层的党政妇女干部有35名,占了中国大陆区81名入选者的43%多。刘健芝教授对此又该做何种解释呢?”

  刘健芝对记者说,这次评选虽然倾向于普通基层妇女,但并不局限于此,事实上,她们希望能征集到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和平妇女故事,包括一些名人,只是由于社会的反应非常冷淡,很多名女人被提名,但并不愿意参与进来。“我们从来没这样说:这些候选人就是中国最好的。”

  最开始的推荐名单上,有很多女性商业精英。刘健芝说,她们只是从中选择了几个人。

  在某种程度上,和平妇女的评选仍然是一种精英评选方式,这和活动发起时的初衷有些背离。有人认为,这是评选活动本身固有的特性,评选即是寻找出类拔萃者的过程。“妇女争评”的组织者在批评诺贝尔和平奖的精英意识时,也未能跳出这一窠臼。

  即便如此,个别和平妇女候选人还是被认为与“促进和平事业”相距太远。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赵玲和刘扬也承认,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董秀玉的故事“感觉确实没有体现出和平妇女的内涵”。不过,她们认为,这是因为志愿者对写作立足点把握不好的缘故。

  “妇女争评”的组织者认为,应该扩大“和平”的内涵。这一活动中国和蒙古地区的另一协调人陈顺馨认为,她们的行动“将更全面地和有力地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和基层妇女的经验出发,改写和平的概念与和平工作的性别内涵。”


  被“异化”的评选

  中蒙地区联络人刘健芝特别看重这次活动的意义。2004年4月,她在《天涯》杂志上刊文称:“在看来最平凡的人当中,我们可以找到最不平凡的事迹。不是轰天动地的、名载史册的功绩,却是实在的生的智慧和勇气,把暴力的逻辑转化,把差异保留在强权无法磨灭的隙缝里,让多元的文化占据存活的空间。”她希望全球千名妇女能代表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亿万妇女,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5年10月,这篇文章经过修改后又刊发在《读书》杂志上,标题也由《在寻常中寻找和平的希望》变为《在寻常中闪耀的和平的希望》,而《读书》的编辑手记中,更进一步称此活动是“我们这个世界里惟一真实的希望”!上海学者王晓渔不无挖苦地说,“经过一年的时间,‘希望’的光芒越来越强烈了。”

  王晓渔认为“妇女争评”活动明显被夸大了,在批评这些知识分子的“超级幻想”之后,他又用“批判的‘形象工程’”来形容活动的意义:“它并没有撼动那些主流理念,只是在承认主流理念的前提下‘挑逗’了它们。”

  这种说法令《读书》杂志不悦。11月号的《读书》编辑手记称:“在对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的理解上,这些批判的女性主义者与那些批评她们为‘超级幻想’的人站在两个世界里。”现在日本的《读书》主编汪晖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最近即将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刊发。

  高耀洁对这些学界的争论不甚关心。她关心的是,鼓吹“卖淫合法化”的台湾妓女“丽君”也和她一同被列入千名“和平妇女”名单。她觉得非常荒诞。

  “我从不歧视妓女,但坚决反对卖淫合法化。卖淫本来就是男权社会压迫妇女的产物。”高耀洁说,“组织者将鼓吹卖淫合法化的妓女列为中国的优秀妇女参评诺贝尔和平奖,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对妇女的尊重还是歧视?”高耀洁的观点在网站上引起讨论。事实上,在女权主义者内部,“卖淫合法化”问题也存在很多争议。

  按照“妇女争评”活动的规定,全球千名“和平妇女”中将通过抽签产生三人作为代表,参加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这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获奖,都意味着这千名妇女及其背后的亿万妇女的获奖。刘健芝说,“作为提名代表的三人,并不具有任何特权,她们仅仅是千名妇女的代表,正如千名妇女是全球二十多亿妇女的象征性代表。”这种象征意义的实质内涵是,每个妇女都是和平的缔造者,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个活动未尝没有一个很好的初衷,但它又陷入了另一个张扬女权的极端。这种把所有妇女“捆绑”在一起竞评的方式,实际上是评选本身的异化。

  问题又回到高耀洁和“丽君”价值观的不相容上。“妇女争评”预设的一个前提是,这千名妇女是一个带有象征性的整体,她们对和平的认同具有一致性,她们的诸多行为具有价值的相似性,可以合而为一。可是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香港《信报》有一篇评论称,“‘妇女争评’这个活动实际上同时开拓了两个战场,一个是挑战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而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挑战了妇女内在的秩序观和价值观。这样内外拉开战线,如何能那么轻易地赢了?”

  2005年10月,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已确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负责人巴拉迪获得。

--------------------------------------------------------------------------------
http://eladies.sina.com.cn/nx/2005/1109/1611205727.html
--------------------------------------------------------------------------------
瑞士联会主席维尔莫-文高博士致和平妇女的信

  亲爱的和平妇女:

  在过去的两年半,经过来自全球二十个地区的统筹者的协助,加上无数的志愿者、组织、教会、大学和个人的支持下,我们成功达致了“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以下简称“争评活动”)的两个目标。一方面,我们透过出版《全球千名和平妇女》(1000 PeaceWomen Across the Globe)一书及在瑞士举行的展览会,让世界超过一百五十个国家的妇女得以呈现于公众面前,为世人所认识。第二方面,有关千名和平妇女如何促进及达致和平工作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亦在进行之中,可望今年年底有第一轮的结果发表。

  然而,千名妇女集体并未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我们筹备这活动时,我们一直要面对一个早知但愿意接受的风险 – 我们要面对每年过百的诺贝尔和平奖竞争对手,及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评审会议的决策并不对外公开。我们满足了所有参与提名的规定,也有一封由诺贝尔委员会发出的信函,证明他们收到千名妇女的提名,他们也说明,今年总共有199个提名(千名妇女是其中一个争评者)。该信函由诺贝尔协会秘书Geir Lundestad于2005年3月9日签发。

  在妇女与和平的活动项目都极难取得经费资助的情况下,可以说,这个活动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是取得全球成千上万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得悉一些关于“争评活动”的疑问,本人希望在此作澄清:

  经费:

  “争评活动”在2003年开展时,预算需要400万美元的经费,用以推展全球各地的活动,如瑞士秘书处的运作、协调世界各地的工作、组织国际统筹会议、搜集及出版千名妇女故事,以及其它各项活动。纵使预算的资金至现时为至只能筹得一半,但我们已达致了我们的目标。这个并不为奇,因为很多妇女一旦相信一个事业值得投身,便会义不容辞的投入,这个活动的中国及蒙古地区统筹者刘健芝博士就是一个例子。

  至今,刘健芝博士统筹中国及蒙古地区工作,收到瑞士总部拨出的活动经费6,000美元及资料整理经费17,550美元(后者包括了蒙古1,350美元)。我们由刘博士呈交给瑞士总部的财政报告,得知中国及蒙古地区由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至2005年10月,中国及蒙古地区合共支出了59,200美元,有关数据纪录我们已存案。至于活动的经费差额,刘博士不但将她从瑞士总部收到的8,500美元酬金捐献予这个项目,她及她香港的同事更捐出或借出了27,150美元,以令活动得以推进。我们了解到虽然各地区统筹可在其地区筹募经费,但刘博士未能得到任何资金赞助,她的工作大量依赖志愿者的协助来完成。

  提名:

  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提名程序是类似的,每位统筹者要组织一个顾问团,以便征集及评核所有提名申请,然后准备一份以优先次序列出认为合资格的被提名者名单,送交瑞士的国际委员会审议。刘健芝博士呈交了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名单共有203人。国际委员会由其中挑选了108人 – 她们是出色的妇女,代表了不同范畴中积极拒绝暴力和不公义、争取和平的努力,尤其是她们在本社群及本身的文化脉络内中的工作。在提名名单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是由国际委员会负责的,它的理念一如既往都是取其象征:以千名妇女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妇女及她们对全球人类的安全及和平所作的贡献。

  故事文本:

  每位元地区统筹者需要为故事出版计划准备获提名的和平妇女的文稿,分别是100字、300字及1000字版本的英文,以分别用于明信片、书籍及网上数据库。瑞士总部收到所有文稿数据后,我们委任几位编辑编审和校订全部文本。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时有按手上的数据修改及重写。经过编辑的文本已安排用作书籍出版及在瑞士网页上张贴。本人了解到香港的网页上载的是6月29日记者会上发放的108位和平妇女的故事文本,那是未经瑞士方面校订或修改的,因此可能有文字上的差异,但无论如何,我坚信这统稿前后的差异不涉及文本的实质内容。

  本人很荣幸向您宣布,经过多月的努力后,一本厚达2,208页的《全球千名和平妇女》已正式出版,您的不平凡事迹亦包括在内。我们将会为千名和平妇女送上一本作为纪念,将会尽快安排寄上。

  希望以上数据能澄清一些误会。我再一次强调,没有全球成千上万的地区统筹者、作者、采访者、译者、提名人及被提名人的投入、志愿奉献和团结努力,这个活动是无法实现的。我更要重申的是,刘健芝博士及其团队所进行的看上来不可能完成的大量工作,令我们瑞士总部及其它地区统筹者深受感动及启发。除了巴西地区外,再没有其它地区能像中国及蒙古地区般,表现出如此的工作热诚、行动力量、活动创意及丰盛成果。我想在此特别向刘健芝博士及她的团队一直以来的、以及继续在做的优秀公开透明的工作表示谢意。

  谨代表联会向万千妇女表示真摰的感谢!

  祝生活安好!

  维尔莫 - 文高博士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瑞士联会主席、瑞士国会议员、欧洲议会议员

  注:针对近来国内对于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些争议,“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瑞士联会主席维尔莫-文高博士特向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和平妇女及广大网友发来一封公开信,亲自澄清相关疑问,全文如下:

  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和平妇女

  发件人:维尔莫-文高博士“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瑞士联会主席

  日期:2005年10月31日(瑞士首都伯恩)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