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导师们都是怎么想的-见怪不怪 -读“新语丝”网站文章二月有感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pingshcn 于 2005-2-15, 11:14:56:

[]中的是我写的

读“新语丝”网站文章二月有感

  一位普通高校老师

  早两年前就听说有个“新语丝”网站,但真正开始经常浏览是近两月的事。
二个月下来,也做了一些思考,一些想法,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因此,把它发
给方先生,希望把它挂在网上,看看能否有些共鸣。

  1、“诊病”、“开方“和“治病”
  喜欢看热闹不知是否是中国人的天性,特别是看别人出丑的热闹,我感觉
“新语丝”网站好像提供了这么一个场所。由于不像在商品买卖的打假中有买主
和卖主,或者现实争吵中有双方当事人,这里只是独角戏;有时则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因为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因此大多数读者有时被蒙在鼓里,不知
真相,很多事情最后就不了了之。
  本人有个想法,就是建议方先生把新语丝办成“诊病”、“开方“和“治病”
的平台。在得到有关情况后,可以直接发给当事人所在单位和事情相关的部门,
署上方先生真名。希望他们作些调查,然后把真相公布。现在有个信访制度,也
是中国特色,根据规定,对署有真姓实名的信件,相关部门要求作出答复。可以
把这个答复公之于世,这样相关单位想必也不敢太回避矛盾。

[作者实在太天真了,想象不到的天真,如果“这样相关单位想必也不敢太回避矛盾”为真,那么上访的人那真要开心了,难不成那些上访的人都是用的假名字?
首先相关单位可以没有收到材料;就算收到材料,也可以把材料放在记不清的地方,领导和秘书们本来就很忙的;收到材料了,不出声音,等到问起才说内部已经开过会通报过了,处理过了,又能拿他们怎样?]

  举个例说,最近的“潘建伟”事件,就可以直接反映给财政部和中科院等单
位的信访部门或纪检机关;同样对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人员作假事件,可以直接给
国家自然基金会,基金会也有严格的管理条例,想必他们会非常感谢你的举报。
对一些“有去无回“的信,也可以把这个消息公布,并向更上一级去函。虽然这
样做不一定每件事都会有结果,但至少会比“隔山喊话”好一些。
  此外,“新语丝”登出的文章,有些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是针对个别人
的。建议对这些问题能够引导海内外的读者共同进行探讨,然后形成一些建议,
署上主要建议者的姓名,作为建言献策,我想有关部门将非常乐意看到这样的意
见。

  2、规范文明用语
   在网站上经常看到一些夸大、恶意的词语,很有些像改革开放前的大小
字报。此外,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前,不要使用“剽窃”等词语。是“模仿”的就
用“模仿”,是“抄袭”就是“抄袭”。虽然方先生指出有时“只是程度不同”,
但是既然祖先给我们创造了用于表述不同程度的词汇,我们也应该“严谨”地加
以使用,不要任意夸大。
   对一些使用恶意、骂人词汇的文章,建议方先生退给作者,使用文明用
语后再行刊出。

[这个我同意,慎思第一篇写潘建伟的文章,用词很不恰当,降低了事情的可信度]

  3、研究生培养
  最近有不少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文章。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虽然已经有
20多年了,但真正有一定规模的招生还是没有多少年的事。80、90年代主要以硕
士生培养为主,质量普遍高于国外,这也是有目共睹。这其实也不完全是那时制
度好,而是人数少而精。在新的形势下,针对新的情况,出台了各种改革的措施,
虽然用意很好,有的确有矫枉过正的情况。新语丝的读者很多在国外,有着海外
的经验,对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委可能也不完全了解,因此也谈点本人的看法。

[我就没有搞明白“80、90年代主要以硕士生培养为主,质量普遍高于国外”这句话,就我们原来那个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能普遍高于国外,我实在是怀疑,这里的质量我不知道是指掌握知识的量,还是科研能力,或者得高分的能力。当然能肯定的是比一些非洲穷国家的要好。]

  (1)关于导师。目前在网上,存在把个别导师的一些不良表现普遍化的倾
向。凭良心说,虽然业务水平有高有低,中国的大多数导师还是非常敬业的,至
少在我接触的圈子中如此。事实上,我们习惯于将中国的事情直接和英美或其它
发达国家直接比较,研究生培养也是一样,其实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中
国的导师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平均而言,应该远在其它国家之上(日本、韩国
等亚洲国家可能相似),因为他们既要争取经费,又要做研究,还要化大量的时
间帮助学生修改文章(有时花的时间比自己写还多),特别是都在争取英文发表
SCI。此外,博士生学习时间(3年制)普遍短于国外,而且还有不少课程学习,
因此比较而言,用于研究的时间更短。但毕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的已经要求在
答辩前有2篇SCI论文被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晚上不加班加点,怎么
可能做出论文呢?如果经常看不到学生晚上在工作,我有时也会生气。其实,在
国外的研究生,也何尝不是废寝忘食?

[我很反感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大多数还是非常怎么怎么的。没有人说过大多数(超过一半)的都不好,问题在于有问题的人数虽然不到一半,但离没有问题实在太远,导师里要是有30%的有问题,这算不算是那个行业的大问题?有些人是自己有问题就不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晚上也工作?你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节假日、周末都工作?
现在一般导师招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吗?
博士生学习时间(3年制)普遍短于国外,我看这个结论也是成立不了的,德国博士的学制为3年,英国连硕士才4年,国内硕士加博士至少4年半吧,一般硕博连读为5年,跟美国基本相当,如果硕士和博士阶段是分开读的话,加起来是6年,不短了吧。国内的关键是效率不高,什么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什么的,还管得很紧。]


  (2)毕业要求。现在大家对要求学生发表多少论文才能毕业存在很多议论。
我觉得学校如果对毕业的基本要求不作些规定,在中国,那往往会使毕业生水平
下降;而做硬性的规定,有时也觉得不合理。事实上,如果没有规定,导师往往
只能让学生时间一到就毕业,因为中国是人情至上。由于现在博士毕业生仍然
“供少于求”,各地都在以各种条件吸引毕业生。大家都急于去工作,无心把研
究做深做透。因此,除著名高校外,一般单位很少有国外研究机构中最有活力的
“博士后”队伍。在国内,高校教师也希望有一支博士生和博士后队伍,成为研
究的生力军。但现在是连“博士生”有时也很不安心研究。作为导师,他们往往
一方面急于争取课题,争取到了又怕做不深,做不透,其中之苦其实不是一般人
所能理解的。

[有了这些毕业规定,毕业生的水平就高了吗?文章多水平就高?有文章就水平一定不比没有文章的水平低?现在大部分硕士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不是继续读博士,而是进工厂、公司工作,导师的项目是否能够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都是问题,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做科研的目的和导师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希望成为科学家,如果毕业不搞硬性规定,那么真有兴趣做的人和不是真有兴趣的就比现在容易分开,特别是硕士阶段,当然对有关知识学习的压力还是要给的。
“作为导师,他们往往一方面急于争取课题,争取到了又怕做不深,做不透,其中之苦其实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样的人我倒是没有碰到过,一般都是以发表文章为己任,根本没有做不透或不深的考虑,能发文章,高档次文章就可以了,谁来管深或者透的问题。]


  (3)“打工”。其实,要说学生为导师“打工”,这在国外何尝又不是如
此,在海外的朋友应该更清楚。我觉得关键是学生在“打工”过程中是否得到了
指导,在学业上是否有进步,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导师争取到课题(不论是
国家的还是企业的),只要适合毕业论文研究,学生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
研究中学习和进步。由于国内基础研究的支持强度较低,具实用价值的技术性研
究较多,因此“打工”的“探索性”可能较国外的少,这可能是现实,但这也是
目前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导师也是在和学生一起“打工”。

[在国外打工能使自己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在国内的打工连吃饭都是大问题,
这是不是对学生而言的重大区别?国内外的师生关系也是很不同的吧,国内的导师
要是学生想跟他平等的话,估计那学生连毕业都实现不了了,国外的导师对学生实
在是客气多了,至少不让有两个等级上的感觉(不是指知识方面)。]

  4、“制度的牺牲品”与“作假”。
  虽然我完全赞同在课题申请、研究、发表等环节应该光明正大,来不得任何
“作假”。但是,事实上,如果能够把一些规定稍做改动,有些东西也就无须
“作假”了。比如申请课题,在国内,往往是要先有队伍,再有课题,因而在申
请时就会出现一些假冒的“张三李四”。记得在加拿大时,基金申请时明确要求
培养多少名研究生,而这些研究生在申请时并不在实验室,而是在获得课题后新
找;在其它一些国家,往往是申请到课题后再找博士后,也是课题申请在先,招
人研究在后。如果在我们的基金申请时也能这样,一些“假冒”或许也就不会存
在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作假者”本身也是制度的“牺牲品”。

[假冒的申请者,我是很想不通的,尽可以把部门的、事实存在的“张三李四”写上,何必要写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张三李四”呢?我的看法,这些假冒的申请者不是为了凑人数,而是为了抬高申请者的职称等,把讲师写成副教授,副教授写为教授,这些恐怕就不能称为制度的牺牲品了,当然非要这么说,我也同意,刑事犯罪分子本身也是受害者,这个结论大概没有人反对吧,否则何必去犯罪呢,肯定是什么方面受害了。7年以前,我就听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个部门的主任说了,他们对参加者栏目里的人不感兴趣,因为工作总归主要是学生做的。]

  因此建议,能否请各位海外的朋友在看到一些被揭露出来的现象后多提些建
设性的意见,并总结各家之长后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如果能够如此,“新语丝”
或许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的科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性意见,经常是跟彻底指出问题相对的,特别是那些特别爱面子的领导。“新语丝”作为个人性网站不承担为什么什么事业做更大贡献的任务和义务,倒是那些拿了政府工资、
人民的纳税钱的领导们和领导的属下们,应该好好想这个事情,好好做这个事情,别说对领导没有影响力,把希望寄托在“新语丝”上,呵呵。]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