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倍注射液竟然来自内经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而且是国家二类中药新药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drtom 于 2010-09-19, 11:10:33:

回答: 崔月犁真是个王八蛋,没有基本的医学背景,到处题词为骗子背书 由 drtom 于 2010-09-19, 11:06:11:

笑话

http://www.cmda.org.cn/news/content_c04_x26665__.html

芍倍注射液原名“2.5%AN注射液”、“安氏化痔液”、“安痔注射液”,是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教授发明的国家二类中药新药。该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研制成功并作为院内制剂开始在临床使用,2006年正式获批国家新药并正式批准为现用名。该成果曾获得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三项大奖和两项国内部级奖,2004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十年百项”计划向全国推广,现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1、理论来源
  (1)、痔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痔的病机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之后,历代医家均认为痔是“筋脉迟缓、血液瘀积”的血管经脉的病变,如《内经知要》认为“脉入肛,故为痔”, “痔乃筋脉”。
西医对痔的认识尚存在争论,但主要有以下学说。
  静脉曲张学说:早在Galen和Hippocrates时期,有人注意到痔组织内有扩张的静脉,并提出痔是肛管黏膜下静脉曲张所致。这一学说流行最久,影响最大。
  血管增生学说:18世纪欧洲许多学者认为痔是一种勃起组织化生(metaplasia)而成。Allingham提出痔的本质是血管瘤。
  细菌感染学说:Nesselord等认为痔的发生与肛门感染有关。感染通过肛隐窝的肛导管、肛腺和其周围的淋巴管进入肛门周围组织,在痔血管丛中引起静脉周围炎,从而使很薄的静脉管壁扩张。
  肛垫学说:20世纪60年代,一位德国学者通过研究指出,肛管粘膜下血管十分复杂,呈海绵状结构。1975年Thomson在42例正常人肛门镜检中发现,这种海绵体在肛管内呈右前、右后及左侧排列,其间呈Y形沟状分隔。他认为,从生理角度看,该组织在直肠内起到软垫的作用,有助于肛门的严密闭合,故起名为“肛垫”。肛垫并非直肠粘膜下层的一般性肥厚,它包含有与直肠不同的粘膜上皮、血管、肌性纤维组织,肛垫的神经分布形式不同于皮肤,而与口唇的神经支配有明显相似之处。肛垫上皮内感觉神经末梢器极为丰富,对温觉、张力和压力敏感。正常肛垫宛如心脏的三尖瓣,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括约肌保证肛门的正常闭合,维持粪便自制。肛垫脱垂或手术切除过多,肛门自制功能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患者出现污便、漏便或肛门搔痒等。
  纵上所述,传统的中医认为痔是“筋脉横解”,“经滞”。“解”与“懈”同,“横解”即扩张。“滞”是瘀。现代西医学认为痔病的根本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肛门直肠局部血管病理性扩张、血液瘀滞。中西医认识一致。
  从中医角度,本病病位,大肠下端;症状,出血和脱出;辨证,虚实夹杂,气虚、血热、血瘀。综合考虑,立“收敛化瘀”治则。
  (2)、立法依据
  痔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是“解” (懈),“懈”是松懈,是松弛,是扩张。痔的两个主要临床症状出血和脱垂就是扩张过甚的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懈就是散,因此治懈首先要收之,收就是“收敛”,因此立“收敛”法。通过收敛可以萎缩扩张的血管和肥大的肛垫,血管不扩张,肛垫不肥大,瘀血即化。收敛可以固涩从而可以固定肛垫。收敛还可以止血。故“收敛”一法无论是痔体征还是痔症状均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痔的第二个病理改变是“经滞”, “滞”是瘀。肛垫肥大是瘀的表现,痔出血也是瘀的表现。“瘀者散之化之”,“化瘀止血”。因此立“化瘀”法。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中说:“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这里就是用当归的活血来治疗痔疮等的出血。
  传统的通瘀法有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化瘀等,此处应采用何种化瘀法?《丹溪心法•卷二•痔疮》中提出了“疗疮专以凉血为主,”“痔漏,凉大肠,宽大肠”,“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所以我们根据痔的出血鲜红和喷射状等特点,采取凉血化瘀。
  痔筋脉发生“迟”“懈”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病理改变,很难说熟因熟果,后期会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瘀血一经形成,又成为许多病证的致病原因。
  因此临床立法两者也不可分割,单纯的收敛和化瘀都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并会出现治疗上的偏差。单纯收敛一味追求萎缩效果,则有祛病而留邪之嫌。目前临床使用的硬化剂就是一个例证,痔核萎缩后会在局部形成瘢痕硬结。若单纯化瘀,“筋脉横解(懈)”不除则瘀血难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瘀法治疗痔疮多只是针对痔的出血症状,很难从根本上起到治疗作用。
  “收敛”和“化瘀”可以说本是两个起相反作用的法则,在这里将二者相结合有相辅相制相成之妙。收敛有化瘀相助,敛而不滞,敛而不死,祛病不留邪。化瘀有收敛配合,化而不遗,化而不破。两者配合,扬长避短,疗效叠加,副作用互制。
因此我们立“收敛化瘀”为治痔根本法则。
  (3)、方药
  《内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有是证,则用是方,方不在大小,得证则止。《本草纲目•神农本草名例》:“药有七情,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所以三味药,二味应属同类相须,一味应属畏杀,应帝王之道。
  “筋脉横解”是痔主要病理改变,因此治“解”为主。《内经》:“酸可收敛”。《景岳全书》:“用五味子、乌梅之类,以固之涩之”。“收敛”药在李时珍的“十剂”中属“涩剂”。《本草纲目•序例•十剂》:“…五倍子、五味子、乌梅,皆涩药也。”根据“相须同用”的帝道原则,选择乌梅和五倍子为一君一臣,可加强收敛作用,主要针对扩张的痔血管和肥大的肛垫。
“化瘀”药根据前述用“凉血化瘀”。此一味应兼备化瘀和“畏杀反佐”作用。通过比较我们选择了“赤芍”。
  通过以上药物筛选,选乌梅、五倍子、赤芍组成全方,三药配伍,乌梅为君,五倍子为臣,两药协同起收敛作用,赤芍化瘀起反佐作用,三药相辅相成共奏收敛化瘀去痔作用。
  本着源于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精神,提取三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柠檬酸、没食子酸和芍药苷直接入药,配制成注射剂,不仅保持原中药的药性作用和配伍关系,与传统中药制剂比较,有效成分高(均在98%以上)、可控性好、杂质少、刺激性小、稳定。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