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上添花的学位(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Dishui 于 2005-3-30, 01:08:17:

景上添花的学位
Dishui (一)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读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时发现有这样的说法: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
一九三五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B Litt.)学位,
然后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一九三八年,清
华大学聘他为教授。。。”。

当时觉得这个“副博士(B Litt.)”好生奇怪,按字面解释B。Litt应当是文学学
士,怎么变成了“副博士”了呢,要知道,这个副博士是前苏联体制,苏式副博士
相当于英美制的博士。建国后中国有很多留苏学者,如果把文学学士和苏制副博士
相靠,便有误导之嫌。于是就在网上发一贴子寻问。当时号称“天上知一半,地下
全知”的网上名人方舟子还没正式开始学术打假,但已经表现出对这类问题的兴趣
和警觉,他动作很快,很快便查到了类似的牛津学制,贴在网上,是这样的:

“A student who has passed the examinations requisite for the B.A. degree,
can further
qualify himself for the degree of (a)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by passing two
examinations in medical and surgical subjects; (b) Bachelor of Civil Law,

by passing anexamination in general jurisp0rudence, Roman, English, or international

law; (c)Bachelorof Theology (if in order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by
presenting two
dissertations on atheological subject. For what are known as "research degrees"
(Bachelor of Letters orScience) two years of residence are required, followed
by an examination, or thesubmission of a dissertation showing original work.
Candidates for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Music are exempted from residence,
and need only have passed theexamination of Responsions. (Catholic Encyclopedia
(1917)) ”

这个材料出自1917年的天主教百科全书,严格说来不能完全作证据,但可以大致说
明,因为引文所述情况跟今天的英美学校相关的学位制度要求也差不多。钱钟书是
在1935--1937年在牛津留学。词条(c)有 Bachelor of Letters,或就是和杨文中B。
Litt相同的学位,这个学位要求两年residence 与钱钟书在牛津的时间也合。钱钟
书是一九三五年去英国,在此之前已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并在上海东吴大学教了两年
英文。钱钟书一九三七年拿到学位后去的法国巴黎大学旁听,一九三八年被清华的
文学院长冯友兰邀回清华大学做教授,期间在牛津正好两年。在杨绛的另一文章
《写《围城》的钱锺书》还提到钱在牛津读学位时的小插曲: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
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
‘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
和警察打架。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
《导言》里也提到。锺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
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后来胡志德(Theodor
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锺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锺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
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根据前面的Catholic Encyclopedia, Bachelor of Letters这
个学位要求考试或递交一份显示原创性的毕业论文。杨文这里提到论文预试要考的
一门课,估计是考试选项。从这门课的题目和考试内容来看,也与“研究学位”的
划分一致。这门考试要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想必对外国学生不是易事,即使
不是“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而考不过去也不难理解。这个学位在
B.A.之后还要求两年的在校residence又是个“研究学位”,毕业有论文和考试两个
选项,这和现英美的硕士学位要求也基本一致,所以准确翻译确应是“文学硕士”


以上分析是根据我当时贴的一个总结性贴子整理而来,当时贴完就没再过问,后来
在网上好象见到有人真的写文追讨这事,说杨绛把文学学士翻作副博士是作假,方
舟子也曾认真写文反驳说B.Litt实际是硕士学位。后来好象见到有一次记者问杨绛
关于钱钟书牛津学位的事,杨绛干脆就说钱钟书得的是文学学士了。不知是不
是因为见到有人议论之故。

(二)

能成为货正价实的名人,博士学位之类大概只是景上添花,但有时候缺了一些
景上添花的点缀,似乎也是一种遗憾。近来又有人重提胡适博士学位这段公案
便是一个例证。

按说胡适那个时代包括后面的钱钟书那一代有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影响当教授的。象
徐志摩,陈寅恪,钱钟书,钱穆等一大批都是没有博士直接在名牌大学作教授的。
但四十年代后似乎确有象钱钟书《围城》中韩学愈那样的人,拿个“克莱登”大学
假博士文凭,发表几篇“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Personals)(‘中
国少年,受高等教育, 愿意帮助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取费低廉’)和‘史学杂志’
的通信栏(‘韩学 愈君征求二十年前本刊,愿出让者请某处接洽’)”去国内大学
招摇撞骗的。

胡适自称于1917年的夏季通过博士口试,为何直到1927年才正式拿到学位,这一直
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中间不难推测有外人难以了解的阻隔。原因为何或许我们可以
看看下面一些事实。胡适于1910年19岁赴美在康乃尔大学读农科,到1914年拿的是
文学学士,这样的成绩按今天来说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胡出国前的国学教育是齐全
的,但要以这个西学资历读西方哲学博士肯定是很难的,也未必是胡适的兴趣,所
以他选择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题目《先秦名学史》(就象后来徐志摩硕士论文题目是
中国妇女地位问题。《围城》中女博士苏文纨研究的是中国文学)。这个题目其实是
很不讨好的,名学按今天说法叫逻辑学,而大家都知道中国先秦谈不上有真正逻辑
学的,更遑论逻辑学史?而以胡适当时对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了解,要他能游刃有
余的用之余中国哲学比较研究也免为其难的(金岳霖有评价“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
先生之所长”之名言)。

从时间上看,胡适从1915年转去哥仑比亚大学到1917年归国中间只有2年,加上在康
乃尔的一年大学后总共也就3年时间。3年要作个博士题目,“大胆假设”是可能做
到的,但要“小心求证”到令西人教授信服的程度肯定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他的导
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基本上不懂中国文化,导师杜威更是个哲学家而不是史学家。
所以他这个论文不通过不奇怪,要是顺利通过了才叫不正常。

不管怎么说,导师最后答应让他答辩了,导师同意学生口试答辩一般说明对论文结
果和质量是基本认可的,而胡适口试也确实通过了。这也许得益于胡适的少年才俊
能言善辩以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对中国文化的全然不了解。既然教授们缺乏必要的知
识来准确评价胡适的学位论文,他的最终博士论文和学位上一些非同寻常的遭遇也
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重要的是我们来看看他当时的博士论文水平究竟够不够拿博士。下面是唐德刚
在“胡适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 --纪念胡适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关于胡适的博
士论文的一段话:
  
“可是胡适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那也是一部启蒙性的不世之 作”,“《先
秦名学史》后来衍伸为《中国哲学史大 纲(上卷)》,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
划时代的巨著。可惜作者 不识时务,误将‘明月照沟渠’,大材小用,把这篇光彩
辉煌,有 启蒙性贡献”的杰作,误当成学报性的文章,作为‘博士论文’投 入哥
大这个汉学沟渠。不幸五大主考都不通汉学(夏德略识汉文)、 不谙精义,看不懂
这篇论文,所以博士生胡适就吃瘪了。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手稿珍藏室细玩该篇(那显然是1927年以后,哥大 选为“珍品”
收藏的),审查一位主考(疑是夏德)用蓝色铅笔的潦 草批画,真为考生胡适不平。
哥大博土出身的李又宁教授,对此比我 更为气愤。她曾告我,她立志要开个国际会
议,为胡适之先生‘博士 论文’平反。”

唐德刚看到的论文是1927年以后的手稿,是胡适最后拿到博士学位的定稿。显然
这一次主考的评价也很不好。所以不仅唐德刚不平,“哥大博土出身的李又宁教授”
甚至“立志要开个国际会议,为胡适之先生‘博士 论文’平反”。唐德刚认为胡适
把这一研究拿去做哥大的博士论文是“ 不识时务,误将‘明月照沟渠’”,这至少
说明胡适这后一次的博士论文在华人汉学家看来是非常好的,是和答辩委员会的评
价很不相同的。这也从侧面证明答辩委员会缺乏评价中国文化学术的资
质。

显然胡适所作得工作是针对中国有开创性的研究,他也许没有兴趣去一心研究西方
文化,只是顺手拿它作了申请西方哲学博士学位的题目。而答辩委员会的西方学究
们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正是这两方面的错位导致了胡适博士论文无法
受到公正评价。既然这样再来推测胡适当初为什么口试过后10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就
变得没有意义了。

2005。3。27。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