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也要退了” 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nm 于 2005-11-26, 07:03:45:

张保庆的更多“真话”为什么被封杀?

  曾经点评批评八省区执行国家助学贷款不力的张保庆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这位素以“敢说敢言、个性鲜明”著称的教育部前副部长,11月11日与《中国青年报》记者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坦诚对话。对话中涉及了诸如“张保庆为何被免职、为何敢于公开点名批评八省区”等公众关注的话题。
其中尤为令人侧目的张保庆的这么一段表白:“真话我是一直在说,不过以前我一般只是在教育部门内部说说,而没有在社会上公开说。怎么看待教育形势,怎么看待扩招,怎么看待收费,怎么看待乱收费,怎么看待资助困难学生。总之,我都讲了,反复讲,但社会上不知道”。(11月 14日《中国青年报》)

  出身贫寒,对贫困生有着深厚感情,对教育乱收费等现象深恶痛绝的张保庆曾经被我们视为“国家教育良心”的一个象征,他“说真话”之余在公开场合 “反正我要退了”的一句话,更让人们体会到了一丝辛酸。虽然在客观上,张保庆的“真话”对革除教育领域的各种怪现象的效果并非那么明显,但正是这个“一直说真话”的教育部副部长的存在,才让我们对中国教育领域最终走向公平、公开、公正保留了最为宝贵的一点信心。但从此次张保庆与《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对话来看,张保庆的“真话”让公众听到的还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他“一般只是在教育部门内部说说,而没有在社会上公开说”。

  问题如果只是限制在小范围之内,就有被忽视甚至被掩盖的可能。但一旦问题被曝光,就会给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解决得好不好?有没有解决?都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真话”却往往是直面问题的大实话,也往往是揭露问题、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助力。张保庆“炮轰八省市执行国家助学贷款不力”之后,不仅让老百姓看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在地方遭遇肠梗阻的现状,更让被批评的八省市感到了莫大的舆论压力,纷纷表态要采取措施改进助学贷款工作。但问题是,在“和为贵、揭盖子不如捂盖子”的潜规则影响下,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受约束地“说真话”,即使位高如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对绝大多数问题的“真话”也只能是“在教育部门内部说说”。炮轰八省市的同时黯然表示“反正我也要退了”,把这种“真话”被潜规则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现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们无心责怪张保庆为何不把所有的“真话”拿到社会上公开来讲,虽然他的“真话”对推动教育改革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我们所关心的是,为什么张保庆的真话“只能在教育部门内部说说”而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是什么力量把张保庆的“真话”限制在了“教育部门内部”?

  政务信息公开是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诉求,但“家丑不可外扬、揭盖子不如捂盖子”依然是许多官员面临问题时的惯性思维。政务信息的公开,不仅包括政策以及政策执行的公开和透明,还包括培植信息公开、实现公众知情权的土壤。这其中,能否让各级政府官员敢于在公众面前直面问题讲真话,而不是“仅仅在部门内部发发牢骚”尤为重要。一个倡导政务信息公开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勇于培植官员“在公众面前说真话”土壤的政府。服务于一个政务信息公开政府的官员,应该以“在公众面前说真话”为己任,“说真话”应该是一种习惯。反之亦然,一个政务信息不够公开的政府部门,为之服务的官员必然也是习惯性地在公众面前失语,最多只能在部门内部才能一吐为快。而一个由经常在公众面前失语官员组成的政府部门,寄希望于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公开,只能是一种奢望。

  张保庆无疑是一个有着悲情色彩的人物,他的悲情在于他的很多“真话”只能在教育部门内部说说,而不能通过公开表达最大程度上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助力。对这位个性官员的关注始终会告一段落,但对于如何让“张保庆们”的真话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反思却绝不能停止。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