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高考1977》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田牛 于 2009-06-26, 11:28:20:
当年的服装和道具不少,看上去满亲切,看电影时有回忆但没有真实感。
以下谈谈我看片子觉得不对头的地方:
一、拍摄地点不是我所知道的三江平原里面的北大荒农场,山川加桦树林看上去是林场,片子里的扛白桦木工作不是农活。后来看到拖拉机进考场的背景上有伊春的地名,证明我判断正确。
二、当年的冬天冷,没有足够的取暖燃料,本人也去过几次林场盗伐木材。中看,不中用的白桦根本不要,天寒地冻的跑一趟来回上百里路,不多砍点对不起自己。片子里知青连长表现的不会抡剥离斧,我们那时候用这种工具不但要有巧劲,还要准确。用他的砍木绊子方法,斧把会在几分钟后折断在斧头根处。
三、正规麻袋装粮食是160斤,装满黄豆应该是180斤左右,片子里特大号的麻袋本人从来没见过。那个超级麻袋装的松垮垮的,打死我也不信会超过80斤。我们当年扛包上粜,两人吆喝一声把一个麻袋抬起来,另一人要立刻钻过空档,顺势把麻袋扛起来。片子里的知青没有一个会扛东西,真的这么扛,第一天就会出腰肌损伤工伤。
四、当年知青群里还是很封建的,男女之间没有正常的交往。所以看梁晓声编的书里面篇篇有猥琐男和多情女故事,我都是冷冷地笑。以扛包来决定上大学是哄小孩子的话,现实中不可能。那时各地农村已经有偷偷给当地领导干部送礼的现象,我们那里干部的的确凉中山装比知青还多,还都是上海货。扛包时男女聚在一起喊加油是胡扯,当年农场搞运动会各连拼命动员大家喊加油都没这么投入和热闹。
五、农场领导干部的作风学到点皮毛,连腔调都有几分像。但是他们不会这么支持知青报名上学的,他们自以为了解我们,不认为我们干农活的能考上大学,认为我们就是找理由和机会休息几天。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讲义气,那是对绕着他周围的自己人。本人为了争取在复试前的三天的看书时间,费尽周折,还必须在全体知青大会上先做检查。
六、那时候喊扎根,签名要一辈子在北大荒的多了,我没昧着良心表现自己,一直没有签名。对别人的行为我知道都是形势所迫,都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大家都走了,农场一下子冷清到让人窒息。没走的都是各有特殊原因的个例,已经在当地被招工的,上学的,后来都想办法先退回农场,再回城。那个知青连长的做法比《北风那个吹》里面知青放弃高考还要不合理,人为抬高了知青人物的形象。
七、本人在北大荒期间没住过少于30人的屋子,都是充满汗臭,脚丫酸臭和劣质香烟味道的集体宿舍。影片里的知青的生活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很多,至少取暖方面没有一点问题,使用烧木绊子的火炉,在林场可能没问题,在农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八、那年冬天的高考,虽然飘着小雪(我现在还保留那几天的日记)是知青的一场盛会。大家都早早预作准备,提前到达。赶考的紧张段子纯属瞎掰,当年去考试的穿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携带笨重棉大衣的。
九、我碰巧知道黑龙江省77级78级高考录取里面有猫腻,部分高校职工家属子弟是靠关系网进去的。被冷落多年多,知识分子有权也是一定会用的。这种事情全国都有,几年前上海某高校流到网上的长长的关系名单不是某作家的虚构。不过影片中表现的“我写,你盖章”把不公平的行为无耻地改变的光明磊落起来。近年来黑龙江省某些单位买官卖爵现象一直不能杜绝,就是那种“我写,你盖章”的延续。
所有跟贴:
加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