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上海就有人开过净菜社,当时也是认为双职工没有时间买菜洗菜,所以送净菜是个很大的商机。
同时,98、99年一大批40岁上下的女工下岗,需要寻找就业出路。政府很支持她们开净菜社,当时媒体也热情报道。我记得有一规模比较大的叫“庄妈妈净菜社”,是一个有点痴肥相的三十多岁下岗女工开的。
但是没有热闹多久,净菜社就纷纷以亏损倒闭告终。
净菜社的成本,不只是配送的成本。还有采购、清洗、分拣的成本。
择菜、洗菜是纯手工的活,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工资成本就很高。而净菜的价格不能比原料菜高出太多,否则买净菜来烧还不如下馆子。于是净菜社的利润空间就很小。
菜肴的各种原料,不管是蔬菜还是鱼虾、肉类,都要求新鲜,初加工之后更是不能长时间存放。于是留给净菜社的采购和处理、配送的时间就很有限。
要保住本来就不高的利润就要求供与需在时间与品种上非常匹配。
谁也不会天天吃同样的菜,各家人爱吃的菜也不一样。供需之间要在时间与品种上都匹配,很难做到。
‘上班空余网上选好,下班时候就等收菜'——这基本上不可能。如果净菜社在客人下单之后作针对性的采购,时间肯定来不及。如果事先买好等客人点,品种上可能达不到客人的要求:准备好的菜没有人要,要的菜没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