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帮忙找个小学语文老师,先把文中N多个句子整通顺了,意思表述清楚准确了。两个半文盲,却以办一流大学为己任。这叫什么精神?这叫饶果蝇新北大精神,这叫施百万老清华精神,这叫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之精神。
------------------------------------------------------
http://www.xys.org/forum/db/6/93/199.html
(III) 施饶 附录
对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
北京大学饶毅 清华大学施一公
(此处有删节)
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四点意见和建议
1) 保证教育公平,继续国家办学。我们认为《中长期规划》提出增加中央的教育经费是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得到教育公平之必需基础。这些增加的经费,不能简单重复,而一定用到改善基础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等实处。发展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国家发展的保证。我们比较中外教育体制后认为,国家办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之必需,也是教育资源能够做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证。中国应该继续以国家支持为教育的支柱,而不走西方部分国家私人办精英高校的道路。我们不愿意看到遍布中国各阶层人民中的人才来源因为其家庭收入而不能获得高等教育,这不仅是社会不公,也是和自然界失去生物多样性一样,失去人才多样性。多样性的人才来源,是国家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资源、是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鼓励大学竞争,国家宏观选择。逐步让高校自主。先选择一批高校,给予自主权,实现理事会管理。由相关人士和有关单位代表组成理事会直接管理。招生、课程设置、毕业等教育和学科建设都交给学校。国家管经费、规范、学生工作。国家通过参与理事会和经费调节,间接管理和任命校长。国家也通过法规和政策划定高校的底线和边界。国家不给出上限,而让自主办学的高校竞争,通过它们的竞争,出现特色办学、特色人才。国家出上限、出简单化的目标都会矮化高校、让高校走上窄路。国家让学校竞争,可以使其能够达到的上限出乎意料地高,而各个高校办学的道路越来越广。不要担心动荡。时代不同了,现在很多学生最关心的是毕业后第一个职位的工资,而不同于二、三十年前学生关心的。国家也要相信经过上百年发展的高校,可以作为“成人”来自主管理。有个比喻:书店以前是开架的,其后几十年怕人民群众偷书,书店封架。书店重新开架是经过犹豫和领导层争论,开架后,结果图书失窃并非严重问题。既然书店可以相信一般群众顾客,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相信经过国家发展风雨、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教育管理部门人才--的大学校领导和教授们。
3) 建设一流大学,加强研究教育。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正确的目标,是我国发展所必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受制于两个条件:研究不是一流,教育不是一流。为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可以采取三个具体措施:a. 给予一批高校科学研究专项经费,其量为高校的一个学院相当于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研究经费。科学院在各个学科有多个研究所,而高校一般只有一个相应的学院。给高校的研究经费还帮助和促进国家培养人才,是经费的恰当应用。也与国际一流大学在世界上承担前沿自由探索研究一致。b.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参与创办新的小型高水平的大学。中国十几年来增加的大学,主要是普及。新型高水平大学极少。研究所的领域和教育比较接近,参与办学可以起到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投资的作用,而且有中国科大成功的先例可循。c. 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国家需要支持一批教学人才,保证他们的待遇,使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得到保证。国家也需要以科研经费换科研人员的教学时间,让他们省出申请经费的时间认真参与教学改革。
4) 大学中学联动,提倡特色拔尖。大学水平提高,和中小学教育有关。如果中小学只提倡和鼓励总分高,缺乏特色和专长,高校工作就很难。如果高校只看高分,中学就不能脱离考试的指挥。一些高校和中学已经接触,希望联动,为我国发现和培育特色和拔尖学生。如果国家给予政策和支持,可以局部选择性开始一些联动。从中学开始,实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允许和鼓励拔尖和特色人才成长的关键。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就需要学校允许和鼓励。中学的鼓励如果得不到大学的承认,就无法开展。而大学如果接受千篇一律的学生,个性化教育困难就比较大。中学大学联动可以解决这个两难。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