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水浮司南现身民间 专家称其极具科学价值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catfish 于 2009-10-07, 10:27:04:

  今人根据文献记载仿制的司南。

   市民收藏的一件貌不惊人的小瓷器,难倒了岛城的多位文物专家,然而经过“国宝级”的大家鉴定之后,这件小东西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印证了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水平的水浮司南。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是一件稀世罕见的珍品。从去年10月底以来,市民俗博物馆免费为市民鉴赏民俗文化藏品的活动至今已经搞了12次,共接待了近千名读者,鉴赏的藏品有五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仿品和伪作以及没有什么价值的小玩意,可其中却也隐藏着真正的宝贝,记者就见识了这件极具科学和历史价值的水浮司南身世揭开的曲折过程。(记者王哲)

  貌不惊人小瓷器,难住了多位专家

  去年12月份的一个周日,市民周先生带着一件小瓷器来到了民俗博物馆文物鉴赏大集,待其他市民全部鉴赏过后,临近中午时分,他才把自己精心包裹的这件貌不惊人的小瓷器呈现在专家组面前。据观察,这件小瓷器呈圆形,鼓腹,上平面直径8.7厘米,有同心圆孔,孔径4.4厘米,孔深2.3厘米,孔的外围用青花釉绘了刻度样的痕迹。小瓷器的腹部直径9.5厘米,上下各有一圈齿纹,齿纹间分四等份,用青花釉绘了四个盘长纹,高4.5厘米,底足高0.2厘米,成圆饼状。

  以往颇为自信的专家们一齐犯了难,看起来这确实是个老东西,可它是什么呢?几位专家都琢磨不透。说是水盂吧,内孔太小,说是镇纸吧,又有内孔,几名专家再三斟酌,也难下定论,这件事情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专家鉴定为明代珍品,小瓷器是水浮司南

  12月底,民俗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张淑珍和市民周先生一起到北京学习瓷器鉴定,在聆听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的讲课后,两人将这件不知来历的小瓷器呈给史老先生过目,今年已82岁高龄、现今“国宝级”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老人见了这件小瓷器后,眼睛突然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经过短暂的思索之后,他很肯定地说:“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水浮司南,我没有见过实物。”

  据史老先生介绍,水浮司南仅见于文献记载,一直未见实物,目前连国家级博物馆内也没有实物标本,只有近代依据文献描述重新复制的,也就是说,周先生的水浮司南是稀世珍品。

  史先生还讲:文物价值鉴定有三要素,一是历史价值,二是科学价值,三是艺术价值,这件小东西集三要素为一身,极具收藏价值。史先生表示,他也准备就这件小东西专门撰写研究文章。

  后来,经过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鉴定委员李知宴先生鉴定后,认为这件水浮司南是明代成化时烧造,是当时的应用实物。

  现场演示一次成功,水浮司南名副其实

  为了验证水浮司南的实用性,记者和张淑珍等专家昨日在民俗博物馆中进行了现场试验。按照文献中的记载,先将里面加满清水,又找来了灯草芯,将平常用的缝衣针穿入灯草芯后放入水中,缝衣针依靠灯草芯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很快就静止下来,果然是指向南北,试验一次成功。

  瓷器边缘的一些刻度式的东西依然让人不解,据张淑珍介绍,依照文献记载,水浮司南容器的边缘应该是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应表出24个方位,但没有实物可考,这个小瓷器中心圆外围的刻度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因为水浮司南能保持磁针的水平和稳定,在我国曾用于航海业。专家组经过研究,准备联系在宋明时期航海业发达的泉州等地的博物馆寻找更多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水浮指南针的意义

  据有关资料记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关于指南针的4种试验,其中就有水浮法———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最早的详细论述。北宋晚期的寇宗爽所编的《本草衍义》中更详细地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水浮法,在我国指南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经发现的古代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我国从两宋起,历元、明到清初,水浮法指南针在航海上和堪舆上都一直使用。有的还使用到清代的中后期。沈括的论述,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仑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而现在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为基本装置。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