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蒋关键时掉链子,2006年去世的16岁癌症少年子尤倒真是个天才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老中家族 于 2008-07-13, 07:39:57:

回答: 转贴:网友质疑蒋方舟作品为其母代笔 由 老中家族 于 2008-07-13, 07:23:12:

他的父母还在维护一个博客,这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cdf81010005yt.html好像是生前最后一篇文章。

下面这首诗也很有才气,可惜天不假年。

命运的琴弦
-----送易然兄出国
子尤
2006年8月6日晚

这人世间充满沧桑变化,
悲欢离合就演绎在蓝天下。
你有一双注视他们的眼睛,
手中是动情的吉他。

那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声音,
那是最默默无言的潇洒。
我们都是不回家的孩子,
手里握着明天绽放的花。

走在前路漫漫的大道上,
我满怀欣喜,从未害怕。
挥别昨天,用音乐发问上帝,
上帝古板,决不肯回答。

还有多少没有面孔的明天,
你自弹自唱,不说话。
来吧!亲爱的兄弟!
在命运的琴弦上,一起流浪天涯!


=====================================
下面这篇是13岁写的。
=====================================

谈我对电影的期望/子尤

2003年4月29日

我始终相信,一门艺术一旦变得个人化,那么它也将走入低谷。比如,我认为绘画就是毁在毕加索这群自作聪明的人手里的。绘画艺术完全被他这种疯子给亵渎了,因为没有人看得懂他的东西。艺术本身就是服务于观众的,这样谁受得了。

但是不久我又开始思考,是不是某门艺术先衰败,之后才有了这种艺术个人化的转变?

话剧在经过了漫长的辉煌历史以后,渐渐浮躁的人们也无法静下心来看了,于是,话剧衰败了。而实验话剧的影响犹在,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电影。电影之衰败,我看主要在于好莱坞电影能撑多久。现在电影的分裂局势非常厉害,欧洲电影的艺术性与好莱坞的娱乐性,中国电影在里面不伦不类。可是电影的个人化就比较奇怪了。首先,电影诞生没几年,从上个世纪一十年代,就有了绘画、文学与电影交融的实验电影,可谓思想的领先与先锋。比如《一条叫安达鲁的狗》,就没有遵照电影的原则,娱乐观众。

其实电影的实验性和个人化一直都存在,同步进行。我最欣赏的是法国电影,它从来都保持着艺术的光彩,在每一次电影的转型期间,法国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领军者。

艺术应该是美的,而电影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是它在传达美的同时,又可以让观众思考。现代的人类,已经有些被他们所创造的、服务于他们的机器搞得懒惰了。所以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才会如此得宠。

但是,真正好的电影是需要思考的,是需要观众来探讨它的,这就关系到一个思想表现的问题。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