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田牛 于 2009-04-19, 21:18:37:
在我项目组里,一位负责电器仪表的老李,他的经历也蛮有意思的,算起来,他也应当属于老三届了,他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一所技工中专,相当于六八届的高中,六九年三月我们到黑龙江,那年五六月份他们整个班级被分到了云南的施工企业,是中国建筑总公司下属的云南分公司,算是直接到了“工矿”,虽然是“外工”,但当时他们看到知青时,还是有着一种优越感的,到后来,也有一批知青被抽调到他们那里,算是高升了一级了。
我问他,你们刚去时,那里对你们从上海去的人表示过欢迎吗?他说也没什么,他们那里从全国各地分过来的人也很多,当然最多的还是当地人,他们的父母都是老建筑工人,他们对上海人并没有怎么重视,一开始还老是欺负他们。
他们到了那里,就马上被分到了各个施工队去了,学什么的就干什么,木工钳工的,也算是专业对口了,先是在云南各地建工厂,后来也到四川或贵州去施工建设,比较起知青当农民,他们工人的身份还是蛮吃香的了,要是娶个知青当老婆,那么那个知青也算进了“工矿”了,那时想嫁给我们的女知青不要太多噢。
2
他们的这种优越感,直到知青们返回城市后,一下子就完全消失了,这时起他们就感到了深深的失落和寂寞,他们也想回城去,但已经没有他们的份了,有些跟知青结婚的人,就想办法离婚,真的假的都有,有的就此不告而别,女人先到农场或农村去办好手续,直接回去了!
他们的年龄比我们要大几岁,没办法,大多数人只好与云南当地的人成婚,头子活络点的,找个昆明市里的,当地人还算看得起他们,因为他们的工资奖金加上野外津贴,要比昆明人强点,而且上海人的身份在当地还是吃香的。
以前的建设投资都是国家直接拨款,施工企业根本不用去动脑筋找活干,一年到头都是国家在安排着他们,除非想捞点外快,自己再去干点计划外的小工程。这时虽然有些上海人渐渐被领导看中,从工人慢慢地走向了管理岗位,有的还当上了头头,但后来各施工企业就被推向了市场,日子就渐渐难过了。
他说他们这批人中,鲜有参加高考的,都认为这一生大概就这样一直下去了,起先跟知青相比,后来跟当地人相比,有点知足的感觉。随着知青的返回,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这批“国营”就渐渐没落了,后来连活都接不到了,工资都发不出了,整个队伍都瘫痪了。而思乡的情节却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