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高价是应该的~~高水平的作曲不容易~~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0-04-30, 01:02:45:

回答: 现在那是低价,学生价。高到上万的也有。 由 abada 于 2010-04-30, 00:43:44:

搞笑,刚刚搜毕晓笛,搜到这个~~

引用:

窦唯、毕晓笛“最佳音乐”从何而来?
文 晓伦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09-11-24 16:43:33)

随着电影《李米的猜想》成功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音乐评委会提名”,窦唯、毕晓笛两位大师级音乐人的名字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影片中神秘悠远的原生态歌声,配以现代色彩的电声音乐,着实显示出两位音乐制作人的独到匠心。片头字幕中的音乐唱腔《底拔表又有》深沉、安静,用纳西语描绘出高原男子追求心爱女孩子的浪漫情怀:“雪山出白银,白银做花瓣,金沙出金子,金子做花心。蓝田出碧玉,碧玉做花叶。做成一朵最美的花,献给意中人。”这样的开篇音乐确定了整个影片质朴、平实的基调。影片播出后很多网友询问,“这么特别的歌声是从哪来的?是印度的吗?是阿拉伯音乐吗?”答案:“都不是!”这段唱腔出自云南丽江的音乐世家。是由丈夫和文光记谱填词,由和文光(丈夫)、和国芳(妻子)演唱。

2006年8月9日到12日,毕晓笛在一个文化公司老总的引领下来到丽江和文光的家中,在一番亲切的交谈后毕晓笛录制了一家人的歌声,其中有奶奶肖汝莲的《栽秧调》妈妈和国芳演唱的《隔断多少有情人》还有那首《底拔表又有》。这几首歌曲都是和文光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民间搜集、整理、填词过程中最经典的唱段。在和文光一家的热情陪同下,他们去了美丽的泸沽湖,还有其他几个纳西族民间艺人的家中,毕晓笛此行可谓收获不小,接连录制十余段原生态音乐。但是让和文光没想到的是自己家人的声音竟在2008年公映的电影《李米的猜想》中出现了。一没接到通知,二没见到片中署名,时隔2 年,06年的经历再次浮现眼前,民间艺人对音乐大师的热情款待和大力配合,换来的确是不敬之举。这一举动直接侵犯了三人的表演者权、署名权、著作权和获得报酬权。

在《李米的猜想》中我们猜想,作为音乐人的毕晓笛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只想到了艺术效果,而没有考虑音乐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在录制的民间歌手声音中加上其它配器,在混音过程中加入效果,这就成了他自己的音乐了吗?在影片中窦唯是第一音乐制作人,他在整编全部音乐的过程中就没有意识到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吗?在这里笔者要告诉诸位大师的是,原生态民歌没那么单纯。经过千百年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旋律,是属于大众不属于任何个人的;旋律经过整理后由现代人填词的歌曲,填词人拥有“词”的著作权;由现代人演唱并录制发行的,演唱者拥有表演者权。在司法领域不断强化版权意识的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每一个音乐人,以及文学艺术工作者们应该了解和遵守的法规,如果缺乏版权意识最终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这一点上说窦唯和毕晓笛应该补上一课。

不可否认《李米的猜想》是中国当代一部优秀的艺术影片,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女主角李米观看已故男友方文留给自己的录影带的情节令人潸然泪下,正是这段情节把这部悲情的电影推向高潮,也正是在这段情节中又响起了毕晓笛在丽江采集的纳西音乐世家的歌声:“等等我等等我!大家一起往前走!”;“死昧良心的长江水,隔断多少有情人。”歌曲的情绪及唱词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复杂心情,加上节奏急促的摇滚风格配器,更使原生态民歌充满了现代感。这一段落的配乐体现了窦唯、毕晓笛二位音乐人制作技巧的纯熟和创作理念的高明。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音乐上完美的结合为什么要留下人情上的缺憾呢?

如果音乐大师能实事求是的把音乐的由来公诸于众,或者放下架子,把动用录音的想法告知纳西人家,那么换来的也许是他们的感激之情和得到大师认可的荣耀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5ab950100g0ry.html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