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中,我们经常会谈到这个ITT (Intent To Treat)的概念。病人/自愿者参加临床试验的目的是来治病,最后的结局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intervention 无效,也可以使病人不compliant, 也可以是病人失踪, 也可能是注册参加试验后有改变主意了(这批人根本就没吃药,一旦randomize后就是分母的一份)。For whatever reason, 如果没有成功,就被考虑为失败。 这种结果的目的是衡量real world/community effectiveness as opposed to ideal world efficacy。 这对实践才有指导意义。有人会问,病人不compliant 怎么也算在药物无效的头上呢?The rationale is 病人不compliant时有原因的,可能的副作用等等。病人来是治病的,如果没达到这个目的就算失败, 包裹被车撞死了的 。
病人可能的结局可以是改善,没变化,恶化,死亡 和未知(失随访)的其中任何一种,除了改善达到预期目的外, 其他都应被算为分母的一部分。成功率=改善/(改善+没变化+恶化+死亡 +未知)100% 。
这样做的目的也杜绝了某些人抛掉一些无效病例来减小分母而增加成功率。这也就是为什么, 每个人体试验,在开始之前,要由protocol来明确规定本试验要recruit多少人的原因之一。
你再看一下肖传国和他的支持者,都是怎么算的, 就知道他是如何来误导大家对医学研究的不了解。
As usual, 又会有人来昼夜google点东西来抨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