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接过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奖状的那一刻起,国内媒体和网络对该院士领导的获奖项目《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就给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媒体,当然是赞不绝口,连多年不见也极不合乎现代潮流的语言“超越了高鼻子黄发老外”都用上了,可是在网络上却就是有人不买帐,一点面子都不给,甚至说是“欺世盗名”的。对一个项目褒贬不一本不足为怪,敢于挑战国家技术发明最高奖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对于连续空缺六年后再次评出的且代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奖项评价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即使是少数人的一家之言,也不能不引人关注和深思,更希望引起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的重视。
对于闪亮登场的获奖项目是否能称得上技术发明?在现实的天平上它到底有多大的份量,一位网友说得十分贴切:它仅是航空机轮中的一个部件,其成果不过是给民航B757客机试制成功一个国产刹车片而已,如同给国内众多进口轿车中配上一个国产制动片。做了工作,获得奖励当然应该,说些过头话也在所难免。但是,当仔细拜读了所收集到的一些有关本项目的报导后实在超乎笔者的想象,可以说对获奖者不顾客观实际的评价和胡吹乱捧充斥其间,用“水分太大、包装过甚”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不知是自己拔高自己呢?还是媒体在帮助拔高?笔者既无资格当评委,更无法到电视台面对面,只好将来自媒体的报导中最精彩的语句与客观事实进行比较,以剥除包装,挤出水分,还其本来面目,看看光环的另一面还有些什么?
1 此项目“填补了国内航空材料领域的一项重大空白”,“开辟了中国高性能刹车制造新产业,成为继美英法后独立自主研发这一产品的国家”,“第一个想到国家急需的……”。
不言而喻,本项目所填补国内空白充其量也只是在多项飞机炭刹车片中填补了一项,且不说是否真的“重大”、“高性能”,对于涉足炭刹车不久的中大来说看得重一些,倒也情有可原,但也不能忘乎所以到刻意歪曲我国炭刹车历史的程度。众所周知,我国飞机炭刹车片的空白早在30多年前即已开始填补,经过几代航空人的努力以及国家科委组织的“六五”攻关,技术上早已取得重大突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已陆续装备多种国产飞机,目前国内从事炭盘研发的厂所已不下八家,仅航空工业集中的西安地区就有四家之多。对人所共知的事实视而不见,把早已填补的空白不算空白,早已开辟的炭刹车制造业不算产业,这叫什么逻辑?一位网友曾经这样问到:早已开辟的中国高性能刹车制造业怎么现在又多此一举再来开辟?我们接着网友的话可以再问:我国航空领域早已填补的高性能刹车空白怎么又有人还要来填补?我们还要问:我国早已成为继美英法后独立自主研发这一产品的国家,有人硬要将其拉到04年,其居心何在?历史不容篡改,业内广大人士之心不可违扭,真正填补国内空白的、开辟我国炭刹车产业的和第一个想到国家急需的决不是中大及获奖者们。
2 “确保实现我国数百架进口大型干线飞机炭/炭刹车材料国产化和国家航空战略安全,在国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的确,我国是有数百架进口大型干线飞机,但中大所实现的仅是其中一种型号B757,中国民航现有B757-200也只有57架,(其中一部分由于机轮结构不同还不能使用中大炭盘),要想用到其它机型(如空客系列、B747、B777等)不是马上就能做到的,怎能说是确保实现数百架飞机安全?再说进口大型干线机连飞机都是老外的(这也是中国航空人长久的遗憾),用了一个小小刹车片就能确保了国家航空战略安全?如果说对国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倒是华兴公司等单位,是他们在国产军机上研发成功炭刹车,这些事实为什么被视而不见呢?
3 “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尚未取得真正突破”—
看来获奖者们也真是煞费苦心,当“填补国内空白”说站不住脚时,这也是诋毁同行、抬高自己以惑人眼目的另一种手法。稍具飞机制动知识的人都知道,由炭/炭复合材料组成的炭刹车片只是飞机刹车机轮中的一个部件,由于飞机起降性能要求和飞机机轮结构不同,对炭片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说到炭片就必然涉及具体使用对象(机型),同时对炭片性能要求而言也并非大型干线机高、民机高,在一定程度上军机要求还要高些。仅管在报导中遮遮掩掩,中大所谓技术,实质上就是制造B757炭盘的技术(已有网友指出过)。自己的技术刚用于一个机型就吹破天,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其它厂家炭片已装备多种机型反而是 “没有取得真正突破”,这说法怎能让人信服。又如:业内西安超码复合材料公司继中大后也试制成功与中大同样的B757炭片(03年即试飞成功,04年4月同样取得中国民航适航批准)现也正在批量生产,到了05年怎么还给超码公司打入另册继续扣上“没有取得真正突破”的帽子。
4 我们的材料是“高性能”
在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前冠以“高性能”也是歪曲我国炭片发展历史、自我贴金的另一种手法。为了说明其性能之高,举出了一系列数据,什么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20%、寿命提高9%、高能制动性能超过25%……等数据,甚至还说出了什么“100米能刹住的飞机用我们的75米就能刹住 ”之类的笑话。
如前所述,对于刹车制动材料,脱离了具体使用对象和条件来论高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评价一种制备技术及由它所制炭片的性能仅凭以上数据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这些数据是中大B757炭盘与进口炭盘比较的话那也只能说在这几个项目上有所提高,由此就说是高性能未免太武断了。另外,对其中一些数据的真实性也令人怀疑,以使用寿命为例,它是炭片最重要的指标(是使用中必须达到的),业内人士掌握的情况是:中大B757炭片出厂规定寿命仅能保2000 起落,实际使用有些连2000起落也没达到,相比之下进口同类B757炭寿命可达3000起落,这难道就是所谓“高性能”“国际领先水平”吗?所说寿命提高9%又从何而来?
5 “靠自己的力量突破技术封锁的铁幕,跻进世界先进行列”
不论是否跻进先进行列,中大靠什么力量突破技术封锁的铁幕这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此不妨再说得公开些。首先让我们按中大自己的说法回顾一下研发B757炭片的全过程吧。
1986年 开始着手基础研究(此时间令人怀疑)
1996年 完成试验室研究,掌握基本制备方法
1997年 通过成果鉴定,申请工业性试验
1998年 在自行设计设备内进行试验得到的是连自己都看不懂的“炭团团”,离实际应用标准差得很远,再试验又失败了
1999年 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8月第一批样品出炉
2000年9月 从几批样品中选出最好的进行第一次惯性试验,与国外相比差了许多,项目“挤到了倾家荡产的边沿”
2002年 迎来了B757技术上重大突破,
2003年 装机试飞成功,
2003年 12月获中国民航B757炭片适航批准,开始在飞机上使用。
纵观上述过程,即使1986年开始基础研究,至少到1998年的12年间中大所得到的还只是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炭团团”,可以说其进展微乎其微。从时间上看真正有所进展的有以下二个关键阶段:
(1) 1999~2000年 能做出炭片但性能相差甚远
(2) 2001~2003年 B757炭片试验成功
在这二个阶段他们真的是靠自己力量另辟蹊径创新跨越的吗?在此只要提及业内人士都熟悉的L先生和P先生,大家就清楚了。正是这二位先生在关键时候,带着关键技术以非正常手段被挖到了中大,在关键时候拉了中大一把,这就是所谓“靠自己力量”的真相。为使业外人听的明白,笔者不惜多费些笔墨介绍一下这二位先生,他们都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第一代炭片开山鼻祖之一二,都是国家科委六五攻关组主要成员,其中L先生原是华兴公司研究所炭刹车材料研究室主任,P先生退休前在冶金部兰州炭素厂工作,曾长期与华兴公司合作研发炭片,是两部联合课题组二组长之一,退休后受聘于西安兰空航空设备公司(民营企业)继续从事炭片制备工艺研发。1999年,在职的L先生从华兴公司不辞而别投奔中大,2001年中大通过L先生引荐又以不正当手段把P先生挖自麾下。不难想象,两位先生不仅带走了多年研发炭刹车积累起来的宝贵工程经验,连所在单位的核心技术也被中大尽收囊中,其中包括属于职务发明的四项专利
申请(专利)号 专利名称 申请人 发明人 申请日期
ZL90110359.4 炭/炭复合刹车材料制备工艺 华兴航空机轮公司
L**等 90.12.26
ZL90110358.6 炭/炭复合材料刹车盘高温防氧化涂层 华兴航空机轮公司
L**等 90.12.26
ZL00113952.5 飞机炭刹车盘的快速气相沉积方法及设备 西安兰空航空设备公司
P**等 2000.10.27
ZL00226753.5 飞机炭刹车盘的气相沉积炉 西安兰空航空设备公司 P**等 2000.8.29
只要把上述核心技术的内容及二位先生来到中大的时间与中大所谓取得突破时间一一对照,不难看出其因果关系,明眼人一看这决不是巧合。显而易见,1999年正是L先生的到来,使中大摆脱困境渡过了第一道难关,由自己都看不懂的“炭团团”做成炭片试样。后来,正是P先生到来,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了符合B757要求的炭片把中大从倾家荡产的边缘挽救过来。在此,我们并不否认中大做了些工作(包括后来极力宣传的申请了多少项专利、发表了多少文章、攻克了多少难关等等,说穿了那不过是对前人所做工作的移植、变换花样的原地重复、临摹、仿制而已)。真正力挽狂澜、突破“技术封锁铁幕”的还是二位先生及他们所带来的被中大无偿占有的“没有取得真正突破”的业内单位的技术。无可置疑,在中大炭盘发展过程中二位先生功不可没,所谓“靠自己的力量”说到底是借用人家力量走了捷径,这就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业内人士原以为,无论该项目获得什么奖项,是不应该忘掉二位先生的。但是,善良的人们又想错了,不仅榜上有名的六人获奖名单中没有他们,甚至在涉及到与项目有关的其它报导中也找不他们的名字,似乎从“团队”中消失了。业内人士对二位先生为中大所做一切没有得到认可深感惋惜,当然也为之愤而不平。或许有人解释说二位先生姿态高,给年轻人让路,那为什么获奖名单中也有与二位先生同龄的人,甚至黄院士功成名就了不也还要锦上添花、上台领奖甚至还要和全国人民面对面吗?当然,明白人也能理解报名单者的苦衷,只要在公开名单中出现任一位先生的名字这项获奖的基础就化为乌有了。
6“拥有核心技术、占领了制高点,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制备方法,性能测试和评价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重大发明……”
在有关本项目的诸多报导中,这是最为突出的也是叫得最响的,没有发明哪来的发明奖呢?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来源前已说明,下面看看到底他发明了些什么,是谁的发明。(按报导顺序)
(1) 首次在国内外设计采用全炭纤维预制体及炭纤维表面层原子结构处理技术。
事实真象是:全炭纤维预制体及炭纤维处理技术的确是一项原创性发明(国外多采用预氧丝),其发明者是宜兴天鸟高技术有限公司。03年12月在江苏省科委主持下召开了《TS飞机刹车预制件鉴定会》(中大也是参与鉴定单位之一),鉴定结论有据可查,怎么变成了中大的发明?如果说在宜兴研发预制体中曾经进行过帮助或试验,业内各家都参与了,帐怎么只算到中大头上,要说首次使用的也不止一家。
(2) 在国内首创逆向流动—径向热梯度沉积热解炭技术,使沉积速率提高了一倍。
不论名称怎么变换,其实质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热梯度法,也就是P先生在西安兰空航空设备公司研发成功的快速沉积工艺方法及气相沉积极炉(见ZL00113952.5、ZL00226753.5专利) 。之所以如是说,只要看看P先生到中大后主持干了些什么就知道了。
2001年3月P先生带二项专利来中大
5月 按西安设备专利设计制造的气相沉积炉安装完毕
8月 按西安专利制造第一批B757盘体试样出炉
12月 第二批试样出炉
随后的试验件,试飞件全部都是在上述设备中制成的,可以说B757国产化炭片就是在P先生主持下按西安兰空公司工艺完成的,如果说国内首创当属西安兰空航空设备公司,怎么又成了中大的发明?在众目睽睽之下非法占有一民营企业以自筹资金开发的专利技术本身为国法所不容,还要将其说成自己的发明更是为业内人士所不耻。
在此我们还想对梯度法工艺多说几句,热梯度法制备技术在性能和生产效率上有其独到之处,P先生将它用于B757炭盘后正好缓解了中大燃眉之急,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如每炉次产量只能40盘左右,与国外每炉2000盘甚至3000盘的规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国内有些厂所没有重点发展这种制备技术的原因。因此,过分夸大热梯度法的作用也是不客观的。
(3) 发明了热解炭和树脂两相复合材料结构技术
这更是无稽之谈,所谓“热解炭…复合结构技术”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混合法增密技术。该技术在国外已沿用了几十年,西安原航天部某所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采用(国内的发明权当数该所)业内其他单位技术也都是从该所移植过来的,就连最关键的树脂种类、牌号、性能要求和制造厂家都完全一样,中大不也用这种树脂吗?十多年前别人已经发明的成熟技术怎么又变成中大的发明了?
(4) 发明了系列高温热处理工艺技术和自愈抗氧化特性复合涂层技术
我们说高温处理是炭片制备工艺中的一个环节,根据炭片性能要求调整高温处理参数是一种常规做法,业内多家都有自己的经验,把它和发明挂钩实在有点过分。至于所谓自愈抗氧化复合涂层技术,稍有点炭盘防氧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此技术属于早期防氧化方法,现在业内不少单位早已不用了,不知中大怎么还把淘汰的自愈抗氧化算作最新发明,即使算作发明,也是L先生等人十多年前的专利(1999年带到中大的)其发明权怎么又属中大呢?
笔者真不知道引以为荣的众多发明中,有多少在真正意义上能算成中大自己的发明?
7 “中国飞机能上天却要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此说法更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所指为国产飞机,连飞机都是自己造,何时用过进口炭片?如果所指为民航大型客机,飞机都依靠进口,用了一个国产小小刹车片怎么就“改写落地历史”?这种奇怪逻辑充分表明鼓吹者的无知。我们说:当我国大型客机上天之日,那才是真正改写落地历史之时。
8 “这么高的性能,那我们不就是世界第一了吗?”
“还是谨慎点好,话别说得太满。但我们的性能确实比国外的好。”
显而易见,这一段谦虚中带肯定的经典对话所突出的是“世界第一”、与“超越了高鼻黄发的老外“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不说中大炭片性能是否真的那么好,可以断言出此言者是太自不量力,如高鼻黄发老外有知,恐怕也得嗤之以鼻了。笔者以为,一味妄自菲薄实不可取,承认自己的技术差距才是明智的表现。
9 “ 飞机减重是以克来计算的…全部采用我国炭/炭复合刹车副中型飞机要比使用金属刹车副减轻300公斤以上…“
此话极易造成误解,特在此稍加解释。飞机刹车装置的确采用二种刹车片,一为金属片、一为炭片,后者性能明显优于金属片。因此,早在30多年前,国外即陆续将金属片改为炭片,重量相应减轻了不少,后来设计的飞机就直接选用炭片,中大B757炭片即属此类,它从问世起采用炭片已有二十余年,因此,中国民航B757机无论用进口炭片或国产炭片,对重量没有丝毫影响,就象飞机选用铝材一样,只要是铝,就是这个重量,用谁家的都一样。由此看出减重说用作宣传炭刹车优越性是可以的,说到具体效果必须针对具体机型和原设计状态,否则极易混淆视听,造成一种只要用了中大的炭片就能使飞机减重的假象。
上述各条精彩语句都是从涉及本项目的宣传报道中摘取的,通过对比分析摒弃假象去伪存真让人们看到了本技术发明奖项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也让人们领教了他们撬开最高奖项大门的一些拙 劣手法如:
——歪曲我国航空炭/炭制动材料发展历史,贪天之功为己有。
——以不正当手段侵占业内其它单位专利技术
——好大喜功,虚夸科研成果
笔者本不应该怀疑国家最高发明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更不应该怀疑中大学子们科技报国之心。原以为一个国家级奖项不一定做到完美无缺,“大致无误”总该做到吧,但是这么多不顾客观实际的报导却使人不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毕竞很多有关炭刹车的基本知识、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的事(可以说是“天知、地知、业内知”)怎么都走样了呢?纵然包装得再好,可以迷惑领导、评委,却无法迷惑业内人。
对于如此缺乏权威和公正性的的奖项,我们的态度只能是漠视、愤怒、担心。
冷漠—在于受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术道德严重滑坡,如果说社会上有注水鸡、注水肉、再出现注水学术、注水奖项也就见怪不怪了。我国科研体制和管理上的不完善、相关法规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立项管理不科学、成果鉴定主体错位、院士制度的弊病,这些都为以学术谋利者提供了一个个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此我们想引用张之俭先生在中大获奖后有感而发写作的一篇短文《黄伯云的痛苦和吴敬琏的不接电话》中的一段话:“其实,黄伯云也好,吴敬琏也好,他们正是有了这种甘于寂寞专心治学的精神,才能够取得这个成绩,才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他们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清醒剂,一股清新的风。相形之下,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术界有些人本事不大,却喜欢利用媒体炒作自己,到处讲学来吹捧自己,一个并不怎么样的成果,花点钱请几个人鉴定一下,就是填补国内空白,就是国际先进水平。拼凑出来的一本书,硬要说自己有什么开创性成果。不是老老实实做学问,却想尽办法推销炒作自己,明明应该是做学问的,好像成了演艺明星,一段时间没有媒体的报导,就生怕被大众遗忘。这种情况,不光在学术界,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都是这样,浮躁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张先生在此不仅赞扬了黄伯云、吴敬琏先生不甘寂寞的精神,也对当前学术界的腐败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可以说是切中时弊。但是,面对0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现实,相形之下,我们却无言以对。但愿此黄伯云不是彼黄伯云。
愤怒—把科研学术当成追求名利的手段,敢于欺骗和愚弄我们的党、国家、政府和全国人民。真可谓:“室骗所、所骗院、一直骗到国务院”
担心—科学道德的沦丧比科技暂时落后更可怕。此风如不遏制,后患无穷。特别是科技界的腐败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科技界的腐败有时往往又以学术观点不同而逃避受到惩罚。当前,科技界的腐败正无情地吞噬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科技界腐败不除,我国发展无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获奖项目所出现的两种既绝然不同的评价,我们深信公道自有人评说。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笔者的本意 当是希望获奖者们能有些自知之明,回到科学的本色和理性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