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重来~~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09-12-05, 01:17:54:

回答: 斑竹的经典~~ 由 伊犁 于 2009-12-05, 01:14:40:

引用:

我的经典

·方舟子·

乃摒弃本业,而驰鹜古典。  

从中学的时候起,我就常常被误会为读过许多书,其实我最多不过只能算翻
过许多书罢了。我的读书习惯是随便抽出一本书来翻翻,偶尔被某句话或某件事
吸引住,就把目光停住看一会。就连鲁迅所说凡是要冒充读书读得多者必读的我们,至少可以以心灵穷尽世界,永不停息。当我无师自通地 想明白了这一切,突然看到有人在哲学上对此做洋洋洒洒的论证,让我从此在旅 途上可以把胸膛挺得更高,那种亲切,如遇故人。而加缪完成这本书的时候,也 不过二十九岁。   而我书中的爱人,则是我在高二那一年读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 夫》。初中的时候,阅读的范围限于中国的经典。上了高中,突然觉得应该放眼 世界了。大部头的世界名著,除了卡夫卡、博尔赫斯、加缪、萨特、马尔科斯这 些较现代的作家的作品是在大学时才开始涉猎;经典的部分,象雨果、列夫·托 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的作品,却都是在高中时候读完 的,以后也未再读。尤其是高三那年,由于要准备高考,上课基本上只是复习, 没有多少新内容可学,闲得很,也就成了我读闲书最多的一年,而其实也是我看 电影最多的一年,独自去看电影的习惯也就是在那时候养成的。然而所有的这些 名著、名片,却没有哪一部象《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样给我的心灵如此深沉的 激动。那是我在书的世界所发生的刻骨铭心的初恋,事实上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 在那个假期我日日与她为伴,共享了所有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似乎在整个假 期里未再做别的什么事了。如果能翻翻那时候的日记,一定很有意思,可惜都留 在了国内。当时的纪录其实并不重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从此带着“以不断的创 造征服不断的磨难”的信念,无悔地越过成年的门坎,去追求不息地扩张、更新 的生命,这就够了。从那以后我没有、也不必再去读这部书。   有时想想也觉得奇怪,于我最为有缘的两部外国作品,都是法国人写的,而 我偏偏不懂法文,也不知会因此未能偿到多少的原汁原味,想来总是一件很遗憾 的事。对英语作品,却从未能让我有那样深厚的感情,虽然反反复复读过不少达 尔文、罗素的著作,对他们,却只有对智者的敬畏。对于智者,无法为朋友、爱 人,而只能为老师了。但是,我书中的先生,在初一那年从家庭藏书中翻出了一 套年龄比我还大好几岁的《鲁迅选集》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从那时候起,我 的案头就总会有一、两册的鲁迅全集分册或作品集的单行本放着,不时地翻翻, 对我而言几乎就等于是休息。第一次上美国大学图书馆,借回来的也是几本鲁迅 作品集。与《西西弗的神话》、《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过是一时因缘,而与 《鲁迅全集》的缘分则恐怕是要持续一生了。对这套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 初中、高中、大学时代和现在不同的时候读,总能有新的感受;在少年、青年、 中年和老年来读,滋味也不会相同,所以也就可以时时、不停地读下去。先生所 教给我的,并非人生观——我觉得人生观是应该靠自己去领悟的,无人
《四库全书提要》,我也只是翻翻而已。交谈、作文时想起了曾经在某本书上读
过的某句话、某件事,说出来,也就往往让听者、读者误以为我读过那本书,而
其实我对那本书的所有知识可能也就是那句话、那件事。虽说从小就被教育“好我们,至少可以以心灵穷尽世界,永不停息。当我无师自通地 想明白了这一切,突然看到有人在哲学上对此做洋洋洒洒的论证,让我从此在旅 途上可以把胸膛挺得更高,那种亲切,如遇故人。而加缪完成这本书的时候,也 不过二十九岁。   而我书中的爱人,则是我在高二那一年读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 夫》。初中的时候,阅读的范围限于中国的经典。上了高中,突然觉得应该放眼 世界了。大部头的世界名著,除了卡夫卡、博尔赫斯、加缪、萨特、马尔科斯这 些较现代的作家的作品是在大学时才开始涉猎;经典的部分,象雨果、列夫·托 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的作品,却都是在高中时候读完 的,以后也未再读。尤其是高三那年,由于要准备高考,上课基本上只是复习, 没有多少新内容可学,闲得很,也就成了我读闲书最多的一年,而其实也是我看 电影最多的一年,独自去看电影的习惯也就是在那时候养成的。然而所有的这些 名著、名片,却没有哪一部象《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样给我的心灵如此深沉的 激动。那是我在书的世界所发生的刻骨铭心的初恋,事实上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 在那个假期我日日与她为伴,共享了所有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似乎在整个假 期里未再做别的什么事了。如果能翻翻那时候的日记,一定很有意思,可惜都留 在了国内。当时的纪录其实并不重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从此带着“以不断的创 造征服不断的磨难”的信念,无悔地越过成年的门坎,去追求不息地扩张、更新 的生命,这就够了。从那以后我没有、也不必再去读这部书。   有时想想也觉得奇怪,于我最为有缘的两部外国作品,都是法国人写的,而 我偏偏不懂法文,也不知会因此未能偿到多少的原汁原味,想来总是一件很遗憾 的事。对英语作品,却从未能让我有那样深厚的感情,虽然反反复复读过不少达 尔文、罗素的著作,对他们,却只有对智者的敬畏。对于智者,无法为朋友、爱 人,而只能为老师了。但是,我书中的先生,在初一那年从家庭藏书中翻出了一 套年龄比我还大好几岁的《鲁迅选集》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从那时候起,我 的案头就总会有一、两册的鲁迅全集分册或作品集的单行本放着,不时地翻翻, 对我而言几乎就等于是休息。第一次上美国大学图书馆,借回来的也是几本鲁迅 作品集。与《西西弗的神话》、《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过是一时因缘,而与 《鲁迅全集》的缘分则恐怕是要持续一生了。对这套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 初中、高中、大学时代和现在不同的时候读,总能有新的感受;在少年、青年、 中年和老年来读,滋味也不会相同,所以也就可以时时、不停地读下去。先生所 教给我的,并非人生观——我觉得人生观是应该靠自己去领悟的,无人
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却也几乎不做读书笔记,需要照抄原文的时候,再凭记忆
去翻查,也往往能查到,而翻查的过程也相当于又把那本书“看”了一遍了。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