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秋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卡秋莎(俄語: Катюша,英语:Katyusha),又譯為喀秋莎,是一首二战时蘇聯歌曲。本曲講述一個叫“卡秋莎”的女孩盼望前線服役的愛人歸來。雖然卡秋莎非常有名,但它並不如卡琳卡般屬於俄國民謠。此曲於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評論家指出卡秋莎並非由勃朗捷爾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瑪伏拉》(Мавра)。
卡秋莎是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在俄語的習慣上,很多名字除了暱稱以外還有爱称以示親暱。例如,娜塔莉亞(Наталья)的暱稱是娜塔莎(Наташа),而娜塔申卡(Наташенька)就是爱称。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暱稱是卡提娅(Катя),而爱称就是卡秋莎(Катюша)。
影响
《卡秋莎》這首歌在當時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在前蘇聯,千百萬人把歌曲中的卡秋莎當作栩栩如生的姑娘,一個深深愛著戰士的姑娘,她執著地等待著前線愛人的來信。
戰爭期間,有許多紅軍士兵通過報社給姑娘寫信,傾訴衷腸。歌曲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曾出現十餘種歌詞變體。
歌曲《卡秋莎》在中國也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