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伊犁 于 2011-04-11, 04:45:49:
回答: 您误解我的意思了,我说的内涵和力量还是视觉冲击力给予人的感觉所 由 伊犁 于 2011-04-11, 01:38:31:
* 2011-03-04 20:16:49
* 极简艺术作为一个流派,立方体是经典造型,还有很多其他艺术家也在使用,多是材料不同动机也不同,关键在于艺术家用来解释作品的理论体系吧。解析当代艺术创作是要了解艺术家创作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光凭一张图片只能说明外表,Michelangelo Pistoletto在6,70年代有一系列以镜子为载体的创作,他作品的载体是镜子而不是外形,你上面举例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而艾未未的们不管是内容,材料,意图和背景都不一样。后面的几个感觉有点牵强,茶房的那个,相象的似乎只有外表,如果你能更深入的阐述一下也许更有说服力。我对老艾没有辩护的意思,不过这么扣帽子,那很多艺术家都有抄袭的嫌疑了。
* 2011-03-05 11:22:40
* 我们需要一个自由的辩论空间,老先生值得尊敬,但是不代表不应该怀疑。不管是以游戏的心态对待艺术还是全心的表达,作为艺术家做人做事的心态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就应该有责任摆明自己的立场,有义务解说明确可能存在的矛盾。我觉得尊敬跟研究是两回事,zhang vivi也不要太激动了,尊敬但不要盲从。这个时代人人都是透明的,但是清者自清,让我们等着看以后吧。
*
*
Zhang Vivi
2011-03-08 20:52:04
在国外不是没人批评过MP,批评是促进艺术家成长的重要部分,有时还是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再重申一下,我好奇地是对一流和二流艺术家划分的标准。在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时,任何批评都是浮在空中的,为什么呢?没有架构阿,逻辑都不严谨,那结论怎么让人信服呢?谢谢你阿,我不激动:)
* 2011-03-08 20:04:42
* 作为批评,是要有严谨的逻辑架构,光是对比作品的外形是不具备深入讨论的基础的。国外很多作品都是内容至上,形式只是表现。本来就是建议一下多拿出点深入研究作依据,因为这种批评逻辑是是很容易被击溃的,太注重视觉不去深入理论本来就是中国艺术的毛病,形势大于内容,现在体现到各个方面了(比如批评),算了,在大家都关注谁谁抄袭的问题,我关注的是批评的基础。话不投机半句多阿。ps,1流2流的问题挺有意思,没人不允许批评,我好奇的只是划分的标准。
*
*
朱苓
2011-03-08 20:22:47
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它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内容是要通过“形式”来表现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一体化。如果艺术家是语言的巨人,作品的矮子,那他直接去当文学家好了。
*
Zhang Vivi
2011-03-08 20:37:44
你可以批评他没有内容,但是你作为批评者如果也没内容,那不就和他一个水准了吗。。说实话,先不说文章如何,你的勇气我挺佩服的,发言的的本意是想提醒你也许某些方面可以在深入一些。有激情是好的,别忘了作为批评的逻辑和理智。
*
朱苓
2011-03-09 02:50:21
艾未未的作品,说白了让人“无话可说”,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柏林东亚美术馆的馆长在介绍他的“茶房”的时候,对于作品说不出几句话来,只能大讲陆羽的《茶经》。有的艺术家,确实在钻研艺术的问题,但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这样的作品是可以评点,可以拿出来大家讨论的。但像艾未未这样投机倒靶,根本不是在艺术上做功夫的人,让艺术评论家能说出什么有深意的东西来?所以楼下有位朋友说,艾的东西不要说是不值得表扬,连被批评都够不上。
所有发展出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发展史,你可以完整追溯他是怎么样一步步发展出自己的风格的,他关心的是哪些艺术的问题,尝试过哪些解决的方法。而艾未未的作品都是“无中生有”。他既没有学过艺术,在美国那么多年也搞过艺术,一直到他回到中国的时候都不是艺术家。直到他在北京和锡克混上的时候,才“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2004年锡克介绍他去瑞士做个展的时候,他根本连作品都不够。他是典型的西方资本的玩物。
*
Zhang Vivi
2011-03-09 12:57:10
你这不是说的挺好么,拿出观点,再有支持观点的论据,批评体系本来就是在不断的争论和交流中架构起来的。只有逻辑框架严谨了,才有实质内容深入讨论的可能。总之,支持一下,继续加油
* 2011-03-05 19:49:30
* 学识渊博,但不明白。
* 2011-03-07 04:21:15
* 第一篇文章实际上很轻松,率真。因为引起一些谈论,这篇文章就有些靠学术了,较真了,这对你显然还力不从心,这样的针对需要很多的功课,这功课一定不是仅仅表现在收集资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