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JJZ 于 2009-05-07, 10:09:42:
1975年春, 我们十几个青年人做为工作队员来到了深圳光明农场沙河分场工作, 工作队张队长是一位军转干部, 还有一位农场党委W副书记做领导指挥, W书记是一位农场选拔陪养的王洪文式的青年干部。我们在沙河分场食堂午饭后, W书记, 张队长讲了话, 把我们分配成各各村的工作小组, 我被分配到白石洲村工作组。 深圳光明农场沙河分场, 沙河分场有上白石村, 下白石村, 白石洲村和一个知青队。分场有一条大沙河,白石洲村就位于大沙河入海口形成的咸淡水交集处, 是最靠海边的一个村。 我的工作组就三个人, 两个还是女的。 小C是本地农场糖厂的知青, 小L和我是广州的知青。我们当年都是上进青年, 很高兴能来到边防前线工作。W书记, 张队长还专门跟我谈了话, 让我大胆工作, 他们会常来看我们, 指导我们的工作。
白石洲村吴书记40来岁, 接我们进村途中一路有点恼火不高兴。“工作组就给我三个人, 我要男的, 为什么不给我多几个男的? 给了我几个知青还要由我们照料?”
我说,”我是男的, 为什么要男的?”
吴书记说, “白石洲村男的已经没有几个了。”
忽然想到, W书记, 张队长还专门提到要抓好制止偸渡的工作, 我们一路没能再说话就进了白石洲村 。
进村后, 吴书记忙着给我们找住的地方, 吴书记把两个女青年按排住进了村中的炮楼, 吴书记说这个炮楼是专门给村里单身女住的。我住进了个海边放渔具, 炼蚝油的房屋, 吴书记说这个海边的房屋就是工作组的办公室, 村里没有食堂, 我也只能自己请你们吃一次晚饭, 你们以后要自给自足照料自己, 刚好这屋里有灶有锅, 可以在这里作饭。 我心想这下知道了, 边防前线的村干部和内地是不一样的, 人家才不买你工作队的帐。
晚饭是在吴书记家吃的, 第一次吃到新鲜的清蒸海蟹, 吴书记说海蟹是儿子刚刚抓得, 吴书记还拿出一瓶蚝油淋到青菜上, 也是第一次吃到, 鲜极了! 小C忙着问蚝油是什么, 哪里买的? 吴书记说, 这蚝油是3年前村里自己熬炼的, 没有男劳力, 我们已经两年没有捞蚝了。大家想说话也没能多说, 只是忽忽吃完饭谢了吴书记一家。
晚饭后吴书记带着我们去村里转了一下, 交代了水井,厕所等生活设施, 见了几个村里的干部. 村里的人见了我们都有点怪怪的, 也不爱理我们。
我们转到了炮楼前, 小L说有点不舒服, 想回去休息, 我们也跟进了炮楼。 炮楼是以前2战时日军建的, 小L小C住在楼上, 楼下住了个40多岁的女人。 吴书记介绍说”这是工作队的Z同志”, 我马上说”阿婆你好!”
“咳!Z同志, 阴公啊! 我都没结过婚怎么叫我阿婆呢? 叫我阿姑好了”
我忙说对不起, 吴书记说”阿姑眼睛看不到东西了,但她跟你说一次话就能记住你。”
“吴书记, Z同志, 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两个女同志的!” 阿姑是第一个叫我们同志的村民, 阿姑说话声大, 笑声朗朗,令人倍感亲切!
出了炮楼, 吴书记对我说, 阿Z你们从场部过来一天也累了,还是早点休息吧,明天我们再开个会。
回到我海边的房屋, 冲了个凉. 一会儿还睡不着。其实这海边的大房屋还真不错,旁边还有几棵荔枝树, 感觉白石洲就像理想中的鱼米之乡, 当然也知道接下来对面的生活和工作是艰苦的。 昏暗的灯光下,我拿起了我的笔和笔记本。
“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
啊! 这是湿润海风。
…
路是人走出来的,
我们多的是青春活力!”
…
现在想起来这些都有点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