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历史之五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yige 于 2006-1-17, 11:22:11:

请勿转贴!

假已放完,得上班了,这组随笔要歇一阵子。谢谢诸位评读!


方言与历史之五

――刨黄瓜儿与扫阁

亦歌

不知为何,杭州人竟给人留下个爱刨黄瓜儿(敲人竹杠)的印象,说者往往言之凿凿。然考其来源,一如广东人之爱吃猴脑,纯系捕风捉影。吃猴脑实出自清人笔记,讲的是山东治黄衙门内的事。世人以讹传讹张冠李戴,弄得广东人至今在猴子面前还抬不起头来。辛亥革命后,大量在杭的满清贵胄及兵丁家族就地同化,所以现今杭州人中有满人血统的不少,多少秉承了满人仗义好客,爱打抱不平的禀性,“杭铁头”三字便由此而来,其平日所为于刨黄瓜儿实在相去甚远。

之所以说杭人爱刨黄瓜儿,恐怕和旗人有关:一是说乾隆微服下江南,最爱去杭州吃西湖醉虾。他身后的一批随从虽然穿了普通衣服,但葛衫里多内着黄马褂,常在西湖边的酒楼饭庄进出,那些堂头撩高什么水平!一眼就知道这批必定是宫里的,于是就用心伺候,最后的赏钱也肯定比一般常人多多,于是这一下子就传开了,各酒楼饭庄的伙计常互相打听今天跑了几个黄褂儿,也就是得了多少赏钱的意思,杭音“跑”和“刨”不分,时间一长,就讹传成刨黄瓜儿了。又说辛亥革命后,满清达官显贵都被赶出了自己的深宅大院,这些人没了财路,只好靠典当家产过日子,包括身上的黄马褂儿。被做古董的看见,哪肯放过!怎么也要剥他几层皮,所以常互相打听有没有剥到黄褂儿,这时间一长,褂儿就慢慢变成了瓜儿。以上两种说法,虽然各有道理,但终究无法确定。要说有明确史书记载的杭人“剥黄褂儿”的事,那是在南宋。

南宋年间,临安(杭州)有一风俗――皇太子一旦在大内登基成了新皇帝,市民就可以去太子的旧府第拿东西,《四朝闻见录》中称其为“扫阁”。此等好机会哪有放过的道理!于是杭人就传下了一些扫阁的故事。那时候也是下有政策上有对策,皇家准许小民百姓拿旧太子的东西,也就没说太子不能事先藏些掖些,减少些损失。事实上,这一风俗基本上新皇帝图个热闹吉利而已,一般在登基前几天,太子的手下早就在为扫阁做准备了,金珠细软当然是要转移走的,上好的皇家用品和古董字画等当然也不会留下,所以到了扫阁那一天,基本上是一些桌椅板凳之类的粗笨物件,让百姓们乱抢一阵,热闹一番。话虽这么说,杭人还真是狠狠剥了宁宗一回“黄褂儿”。

话说孝宗当初该传位于魏王,只是光宗长得像自己,就偏心传给了光宗。魏王后来在外地早死,剩下一个儿子赵抦,母子俩就回临安来住了。也许是孝宗老来对此内疚,看看赵抦聪明,而光宗的儿子赵扩懦弱,就想让光宗把皇位传给侄儿赵抦。因为太上皇发过话,光宗后来又经常疯颠不能执政,赵抦在众人眼里便成了皇位的当然继承人。没想后来孝宗突然去世,光宗神志不清,几个权臣就和太皇太后作主立大,要把皇位传给光宗的儿子赵扩。那天早上登基,赵扩赵抦都来到大内。底下都以为是赵抦要上台了。而且因为怕扫阁损失太多,赵抦早已转移了一些东西。没想到宣布的却是赵扩即位。赵抦诧异不说,赵扩更是惊呆了,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就大哭起来,绕着粱柱死活不肯穿黄袍。后来还是太皇太后将其厉声喝住。宁宗就这样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即了位。消息传出,通宵等候在赵抦府第外的市人都傻眼了,不知谁发了声喊,大家就没命般向赵扩的嘉王府奔去。因为赵扩事先一点准备也没有,这十几年的准太子当下来财物极多,可便宜了杭人,将一座喏大的嘉王府上下里外剥得一干二净,车载人驮,皇室用品如蚂蚁搬家般络绎不绝流出东宫。野史传说百井坊有个挑泔水桶儿的癞痢头阿三,本来排在最后,因为后来调转方向,就成第一了,到嘉王府后直奔大堂,凭着日日挑泔水力大,钻进中堂的供桌下背了就走,呼哧呼哧弄到家,懂行的一看,说是满工的黄花梨,又是当今皇上的前供桌,无价!阿三将此供桌倒卖给了一回回大贾,从此告别了泔水桶儿,娶了个漂亮媳妇,此是后话。

所以,要说杭人真正剥到黄褂儿,这是空前绝后的一回。因为南宋才一百多年,又加上两个皇帝在位极长,杭人终究没能在扫阁中剥到太多。不过这坊间的故事代代流传,听得馋人,后人谣传杭人敢剥乾隆的随从及满清贵胄的黄褂儿,恐于此南宋遗风有关。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