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的报道。
抓抓眼球。跟谁打仗都是自卫反击战,有点装。
看了JJZ前些天提供的LINK,赶个晚集。
=====>
19岁的傣族小战士岩龙,记得那个吹得一口优美竹笛但汉语说得不好的英俊小伙子。人民日报1979年4月9日发表过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和张立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他为祖国献青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只身潜入敌人侧后,歼敌20名,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在攻打朗多时中弹牺牲。
越南军民如此好勇斗狠,而中国刚刚经历了“文革”内乱,军队缺乏作战训练,参谋人员老化,作战装备捉襟见肘,连钢盔都无法做到人手一顶!
<=====
岩龙是中流弹牺牲,没戴钢盔。还有不少。仗快打完时已有记者在报道中表示不满。
=====>
越军士兵普遍装备苏制AK冲锋枪,而我军士兵还在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军工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手榴弹扔过去不爆炸,冲锋枪开两下就卡壳,甚至炮弹在炮膛里爆炸,这类情节在越战小说和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曾经引起过观众极大的愤怒和无奈。因为废除了军衔制,一旦本作战单元首长牺牲,立刻群龙无首。后勤保障跟不上,战场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高。
<=====
报纸说共军八人负责一个伤员,救治很及时。还跟美军越战比,美军用直升机运伤员,共军用人抬,愣说死亡率比美军低。以俺当时那见识,都看出不靠谱。
=====>
越军第3师、第345师、第346师、第316A师
…
双方伤亡人数似乎差不多。在死亡人数上,中国军队似乎占了便宜,其实不然。中方死的除了极少数的民兵(如协助军队控制占领区)外,都是正而八经的正规军军人,而越方没死多少正规军军人,因为参战的主要是越南边防部队,而在其中死的并不全是专职军人,其中不少是民兵。
<=====
GOOGLE的结果,都说重创越军王牌第316A师,有伤亡数据。有一种说法,越军出战的都是地方部队和民兵,象第316A师(类似共军38军)这种战略预备队不到河内保卫战是没必要用的。越南知道中国的意图。
听过一英模报告团,师长带队。似乎级别不高,但师长官不算小,手下一万多人。共军投入兵力17个师。前些年共军总参谋长张万年79年越战时就一师长。现在的军头廖锡龙当时才团副。
19岁的战士(二级战斗英雄?)连说带比划,讲他第一个冲进山洞(当然了,进去之前手榴弹,火箭筒肯定没少招呼),一受了重伤的越军军官,一拱一拱地往外爬,看见他,做了个什么动作,也许是掏枪,也许是投降,也许根本没看见他就是自己往外爬。小战士早杀红了眼,啪啪啪干掉了!听小战士讲他怎么杀(敌,活)人,跟听那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感受是不一样滴。就觉着惨,打仗实在残酷。
=====>
事实上当时我军的主要伤亡都来自沿途越南残余游击队的骚扰,这是因为我军推进过快没有彻底肃清敌人零星逃亡部队,此外没有对占领区分派更多的部队守卫使很多游击队势力死灰复燃,给我军带来了一定的伤亡。后来我军派出小部队坚决彻底的打击残余敌人,从3月9日起我军的伤亡率即大大降低。
<=====
师长名字没记住,讲话水平比较高,战略战术讲得头头是道。
上面提到的“越军出战的都是地方部队和民兵”,部分印象是从他的讲话来的。
他提到了那个有名的大山洞(地堡?),不一定是他部下干的。大概是越军的团指挥部。共军攻不进去,越军也出不来。里面一千人还是数百人,最后全被熏死了。“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
他承认撤退时损失很大。进攻时击溃战为主,共军过去了,越军全变李向阳了(参考美军打伊拉克),共军撤退时越军不停骚扰,还没精力对付。
说到撤退时的打砸抢,他含糊其辞不明说,但俺们都听明白了:能拿的都拿了,拿不了的都砸了。
曾有报道说打仗之前要给战士“洗脑”,强调越南鬼子都是纸老虎。因为所有战士都是听越南人民同美国鬼子作战的英雄故事长大的,读过南方来信,知道阮文追。现在要反过来说,说越南鬼子不堪一击,美国大兵很英勇。要不这仗怎么打?报上登美国人民志愿军如何痛击越南鬼子的故事(文词叫美军越战实例),给共军鼓劲。以下这个俺印象很深。大概一个排的美军三十来人,遭越军伏击,越军人数绍多。美军沉着应战,指挥得当,火力强。最后越军大部被歼,只跑了几个。美军数人轻伤。俺当时就觉得这是瞎JB鼓劲。这个战例是真的,时间地点都有,但不可能仗仗都能这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