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馋”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knownothing 于 2010-09-10, 12:47:56:

如果你自认为深刻地理解中文中“馋” 的意思,你可能会同意英文中没有对应的翻译。也就是说英语国家的人没有“馋” 这种品性。Picky 是挑食的意思,不等同与“馋” 。如果说“饿” 是属于所有人类共性的生物属性的描述,那么“馋” 则是某种文化中人的社会属性的概念。

“馋” 字内涵的形成是中国特权文化的产物。其延伸的社会含义是追求并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视多数人得不到的东西为贵。至于这种东西是不是能满足人的生理或本性的需要并不重要。

这种理解也解释中国文化中的“吃” 痞习惯。当今中国人在大吃大喝中满足的不是自己生理的需要,而是在相互弱肉强食相互攀比相互欺压中享受一种心里满足。享受一种“这东西我能吃到你吃不到” 的特权。

有趣的是,我们的心里可以在无意识中支配我们自以为是“客观” 的感觉,如口味,嗅味。因此当食物色彩诱人时,你会感觉它又美味又好吃。这在儿童面对七彩鲜艳的糖果糕点时尤其明显。

中国人崇尚的所有山珍海味奇禽异兽,其实当他们来到不同文化的国度并可以随便吃得起时,他们会很快感觉那些东西索然无味。

在中国忽悠补品美食,甚至餐饮方式时,你全部需要做得就是让中国人相信这是只有很少的人能享受到的。你的生意便可腾达。

中国人由于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在饮食料理上不注重食物美观。这是中国餐饮在国外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