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Amsel 于 2008-04-26, 23:06:11:
回答: 管你往哪流,往少说还有一亿多劳力过剩。 由 Latino2 于 2008-04-26, 22:52:55:
Potti 发表于: 2008-3-13 10:57 来源: 常州审计信息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陈平近期感到很为难。
作为泰德时代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他在珠三角的公司生产超清电子图片显示器,订单喜人,但是节后他为招不到民工感到纳闷。
春节前他以为是员工回家的问题,因此没有在意。节后他把工资提高了30%以上,招工还是感到困难。“到底问题出在哪里?”2月22日,他在北京的一次论坛上问在座的专家。
陈平的境遇其实揭示了中国一个尴尬的现实,即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逐步加速减少。尽管各地不断提高工资,但是民工荒不断出现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四号农业普查公报,记者汇总公报发现,06年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劳动力总量除去外出务工和农业就业人员后,只有5045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蔡昉研究认为,排除40岁以上难以转移的人员,实际能再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比想象的要少,而转移40岁以上的农民工还需要有社会激励机制。
影响未来用工需要
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完成的农业普查数据,实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比原来要少得多。
根据农业普查公报,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除去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只剩下5045万人,这比过去估计的要少得多。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有多个看法。2006年9月15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长田成平,在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透露,在农村现有劳动力四亿九千七百万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二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一亿八千万人,尚有一亿左右的富裕劳动力。
但是按照最新的数据,实际可能没有这么多剩余劳动力,而且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未来的企业用工需要。
此前2006年8月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谈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指出,根据十一五规划,今后5年,全国将有450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这已经纳入中长期总体规划。
假如这一计划实现,整体农村能进一步转移的人数只剩下1045万人,十二五期间城市再用工,从哪里找人将是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蔡昉认为,即使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保守估计,农村即使还有1.06亿剩余劳动力,满打满算,由于有50%是40岁以上的人。而这部分人需要克服制度障碍才可以转移出来。因此实际剩余的劳动力还要少。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同意上述看法,她表示,年龄越大转移越困难。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农业普查公报,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中,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40岁以上占到全部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这部分由于年龄较大,转移非常困难。
比如湖北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发现,年龄越年轻转移率越高,35岁以后,转移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转移更加困难的局面目前没有发生改变。
劳动力内外双流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是,随着一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过去往沿海跑去打工的情况已经出现很大变化。“民工荒一开始就不能说是局部现象,目前民工流向已经不单是向沿海流,向内地流的情况也普遍出现。”张丽宾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目前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内外双流的现象。比如中部地区对湖北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导致全国的民工荒问题更加凸显。
调查显示,2007年,湖北农村劳动力在省外务工人数占全省外出从业人数的73.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省内务工人数比上年增加11.49万人,增长6.9%。
从湖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东部地区的占66.0%,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的占32.0%,比上年的31.1%上升0.9个百分点。
“说明中部地区经济正在崛起,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增强。”该报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