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这篇文章,觉得这位女士很有见识。她说的爱情经历挺像你。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Eiin 于 2010-02-12, 17:41:17:

回答: 我结婚前严格讲没谈过恋爱,想编都编不出来。 由 shine 于 2010-02-12, 17:21:20:

              
三十:令人清醒的年龄


  我不怕老,因为总觉得三十岁太遥远了,象2000年一样永远不会到来。而且镜子里的我很年轻,别人总以为我弟弟是我哥哥。但2000年来了,三十岁也突然竖立在门口,让人猝不及防。

  我忽然发现不知道自己的二十岁这十年是怎么过的,一下子就没了。大家都说二十多岁是一个人,尤其女人,最美好、最浪漫的季节,我怎么好像没太多体验?象吃一块糖,还没尝到什么甜味,糖就化完了。大家又说三十而立,事业、家庭该有些基础了,我却觉得自己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成绩。好像交作文的时间到了,自己连草稿都没打完。

  匆匆十年,有六年时间在读书,专业换了两次;四年时间工作,单位换了三个,行业变了一次,现在想变第二次,从头来;婚只结了一次,但根本不敢也不想要孩子,又没时间又没钱;五年在中国,五年在美国,以后落脚何处还不知道——多少未知数啊,哪里“立”得起来。

  我很“欣慰”地发现不少人也有我这种“三十岁情绪”。Lauren Dockett 和 Kristin Beck 专门写了一本书《面对三十》(Facing 30)探讨它,耶鲁大学心理学家Daniel Levinson将28到33岁这段时间定义为“三十转型期”(Age 30 Transition),一段心理危机期。

  青春飞逝,尚无建树,我们深感危机,怕三十岁后,意志消磨,梦想永远被束之高阁。又恐年纪越大,机会越少,后悔二十几岁时没有更好地把握时机。Dockett和Beck说这是许多三十岁人共同的感觉。Levinson 说在三十转型期,我们一方面急切地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一方面感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

  二十岁后十年,我东撞西试,想知道自己此生最想做什么,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三十了,手上有一个粗略的答案,一纸起步的文凭和一堆想扔掉的废物,急不可待地希望开始向梦想进军。但外面传来担心的声音:“还是不要放弃电脑工作,先稳定下来比较好。”又有奶奶的念叨:“该考虑孩子了,太晚就错过时机了。”我着急,因为如果现在放弃梦想,以后恐怕永远没有机会了。看Oprah的节目,常听女性说有了孩子后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别再指望还有什么更辉煌的东西,心里充满失落。看周围,许多人为了安稳干不喜欢的工作,上班跟啃鸡肋一样,枯燥无味。我不想过这种失落、枯燥的日子。

  我焦虑,因为不是很多人可以实现梦想。看A&E频道的人物传记节目,其中大部分人都有离婚史。我成功的希望有多大?代价会多大?我能不能一直顶住压力?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

  但三十岁也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年龄。Levinson说我们这时候有机会评估自己二十岁时期的选择,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搭建未来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生活框架。

  我始终觉得自己内心仍然二十二岁,大学刚毕业的年龄,对生活充满幻想,仿佛天下有无限多的机会,自己有用不完的时间,什么都可以尝试一下,不必急着下承诺,决定这辈子专心干什么。我曾经为这种年轻心理而骄傲,三十岁让我意识到这种心理的副作用:朝三暮四,不珍惜时间,花太多功夫做决定,浪费太多精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现在到清仓整理的时候,丢掉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一切没有意义的事情,全力以赴、专心致志于真正喜欢、真正重要的几件事。我的事业理想是做新闻,但花了太多时间在与新闻无关的工作上,花了太多时间看电视,还给自己找借口说“这是增长阅历”。三十岁让我真正着急,自己终于开始克服电视瘾,终于又开始勤快写作,终于有勇气重新寻找新闻工作。

  过去十年有一些不明智选择,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但我并不后悔,因为许多错误是难免甚至必要的,吃了苦头才知道快乐究竟在哪里,经历不同角色才知道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Hugh Prather在《给我自己的笔记》(Notes to Myself)中说:“实现自我包括拿自己冒险,尝试新行为,试验新途径。”

  比我老一辈的中国人大都经历了许多贫困和坎坷,我以为自己会满足于一份小康安稳的生活,从新闻转到电脑专业,走上写程序、买新车、办绿卡、买房子、养小孩、接老人的道路,这样老人终于可以享受幸福富裕的晚年,补偿一生的不平;下一代可以有较高起点,有更多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写程序写了快一年,我发现自己无法满足。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我渴望做我喜欢的新闻,我知道自己会做得很出色。多少时候,那份渴望炽烈得要从我敲程序的手指中迸裂出来。我不相信自己能忍受未来几十年物质小康但精神枯燥的日子,我怕我的心会死掉。我必须冒险Helen Keller说:“生命是一段大胆的探险,或者空无。”(“Life is either a daring adventure or nothing.”)

  人为什么活着?我多少次问自己这个问题。秉赋如此多的智慧和技能,人不只是像动植物一样求生存而已,人还要创造;拥有如此多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人,只有人,有机会体验生命最辉煌的美,最极致的快乐。如果人是神创造的,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一次体验神的创造力的机会。Neal Donald Walsch在他不可思议、广泛争议的书《与上帝的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中说,最初,没有宇宙万物,只有无限、万能、完美的上帝。上帝想认识自己的无限、万能和完美,但找不到自身以外的参照点(因为一切都是上帝),于是只有从自身内部找参照点——把自己分成小部分,每个部分都比上帝小,但都是上帝的一部分,能作为参照点认识上帝这个整体。所以人携带着神的创造力和认识渴望,宇宙万物都含有神的影子。

  只有人才有梦想吧?Les Brown说“你必须带着紧迫感追逐梦想”。三十岁了,我不再年少,可以无忌地浪费光阴;我也没那么老,要向现实妥协投降。也许我不会成功,但至少输得心甘情愿,可以骄傲地对孩子说我曾经全力拼过,可以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晚年。就算我碰得头破血流,总可以回去写程序,赚钱糊口。

□ 寄自美国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