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和科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上海工人 于 2005-11-23, 16:12:51:

饺子是国民喜闻乐见的东西。北方有这样的说法:好吃不过饺子。可见饺子在北方人饭桌上,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北方话[1]语区,包括从东北到江苏以北,到华中,西北,西南,包括湖北大部,湖南部分,四川大部,饺子和吴语区的馄饨,汤包,小笼包有同等的高尚地位。

在《新语丝》常聚的都是文化人。中国的文化历来就受北方的强势文化影响,饺子还是有代表性的。本贴要谈的是两件事:一是“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二是包饺子和现代化,与时共进的关系。本文不是学术文章,故不受7+1股格式所制[1]。

首先,“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是豪迈的,但是缺乏统计根据的。在吴语区,饺子基本没有群众基础。在粤语,湘语部分地区,群众基础薄弱。所以赵老师对饶大夫私下赞叹“好吃不过饺子”那是美好的事,但在国家电视台讲,就有些不顾非饺子语区的人民的感情了。这种说法从形式逻辑上讲就是致饺子于一切食品之上,惟我独尊。客观效果是,如果我说南翔的蟹粉小笼最好吃,则是抬杠了。所以,这是一个如何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科学地,和谐地表达思想的问题。

其次,包饺子的工序,制作方法,很大成度上体现了国民的科学训练素质。包饺子的工序大体上可以分为:
0、选面粉
1、和馅
2、和面
3、干皮
4、烹煮
《新语丝》上以前讨论过烹煮过程是加3凉碗水还是2碗凉水的问题。最近在其他坛子看到介绍如何包好饺子的贴。作者对和馅刻意没有交代,对和面则作了指导,谓:要先加少量水搅拌,不要等面成了稀泥,就晚了。笔者要指出的就是这段描述。从科学、工程的角度讲,这样的叙述是不及格的。问题的要害在于这种描述没有量化,因而不可重复。多少水叫少量的水?面粉和水的比例[3]是多少?水温是多少?许多人白天在单位是工程师、化学师,用仪器、设备、烧杯、天平,回到家有多少人应用科学方法于生活之中呢?有多少人家里厨房有量杯、秤、温度计?有人和了一辈子面,包了一辈子饺子,仔细观察,她/他每次的面粉的量都是不可重复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粉。智力,经验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推而广之,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对完成一件任务的态度、精神对社会的不断进步是有影响的。对生活马马虎虎的群体对工作、发明是不是也会迟钝、冷漠?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群体对生活是不是也会精益求精呢?

注[1]:根据语言学家吕叔湘,汉语分北方话,吴语,粤语,湘语等几大语区。
注[2]:学术文章7+1股:1)摘要;2)引言;3)温习回顾;4)方法;5)结果;6)总结;7)文献;8)附文。
注[3]:我的经验,面粉和水的比例(质量),仅供参考:1.75:1 – 2:1。这是通过试验得到的经验数据。同时发现,徐徐加水和一次全部到进面粉再搅拌对结果没有影响。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