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学大师亦明扯了半天没说到点子上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divingbird 于 2010-09-29, 20:39:48:

回答: 下面这段可以立此存照了 由 divingbird 于 2010-09-29, 20:33:28:

“实际上,我在《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方舟子的抄袭行为,我要强调的是他的无知。我的推理是,贾研究员误读了PNAS论文,所以才会说出那样的话,因为那篇论文中,并没有提供那样的数据。因此,他可能是没有读懂该论文的第二个表格。对此,方舟子说: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方舟子这是在明目张胆地撒谎。加拿大Sears Report在2000年3月公布,他们的数据实际上已经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论文之中(Mark Sears是该论文第四作者)。按说,引用相似的参考文献,第一要选择权威刊物,第二要选择时间上较近的文章。Sears Report只是一个受政府委托而作的研究报告,并不是学术论文,根本就没有经过同行审阅,所以其中错误甚多。比如,在该报告的第14页,也就是方舟子说他的数据来源的那一页,有这样一段话: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说,Mark Sears采集花粉的时间,是在花粉释放高峰之后的一周左右,而且在花粉释放高峰,还下了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难怪他们的数据要比PNAS表2的数据低一至数倍。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数据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权威性?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PNAS论文中,没有利用这个被方舟子当作宝贝的数据。再说,Sears Report的数据既然已经综合到了2001年的正式学术论文之中,按照最起码的学术常识,在引用文献时,二者之中,或者选择后者,或者二者全选。而方舟子却偏偏要做违背学术常识的事情,不仅要选早期的非学术论文,而且还有排斥晚期的权威学术论文。这不能不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他难道是在专门寻找为推广转基因植物有利的数据?如果是那样,他的目的和动机有是什么?他是在搞科普,还是在搞推销?另外,方舟子在2006年是怎么找到Sears Report的?(PubMed数据库中并没有这篇文章.)”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