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落泪 - cktears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0-08-24, 17:23:14:

回答: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由 JFF 于 2010-08-24, 08:43:55:

有点累了~~走开一段时间~~希望您玩好~~

引用:

3/19/2006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完结我内心深处的一段旅行

作者:二月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佛教教人走向内心,禅宗更是讲“以心为本”,“即心即佛”,把心作为万事万物的本体,《坛经》所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但若执着于心,却又违背了禅家精神。禅家的心应是虚空而不执着的,不系念于万物的。《金刚经》有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应无所执着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无住”即心不住于物,“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只有“无住”方能“无缚”,看来,禅家要紧处,在于一个“无有执着”,以“无住为本”。

“佛性”在己心中,不假外求,当然也就不能执着于万物,提升了心灵的地位,不外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烦恼。《维摩诘经》有句名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便是“随缘自适”。缘者,缘起也。佛教认为万法皆因缘起而生,遂无自适,也就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心灵都可以适应,自在,也在于此心之间。

陶渊明有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喜欢这句“心远地自偏”,的确,只要心的“远离”,不妨身住尘俗之中,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远离”的关键也就在于心,虽身在闹市,但若心中澄净,也就“远离”了,正在于 “无住”,也就是“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对什么都很淡漠,无关乎心。王维晚年就是这样的心态:“晚年为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忘怀世事,逍遥林泉,“摩诘居士”确是深悟禅理。《终南别业》中正是流露出了“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中,有着多如恒河沙数的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痛,物欲横流的尘世,比比皆是生活在绝望中的人,我们随时都会看到辛苦,像骆驼一样负担沉重的人,为一箪食,一瓢饮,一件衣而奔走忙碌的人,但他们活的充实,过得朴实,谁能说自己的新受力无坚不摧?只不过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乐趣,善于为自己解压。事实上,人的命运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对它的态度不同。人生犹如离岸的船只,一旦开始航行就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只是不断离岸、靠岸,作为一条船,你的命运只有飘泊,飘泊于尘世间。活着,是一个人的使命,即使前面有一片无边的大海,永远找不到归途。人生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理由绝望,反而彻底的绝望可以带来内心异常的平静,没有再可以失去的东西了,那又怎么会怕失去呢?

人们爱追求人生终极的快乐,却很少有人深知快乐没有终极,只在眼前一念心。

人们祈求生命的完美结局,殊不知完美根本不在结局,只在此刻的圆满。

人的一生,行行走走,路蜿蜒崎岖却是不断向前,只要自己想走下去,是不会无路可走的,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确,路是人走出来的,除非你自己不想走,即使真的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那就不妨坐下,看是否有异出的景致,山穷水尽后或许就是柳岸花明了。

《净名经》中有句:“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想一想,行到水穷处,方能坐看云起时。

“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随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心乱是,不如学学古人,安静地坐下。

浮生千山路 (词:陈幸蕙 曲:陈志远 唱:潘越云)

小溪春深处 万千碧柳荫 不记来时路 心托明月 谁家今夜扁舟子 长沟流月去 烟树满晴川 独立人无语 蓦然回首 红尘犹有未归人 春迟迟燕子天涯 草萋萋少年人老 水悠悠繁华已过了 人间咫尺千山路

小溪春深处 万千碧柳荫 不记来时路 心托明月 谁家今夜扁舟子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凉净风恬人间依旧 细数浮生千万绪 春迟迟燕子天涯 草萋萋少年人老 水悠悠繁华已过了 人间咫尺千山路

我将终生用一种温柔的心情想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U-xlOvBMg

http://www.56.com/u28/v_MzU1MTMwMzM.html

http://5618.spaces.live.com/Blog/cns!F788108DC6A777FF!1089.entry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