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同行评议——可怕的缄默
(2009-12-19 14:35:10)
方玄昌
(方玄昌按:这篇评论发在《科学新闻》2009年第24期,本来应该等杂志刊出后才会上自己的博客;但刚才听说今天下午肖传国专门来清华演讲,针对的就是本刊的几组报道文章,故先期让公众了解其通过自己的拥趸发出的部分论点,并给出本人代表编辑部的回答。此前三组相关文章的链接如下http://www.sciencenet.cn/skhtmlnews/2009/10/751.html
http://wlcscience.blogbus.com/logs/52166457.html
http://wlcscience.blogbus.com/logs/53406210.html)
在本刊有关“肖氏反射弧”的几组报道相继刊出后,一位自称是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多次给本刊编辑部来信来电(其电子邮件来信的部分内容在《众说“肖氏反射弧”》中刊出),反复强调:媒体不应该介入此类问题,医学问题和医学争端应该在专业内解决。
“媒体不应该介入此类问题”显然是荒谬的。全世界的媒体,包括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医学和健康问题都是其重要报道方向;涉及到医学争端的事件,往往是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报道重头;来信认为“媒体不可能对学术争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争论能给出正确的权威的判断和结论”,这句话本身没错,但以此为由而要求媒体不能报道这类问题,等同于让全世界的大众媒体彻底停业——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包括最普通的社会新闻,相关专家都可以给出这一理由而要求媒体不要过问。
医学问题和医学争端应该依靠专业内的同行评议来解决,这是对的。事实上,包括本刊,以及报道同一事件的《中国新闻周刊》、《北京科技报》,传达的也都是对这一事件了解比较多的业内专家的声音,“不懂专业”的记者,自己是不可能对医学问题给出结论的。
然而在报道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中国学术圈一个严重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包括本刊在内的这三家媒体,在采访泌尿外科、神经外科专家的时候,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诸多专家要求匿名,甚至于在匿名的前提下,依然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专家包括了“中国国内这一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一位专家的评价),其中还有不止一位院士。当然,这些要求匿名的专家对“肖氏反射弧”的评价无一例外是负面的。
为什么他们要求匿名?为什么在媒体介入这一事件之前,这么多对“肖氏反射弧”的强烈质疑没有在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上被提出?
本刊在采访的过程中找到了两方面的答案。
第一是碍于肖传国的恩师、已故医学家裘法祖的面子。这尤其表现在2004年8月对“肖氏反射弧”手术的那场鉴定会。“由于裘老师的推荐,他又在场,我们不好说什么,”当时参与鉴定的几位专家(大多数是院士,其中几位在研究领域方面并不适合参与这场鉴定会)都表达出类似的意思。
第二是害怕遭遇报复性的恶意诉讼。
针对“肖氏反射弧”这一事件,由于已有站出来揭露问题的“先驱”方舟子遭遇几场诉讼的先例,诸多专家感到了恐惧:“我还想做研究,还要生活。”由于第二个原因的存在,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很难去指责这些专家个人的学术道德和良心。应该受到指责的是我们的体制——不仅仅是科研体制,还有司法体制。
一位泌尿外科专家给本刊来信,认为“肖氏反射弧”事件可以与韩国黄禹锡事件相提并论。
但不同的是,韩国黄禹锡东窗事发之后,韩国政府和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姑息,而是遵从了学术圈固有的规范,先组织调查组,在学术上进行广泛的取证研究,给出学术上的结果后才将其送往司法机关;曾经在韩国拥有崇高地位、被看做是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并没有能够轻易将质疑者送上法庭。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表示本刊已经认定“肖氏反射弧”就是一个错误;而是要强调,一种学术成果,必须要允许更多的同行参与讨论、提出质疑。
学术圈的万马齐喑是可怕的:科学之所以不断进步,正是因为其具有不断自我纠错的功能;而这种纠错,则必须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而针对医学问题,这种缄默可能更是灾难性的。数年前,笔者在采访一起假医假药案时,一位医生曾经沉重地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患者需要用自己的健康乃至于生命,来‘验证’这些被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审批通过或者默许的药物和疗法……”
至少在目前看来,“肖氏反射弧”作为一种临床手术还远不够成熟,并且对病人有着可能的潜在伤害,如果没有权威专家出来指证、没有媒体和个人出来质疑而放任其推广,其后果就可能是如同这位医生所说的,要让患者用自己的健康乃至于生命,来对它进行“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的缺失、允许“面子问题”和“害怕报复”成为阻碍同行评议的理由,这比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行为本身更为恶劣。
但愿,如同“肖氏反射弧” 事件一样的同行集体缄默在中国仅仅是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