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第五维》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DST 于 2010-04-01, 19:18:30:

活跃在早期中文网上的图雅写过一篇有趣的杂文《第五维》,提出描述一个人除了需要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还要用第五维:思维。他强调第五维的一个特性是超越时空:“一位纽约的强盗,走在黑暗的巷道中,想:嗯,今儿晚上没月亮,打闷棍合适。他的这个想法,正好跟好几百年以前的一位中国同行叫做李鬼的想法相一致。”图雅的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但他的“打闷棍”例子涉及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我只能敬而远之,唯有月亮我还能说上几句。“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就讲一点人们对太阳系的观测和了解的历史,以此说明现在众所周知的观点是怎样和古人在第五维相遇的。

太阳系作为一个整体绕银河系中心转;在一个随太阳系一起绕河心转的观测者甲看来,就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更确切地说,甲看到的是月亮跟着地球绕太阳转,而他的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转的同伴乙看到的才是月亮绕着地球转。即使不考虑地球的自转,乙要推断出用甲乙两个不同观测者才能简单描述的情形,这也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古人也有不把自己当万物来绕的中心的。早在公元前约45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Philolaus就开始传播地球和其它天体一起绕着宇宙中心的“火”转的学说,但这个“火”不是太阳。根据阿基米德的记述,生活在公元前310到前230年的Aristarchus就明确提出地球在绕着太阳转。这个最早的“日心说”明显没有被普遍接受,在它被提出一千七八百年以后,现在众所周知的宣扬日心说的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为这个学说奠定观测基础的开普勒(1571-1630年)才出生。

Aristarchus的日心说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被接受,这并不只是由于宗教或迷信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有二,并且都与观测有关:他没有根据他的学说对太阳系其它行星的运动做出定量的预言让天文观测来验证,而根据他的学说得出的一个预言在当时无法被观测到。

古希腊思想家们很容易就想到了检验日心说的一个方法:如果地球绕着太阳转,那么从地球轨道上相差半年的两个位置会看到同一颗恒星的方向有所改变。但当时的观测没有发现这种变化(所谓的“视差”),所以要么地球是不动的,要么所有观测到的恒星的距离大大超过地球轨道的半径(也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宗教或迷信的原因在这时起了作用:绝大多数古希腊思想家们不能接受宇宙比太阳系大出太多。因此,他们的结论是地球不动。

现在我们知道日心说是对的,恒星的方向的确也随着地球绕日运行而变动,但因为恒星距离我们太远,这种变动极其微小:1838年首次被观测到有这种变动的恒星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65万倍。要观测到这个恒星位置的微小变动除了需要高精度的望远镜,还要排除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地球是动的!

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没风时站在雨里头顶先湿透,但冲进雨里时前面的衣服先湿透,因为雨相对奔跑的人改变了方向。同样道理,地球不动时恒星的光来自一个方向,但地球动时来自同一颗恒星的光的方向就改变了。对很远的恒星来说,由于地球速度引起的恒星方向的改变(所谓的“光行差”)要比上面提到的那种改变(“视差”)大得多,虽然要测出光行差也必须用高精度的望远镜。光行差的大小正比于地球的速度;好在地球沿太阳运行时虽然速度方向一直在变但大小基本不变,测量很远的恒星的光行差就可以得出地球速度的大小(约每秒30公里)。这个结果最早发表在1728年,到那时人们才知道比较精确的地球离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这个半径对应的周长是地球以每秒30公里走一年的路程)。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