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家对肖氏弧的一些评价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jxh 于 2010-11-10, 10:24:28: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61993

  肖传国惹上了官司,而由他发明的肖氏反射弧技术现在成为众矢之的。据了解,先是7名接受该手术治疗的 患者起诉肖传国,而后100多名患者也提出诉讼。一时间,肖氏反射弧被社会各界推上了风口浪尖。

  由此,舆论质疑严谨的医学为何会如此经不起考验?是否每项新技术的诞生都要用高昂代价换得?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未成熟技术不应扩大宣传

  核心观点

  肖传国并非技术发明人

  新技术应做足研究再宣传

  北京医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建业:

  尚未成熟的新技术不应扩大宣传,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做临床或基础实验,继续探索。

  肖氏反射弧技术就好比神经搭桥术。和心脏搭桥术一样,此技术只是将神经进行搭桥。肖传国不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却是国内最先尝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其选择运动神经,也是一种创新。

  然而,肖传国的技术却不是成熟的。如果神经搭桥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前赴后继尝试不同的神经搭桥了。肖传国也不例外。从临床效果上看,接受过该技术治疗的患者都有一些足下垂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脚的运动功能。而且,肖传国的数据也存在不严谨性。其对临床效果的评估和随访数据都缺乏准确的对照。在缺乏对照的情况下,说临床效果如何好,并以此不成熟的技术来向患者收费,都是不负责任的。

  不仅技术上不成熟,肖氏反射弧的问题还表现在扩大宣传上。之所以称其扩大宣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他将本是新技术的肖氏反射弧自称为理论,这是不应该的。

  其二,虽说此技术也有实验数据作基础,但是目前还只是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论证实验数据和临床效果,而不是将其急于运用到所有大小便失禁患者上。

  造成大小便失禁的病因很多,比如先天性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截瘫等,并不是一种技术适用于所有。因此,在适应证的选择上,肖传国存在扩大宣传的问题。本来临床没有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肖传国就运用媒体进行扩大宣传,会误导患者。宣传不是错,但一项新技术在应用前应该先探索,做足研究后再宣传。

  技术准入关键要抓落实

  核心观点

  建议参考药品管理办法

  安全是新技术开展前提

  北大医院院长、普外科教授刘玉村:

  我从医院管理角度就新技术该如何管理谈一些思考。

  我们国家无论是在大的管理方面,还是卫生部门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对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关键问题是:这一规范化管理具体落实到什么程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医疗新技术越来越多。哪个技术是新的?怎么管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系列成熟的管理办法。我们由于起步晚,目前多停留在文件上。具体怎么落实、谁去管理,尚有待于明确。

  有的人说自己这项发明是新技术,对外广泛宣传,申请各种奖项,甚至如愿拿到大奖。然而回过头来想,谁批准他用了?这个就是准入的问题。

  医疗新技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这个技术应用本身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是在原有技术上的改良。这类技术是准入管理中比较模糊的地带,一般意义上理解为不必准入。例如外科吻合方式的改进,三孔腹腔镜手术变单孔腹腔镜手术等。这类技术可以申报成果、获奖。另一类技术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一定创伤,风险比较大,后果甚至比较严重。这类技术应该严格监管。

  建议新技术的管理可以参考药品管理办法。我国对药品管理非常严格,一个新药上临床之前,要做一期、二期临床试验,新技术也应该这样。要应用这个新技术,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个技术的安全性如何?能给患者带来什么益处?

  北大医院对新技术的开展非常慎重,医院设有伦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会严格评估。为保证患者安全,对于上述第二类技术我们会要求申报,在这之前是绝不允许用在临床的。建议卫生部或省市级行政部门尽快设立伦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允许有新技术发明者申报,从伦理层面、技术层面进行评估。

  当务之急是组织多学科评价

  核心观点

  新技术要先确定适应证

  应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主任那彦群:

  肖氏反射弧技术涉及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神经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涉及面比较广。对这类医疗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需要多学科合作,首先应该确定适应证和疗效评价标准。

  所谓肖氏手术在国内外临床均有应用之报告,也有成功案例,肖传国也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时有不少权威专家参与评审。目前对于这种手术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结论为时尚早,对于目前疗效的一些争议,应采取科学态度,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以往实施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

  别把创新“经”念歪

  核心观点

  创新本身应受到鼓励

  须把伤害风险降到最低

  北京妇产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马乐:

  我国人口众多,医生承担着大量的医疗工作。如果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用创造性的思维分析临床病例,探索更合理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一定能为医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上的技术创新,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支持。

  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不够的。目前我国主要临床应用技术是从国外学来的。其实,我们拥有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源,有庞大的研究队伍,政府重视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成就远没有满足临床需求。制约我们进步的还有另外两个薄弱环节:1.医学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2.临床工作中没有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氛围。

  临床有相当数量的脊髓损伤或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影响大小便功能的患者,他们终身很痛苦。我对20年前的一位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记忆犹新。当时她是位25岁的漂亮姑娘,就诊时已没有理想的解决办法。为了保护她已经严重损害的肾脏功能,只好进行尿流改道。她痛苦地接受了造瘘管,甚至为此放弃了建立家庭的愿望。无论怎样,肖传国发明新技术的积极性社会应该肯定。但技术创新在临床应用前最重要的是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把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风险降到最低。如果风险大应该暂缓应用,逐步完善,选择适当时机,待技术更成熟后再应用。

  科研不是大跃进

  核心观点

  学术界浮躁之风要不得

  研究者要敢于面对质疑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张亚卓:

  临床医学研究具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创新的理论和技术来推动。这些创新都应当建立在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保护健康、去除疾病。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宗旨都是为了有效治疗疾病。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新技术应用于病人之前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在临床研究中常常需要从小样本开始,逐渐完善,克服不足。在常规临床应用中也可以有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并发症,只要能针对新技术应用中的问题,进一步回到实验中研究,就能使并发症逐渐减少,使新技术让更多的人接受。在这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严谨求实,这是新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提倡医学科研人员研究新理论、研发新技术。研究者本身更应当十分严谨地进行每一项将要应用于人体的技术研发,重视结果的客观性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在医学研究中,每一项应用于病人的新技术都可能引起各种质疑,这是正常现象。对新技术具体内容的质疑,常常可促进发明者完善自身,可谓技术进步的动力。对新技术结果有效性、真实性的质疑,发明者可以用真实可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数据,用经过科学评价的研究对象的客观结果来说话。医学临床实践中有许多现代技术都经历过各种质疑,现在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临床科学必备。是在质疑中倒塌,还是在质疑后更新与完善,关键是看能否始终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证实问题,克服缺点,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事实上,医学科学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项科研成果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完成。应当在科学研究中戒骄戒躁。当前,学术界也有一种浮躁之风。部门、单位常常为了政绩限时发文章、出结果,为了申报项目、晋升职称等急于求成。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会使已经起步的科技研发充填上很多水分,形成一些不够真实严谨的结果。这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是有害的。

  保证医学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由政府建立起更完善的临床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增加执行力度。再则,全社会应当逐步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应允许学术研究失败,提倡学术争鸣,研究者应当敢于正确面对质疑,甚至应当欢迎质疑。

  浅谈肖氏反射弧

  核心观点

  谨慎评估创新技术价值

  创新须经长期临床实践

  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杨勇:

  最近社会上因为肖传国袭击方舟子事件而使得肖氏反射弧这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现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复杂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膀胱的神经损伤有关。而膀胱的神经支配多来自于脊髓,因此无论是脊髓截瘫还是脊髓发育不良,均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迄今为止从学术界的研究看,认为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多着重于膀胱本身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最主要的是降低储尿期膀胱的压力以避免肾功能损害。

  比如对于膀胱肌肉不收缩者而顺应性较好时(即膀胱未出现纤维化),建议自家清洁间歇导尿;而对膀胱反射亢进或低顺应性膀胱(即膀胱已出现纤维化)造成膀胱储尿压力过高者,多采用肠道膀胱扩大术加自家清洁间歇导尿,以降低膀胱压力和排空膀胱。

  国际上不少学者一直在研究恢复膀胱神经的可能性,专家们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初。人们采用各种不同的神经与膀胱的内脏神经吻合,期望通过恢复膀胱神经而达到治愈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努力远未达到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要求。

  肖传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在美国也开始研究恢复膀胱神经的可能性。从其早期的动物实验看,将腰髓前根神经与骶3神经前根(主要支配膀胱神经)吻合,神经确实能生长进入膀胱。但这种神经生长是否能恢复膀胱的功能,需要动物实验和临床的进一步验证。肖传国进行这类试验时对以往的类似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采用一根功能完好的体神经(即腰髓前根神经)与骶3神经吻合,通过体神经的皮肌反射,试图建立一种皮肤-腰髓前根(体神经)-膀胱神经(自主神经)的完整反射弧。理想状态下患者刺激该神经分布的皮肤,即可诱发膀胱肌肉收缩,从而达到膀胱的排尿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肖氏反射弧。

  肖氏反射弧是否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取决于临床试验。由于神经损伤部位各异,造成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同时膀胱神经损伤后膀胱组织结构的改变,使得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状态十分复杂。正常的生理要求是膀胱安全储尿(即储尿400毫升压力不超过40厘米水柱),而且还能排尽尿液。因此仅仅从膀胱肌肉能否收缩或患者是否尿失禁消失来判断膀胱功能是否恢复是远远不够的,否则患者的肾功能还会出现损害。

  肖氏反射弧应用于临床初期,确实发现能使得膀胱肌肉有一定程度的收缩,但这种收缩是否能解决神经源性膀胱的问题很值得商榷。尤其是在临床试验阶段,需要较为严格地随访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也要对切取正常的神经而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作出合理的评估。

  从肖传国的临床应用情况看,在以上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医患矛盾加剧。我们鼓励创新研究,但要谨慎评估创新研究的价值。创新研究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确定其价值,才能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治疗。

  链 接1

  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9年5月1日实施。该办法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或者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或者高风险,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办法第59条规定,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试验管理办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链 接2

  《自然》:重要的是建立学术监督体制

  10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给国家伦理的一记重锤》(A hammer blow to national ethics),就肖传国一事评价中国的学术监督体制。以下为主要内容:

  10月11日,雇凶伤人案宣判结果的公布,让肖传国变成了一个在中国不受待见的人。中国科研机构谴责肖传国罪行的做法没错,但他们不该利用此事转移公众对学术界更多缺陷与问题的关注。

  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假履历和学术不端在中国横行。这种放纵行为会让学术上的行为界限变得逐渐模糊。虽然国家为举报学术不端提供了一定的渠道,但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制度效率的怀疑以及害怕举报身份的暴露,又使得人们不得不采取非正式、匿名的手段。

  中国的政府官员一直在承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手段予以治理。经过这次事件,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行凶者的惩罚,更多的应该是采取行动建立起一套体制,来很好地监督学术欺诈和抄袭剽窃行为,审查合理的学术质疑,及时处理学术诽谤,并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科学网张 笑/编译)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