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称赞方舟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套明快犀利的刀法。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JFF 于
December 10, 2003 12:47:51:
五柳村编者的话:
面对互联网上信息快速汹涌传播,有人欢迎,有人怀疑,有人故作镇静,似乎不屑一顾.
固然网络信息自由度大,有水分,但正因其自由度大,来源多样,易于比较,假货也容易被揭露和比较快地 得到纠正.本文讲的并非个人的奇遇,而是让我们看到,网络时代正在不可阻挡地到来.
文章着重介绍了网络媒体的传奇人物美国的麦特·德拉吉.
10 多年前,当麦特·德拉吉还是22岁的小伙子时,从马里兰州的一个小城市西行来到了陌生的南加州。后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旗下一家礼品店的经理,职务与媒体没有任何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凭借着互联网络,在好莱坞的一间局促的卧室中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喜欢写.1995年,他所编辑发送的邮件列表《德拉吉报道》诞生了.他以惊人的速度更新他的网页,通过邮件列表向人们发送他的种种报道。常常,他拥有一些独家报道,而主流报纸却没有。1998 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向他的世界各地的近5万名新闻邮件订户发送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信息,这个信息同时也放到了网站上。这就是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他是最早的披露者.
前不久还独家报道了CBS解雇著名华裔主持人Connie Chung等一系列新闻。
他的倾向于保守的观点,遭到了来自自由派人士的批评,但作为一个互联网上卓越的撰稿人,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为了保持独立,他拒绝了一份收入达6位数的工作。
文章说:如果10年前有人预言,借助于一台个人电脑,一个不知名的礼品店经理在好莱坞一间狭小的房间里能单枪匹马地聚集起比《时代》杂志更多的读者,能不断地播发震撼全美国的独家新闻,那么,这个人一定失去了理智。
今天,这是现实。新闻史上这一仍在发展的章节的特殊的意义在于,一种崭新的媒体正在崛起,无论你对于这种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如何评价。
文章还介绍了几位德拉吉的同道,驰骋网络的奇才,比较多的谈道中国的方舟子.
称赞“方舟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套明快犀利的刀法。与中国传媒及学刊隔靴搔痒的含含糊糊的伪善的所谓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不同,方舟子直接把他的快刀挥向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你做了,就要负责,就要承担。
文章说:方舟子已经逐渐从具体的学术问题深入到与学术、商业、传媒相关的体制问题,冲进了浓雾的深处。方舟子的对手们越来越有背景,战斗越来越艰难。事实上,方舟子从来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那些被他揭穿的抄袭论文者和伪造学历者大多数还在原来的位置上,当官的还在位,做教授的还在做着。那些建立在伪学术之上的所谓新兴产业依然在中国的第一媒体上频频出现,神仙的丹还在卖着,人民的币还在赚着。的确,方舟子们的刀再快,也不能驱散这团迷雾,他甚至对于具体的人和事都不能构成致命的杀伤。但是我们希望有方舟子能继续战斗下去,而且我们确实看到,方舟子的刀法越来越老到,同盟军越来越多。
文章探讨了德拉吉,
还有方舟子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有了网络,人民与他们同在!纵观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大多是来自记者的挖掘,这样的方法固然创造了诸多的辉煌,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便是能否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往往是媒体记者个人的素质,如果记者或者编辑个人的知识面不足或者跟不上只是更新的速度以至于难以发现问题的话,那么舆论监督的作用自然也就无法很好的发挥。这种情况在消息相对闭塞的国内(不太了解海外的真实情况)以及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更显得极为普遍。
文章说:通过网络,可以把天南海北的网友汇聚在一起,可以把这些网友的智力资源汇聚在一起,一起进行舆论的监督。这一点我们在最近的“吴征文凭质疑事件”可以看得很明显了,关于巴林顿大学的背景资料、艾美奖与国际艾美奖的区别等等问题都是国内国外诸多相关领域的网友们调查后得来的结果。如果这些工作交给传统媒体来做,对于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需要媒体质疑的事情越是专业化,传统媒体的这种劣势也就越发的显现出来。在这个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能够汇聚天下人智力资源的网络媒体又怎么不会成为舆论监督方面的一支奇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