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謎思館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2Cul4U4 于 2005-4-18, 11:30:40:

回答: 龙驹良繻 由 2Cul4U4 于 2005-4-18, 11:29:18:

--------------------------------------------------------------------------------
NO:154_22雪風  於 2003/08/20 02:34
Re:韓戰謎思館

嚴守紀錄(錯字)
嚴守紀律

--------------------------------------------------------------------------------
NO:154_23Light  於 2003/08/20 04:45
Re:韓戰謎思館

王天保那個有些許的事實。Bone Marshall在該次空戰中擊落一架Tu-2,擊傷一架,然後轉而攻擊兩架 La-11,擊落其中一架,成為美國空軍在韓戰中第六名王牌(第五名是喬治‧戴維斯,也是在此次空戰中幾乎同時成為王牌的),但是被第二架La-11的機砲擊中座艙,頭部受創暫時昏迷,飛機墜落了一段短時間才重新回復控制。他後來回到金浦機場,安全降落。
Tu-2沒有完成轟炸任務,在碰到美機時都把炸彈拋掉來逃命,根本不可能有人傻到像中方文宣說的掙扎到目標上空投彈。

不過我們都知道二次大戰中噴射機有被擊落的紀錄,韓戰中的米格機也有被螺旋槳飛機擊落的紀錄,所以就算發生也不足為奇,更何況是沒有。

--------------------------------------------------------------------------------
NO:154_24Light  於 2003/08/20 06:06
再論上甘嶺

再論上甘嶺
中國方面對上甘嶺一直都是大肆宣傳,其實如果仔細檢驗當時的事件和地圖,可以發現其有關規模大小的說法都站不住腳。基本上上甘嶺是個小型山地爭奪戰,規模跟同時期同地域(同屬美國第九軍)的白馬山之役差不多,主要的交戰者是中共和南韓部隊,各是一勝一負。平心而論,上甘嶺當然還是中國軍的勝利,其間美軍雖然佔領了鐵三角高地數週,最後還是失守。以最後控制權來看,還是中國戰勝。就如白馬山最後還是南韓軍保住陣地而獲勝一樣。

白馬山和上甘嶺是韓戰中後期兩次山地戰鬥的典型,但在許多中文資料中,這兩次戰鬥都被分開處理,讓人有個印象,以為是兩次毫不相干的戰鬥。其實這兩次戰鬥不論在地域上、時間上、規模上、以及參與兵力上都差不多;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把白馬山和上甘嶺串起來看,看看當時的戰鬥地域、兵力分佈、以及時間先後順序後,對實際情形大概會比較瞭解一些。

1952年10月時,美國第8軍團下的第九軍防守從鐵原(Chorwon)到金化(Kimhua)一帶,從西到東的部隊是南韓第九師、美國第七師、南韓第二師,對峙著的是中國第三十八軍和第十五軍。下面這張地圖是1952年10月31日時的地圖,其中西側的南韓第九師已經被美國第三師替換下來整補,不過防線和10月初沒有太大差別。白馬山就在鐵原北方不遠,鐵三角山塊在美國第七師地域。地圖中聯軍稱呼鐵三角高地與狙擊手嶺以藍色標明,共軍稱上甘嶺以紅色標明。

圖一:美國第九軍陣線圖
http://imgspace.home.comcast.net/whitehorse.jpg

但是,在中方的資料中,有不少誇大的地方。基本上的說法是,美軍調集大軍,集中第七師、南韓第二師、南韓第九師、第187空降團、加拿大步兵旅、還有一些阿里不答的部隊像是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尼西亞營等等,共七萬多人,嘗試發動「金化」攻勢,拿下上甘嶺,進而攻打五聖山。

這些資料當然是錯誤不實的。美軍的第187空降團在1952年10月18日就調回日本,1953年6月22日金城作戰期間才再度派回韓國戰場,如何如中方所說在1952年11月參加上甘嶺作戰?另外,加拿大步兵旅隸屬於大英國協師,在美國第一軍麾下,在10月和11月期間一直在上甘嶺西南30公里處的227高地與355高地與中國40軍部隊進行小規模戰鬥,中間還隔了中國第39軍和第38軍,又怎麼被派到美國第9軍去跟第15軍對陣?

把南韓第九師也列入初期作戰計畫中,更是離譜。聯軍開始進攻上甘嶺時,正是白馬山之役打得正火熱的時候。南韓第九師在白馬山跟中國的第三十八軍打得精疲力竭,人員損耗不少,該師在10月底從白馬山被調下整補,到11月底都不見得整補完畢。要說在整補期間把損失較輕的小支部隊送去支援第二師還有點可能,但絕對不會是在初期被計畫列入進攻上甘嶺的部隊。

事實上,聯軍方面在1951年中進抵三十八度線以北時,就已經決定要尋求政治上的解決,自此後沿著前線都不再展開大規模攻勢,而是進行小規模的山地爭奪戰,攻取地形要點以鞏固防線。更何況聯軍兵力不足,根本無法採行大規模攻勢。當時美國遠東指揮部的克拉克將軍就說了:

「我特別不同意某些所謂軍事專家說的,在我指揮期間勝利如同探囊取物。在這段期間我所能支配的只有有限的部隊,而且不能擴大衝突。我們一直沒有足夠的人員,而敵方充分的人力資源不但能擋住我方攻擊行動,更能確保自己小勝。如果要這場戰爭有一個結局,將需要更多受過訓練的師團,和更多的海空軍支援,更會造成嚴重的傷亡,並且會需要解除我方自己所設下不攻擊鴨綠江北邊敵人根據地的限制。」

聯軍的這個態勢和意圖從1951年中以來就非常明顯,雙方都心知肚明,聯軍根本不可能展開大型攻勢,更不用說是「全線進攻」了,也沒有所謂的要奪取五聖山的「金化攻勢」。事實上,聯軍如果真要採取攻勢,絕不會去挑崎嶇的五聖山區,反而會在西方較平坦的區域進行,以利其運輸補給。所以,沒有所謂的「金化攻勢」,只有小規模的「攤牌行動」。

那麼,「攤牌行動」又是怎麼來的呢?在這之前,先來看看白馬山和上甘嶺的時間表,這樣可能會清楚一點:

10/03【白馬山】第8軍團從一名中國逃兵口中獲知敵軍將要攻擊白馬山。
10/05【上甘嶺】第8軍團向遠東指揮部提出由第九軍實施「攤牌行動」。
10/06【白馬山】中國第38軍第114師第349團攻擊南韓第9師第30團的白馬山。
【白馬山】中國軍佯攻法國步兵營的箭頭高地(281高地)。
【白馬山】中國部隊佯攻南韓第九師東段的391高地。
10/07【白馬山】中國軍增援攻佔白馬山山頂。南韓第28團奪回陣地。
10/08【白馬山】中國軍在下午再度攻佔白馬山頂,南韓第28團在當夜奪回。
【白馬山】中國軍第二次佯攻箭頭高地。
【上甘嶺】聯軍遠東指揮部批准第9軍實施攤牌行動。
10/09【白馬山】中國和南韓部隊在白馬山頂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
10/10【白馬山】南韓第29團報告已確保白馬山頂。中國部隊不顧損失從北進攻。
10/11【白馬山】中國部隊持續從白馬山北面進攻。
10/12【白馬山】南韓第30團在白馬山反攻前進。
【白馬山】中國軍第三次佯攻箭頭高地。
【白馬山】中國軍佯攻攻佔391高地。
【上甘嶺】聯軍開始攤牌行動的空襲與砲轟。
10/13【白馬山】南韓第28團在白馬山反攻前進。
【白馬山】美國第7師一個連嘗試奪回391高地失敗。
10/14【白馬山】南韓在白馬山持續攻擊前進。
【上甘嶺】美國第七師兩個營攻擊三角高地山塊(598高地),攻佔沙嶺和
珍羅素高地,中國軍逆襲奪回陣地。
【上甘嶺】南韓第二師部隊開始攻擊狙擊手嶺(538高地)
10/15【白馬山】南韓第九師報告確保白馬山。
【上甘嶺】美國第七師第31團第2營攻佔沙嶺和598高地。
10/16【上甘嶺】美國第七師第17團第2營攻佔珍羅素高地。
【白馬山】南韓第28團一個營攻佔391高地。
10/18【上甘嶺】美國第17團第3營攻佔矛尖山頂。
10/19【上甘嶺】中國第234團奪回矛尖山頂。
10/20【上甘嶺】美國第32團第1營攻擊矛尖山頂中國部隊。
【白馬山】中國軍奪回391高地。
10/23【上甘嶺】中國軍攻擊矛尖山和珍羅素高地美軍陣地。
【白馬山】南韓第51團嘗試奪回391高地失敗。
10/25【上甘嶺】南韓第2師接替美國第7師在三角高地的防務,同時繼續狙擊手
嶺(538高地)爭奪戰。
10/30【上甘嶺】中國軍三個營攻佔南韓軍防守的598高地。
11/01【上甘嶺】中國軍攻佔南韓軍防守的珍羅素高地。
11/05【上甘嶺】美國第9軍命令南韓第2師停止對三角高地的攻擊。
11/18【上甘嶺】南韓第2師第14次佔領狙擊手嶺部分陣地。


圖二:白馬山地圖
http://www.kmike.com/TruceTent/maps/map5.gif

圖三:上甘嶺地圖
http://www.kmike.com/TruceTent/maps/map6.gif

從圖一和時間表序列,應該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金化攻勢」是不可能存在的。白馬山和上甘嶺是時間重疊,同在美國第九軍的區域內發生的戰鬥,第九軍不可能在已預知白馬山會被攻擊,或者在攻擊已經發生,但戰鬥勝負還不知道的情況下,在附近地域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更合理的想法是,在10月上旬知道白馬山可能被攻擊,為了轉移共軍注意力並減輕白馬山可能的壓力,所以在上甘嶺以兩個營發動小規模攻勢。你踢我一腿,我就打你一拳。10月8日遠東指揮部批准攤牌行動,應該就是這個想法。

所以聯軍方面沒有「金化攻勢」,只有「攤牌行動」。美國第九軍發動「攤牌行動」的理由有三:

1. 展開主動反擊,避免落入被動。因為從夏天以來,共軍方面已經進行不少攻擊行動,特別是此時中國軍正在白馬山攻擊其所屬的南韓第九師,採取反擊爭取主動有其必要性。

2. 狙擊手嶺上中韓雙方共險,距離太近,造成防禦上的困擾,沒有足夠緩衝餘地。佔領鐵三角高地和狙擊嶺後,中方防線必須後移約2500碼才有適合防禦的地形。

3. 中方兵力被吸入白馬山攻防,中國十五軍主力在西側支援第三十八軍,鐵三角高地顯然空虛。

所以在「攤牌行動」計畫中,只動用了美軍第七師和南韓第二師各一個營,意圖以五天時間,傷亡200人的代價乘虛吃下鐵三角高地和狙擊手嶺。沒有所謂動用七萬多人的計畫,更何況,如果要動用這麼多人,作戰規模就大,傷亡估計就不可能只有200人。更何況,聯軍遠東指揮部批准進行「攤牌行動」是在10月8日,這時白馬山正剛剛開打,正好驗證了上面三條理由,對上甘嶺的攻擊計畫純粹是小規模的反擊。

10月12日聯軍開始砲擊與空襲時,正是白馬山戰況劇烈的時候,所以能夠動用的火砲與空軍遠遠低於當初預計的數量;第九軍的軍砲兵群當時都在支援白馬山前線,應該只有第七師的師屬砲兵群能夠運用,而南韓師的砲兵數量又不多。所以,原來預計可以調集280門砲,但實際上應該不到一半。第九軍的砲兵群要等到白馬山戰況稍息才能回頭來支援上甘嶺方面。

原本美軍的計畫只動用一個營攻打鐵三角高地,但是在執行時,前線部隊對實況比較瞭解一點,所以負責進攻鐵三角高地的美國步兵團指揮官自行決斷,臨時加派了一個營支援進攻,才有所謂的六路(六個連)進攻鐵三角高地的情形出現。

對一個構築良好的山地陣地進攻,什麼火力強大、機動迂迴等等都談不上。野戰砲兵對付不了深達地下18公尺的坑道,這事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眾所皆知了。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戰役時,協約國部隊在6月底集中了3,000門大砲,砲擊德軍陣線達七天七夜,共發射了總重兩萬一千噸,為數一百五十萬發的砲彈,但效果微乎其微。當部隊在七月一日開始攻擊時,陣地中的德軍從掩體中爬出來,機槍砲火橫掃英軍隊形,英軍當日傷亡六萬人,德軍傷亡才六千多人。連平地都如此,在山地上要發揮砲兵火力就更困難。而坦克車更不用說,根本就爬不上陡峭的山坡。在這種情形下,唯一能靠的只有兩條腿的步兵,沿著狹窄的小徑,一次一個排或一個連地往上攻。這對防禦者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再看一下作戰過程,美軍從10月14日開始進攻,到10月16日已經拿下鐵三角高地大部分目標,只差一個矛尖山(Petes Pike)一直沒有拿下。而南韓第二師在狙擊手嶺雖然無法確保陣地,但是也跟中國軍來回爭奪陣地,打得也很強悍。而在10月25日後,美軍基本上退出上甘嶺戰場,由南韓第二師接手,同時在鐵三角高地和狙擊手嶺作戰。從上甘嶺和白馬山都可以看得出來,南韓部隊已經不是兩年前一戰即潰的豆腐軍;他們在經過一年來的訓練後,戰力和意志力已經可以跟中國一流的部隊如第三十八軍打硬仗,毫不遜色。中國軍在上甘嶺反攻時碰到的都是南韓部隊,而非美軍部隊,所以此役中美軍傷亡2000多人,南韓部隊傷亡卻有7,000人左右。最後結果,聯軍方面戰報自己損失9,000多人,共軍傷亡19,000多人,中方戰報則說自己損失11,000多人,聯軍損失25,000人。

上甘嶺之役美軍傷亡報2,000多人大致是準的,可以參見下面文件:

美國陸軍韓戰傷亡月報統計
http://history.amedd.army.mil/booksdocs/korea/reister/b-1.pdf

其中1952年10月死590,傷2,555,到11月又掉回到8月水準。如果扣除掉其他地區戰鬥傷亡,在上甘嶺傷亡 2,000多人大致不差。

整體看來,白馬山和上甘嶺這兩場戰鬥其實都很類似:中國第三十八軍攻擊白馬山時自信滿滿,以為南韓軍不堪一擊,所以即使事機不密仍然按照計畫以三個營進攻(兩個在白馬山,一個在箭頭高地),結果打得不順,逐次投入了兩個師以上的兵力仍告失敗;美國第九軍攻擊上甘嶺時自信滿滿,以為敵人準備不週,靠火力即可獲勝,以三個營兵力進攻(美軍兩個營對鐵三角高地,南韓一個營在狙擊手嶺),結果打得不順,逐次投入了兩個師的兵力仍告失敗。兩場戰鬥同時、同地發生,過程、結果也都類似,不擺在一起看說不過去。

--------------------------------------------------------------------------------
NO:154_25Light  於 2003/08/20 13:18
螺旋槳轟炸機的末路

剛剛在 KOREA-WAR-L 上看到下面的新資料﹕
On 23 October 1951 (Black Tuesday) SLT V. M. Khurtin of the 523d IAP (303rd IAD) was forced to bail out due to damage inflicted by B-29 gunners. His regimental mates reportedly never let him live it down!

Cookie Sewell
AMPS

所以10月23日當天B29還是擊落了一架蘇聯米格機。

--------------------------------------------------------------------------------
NO:154_26雪風  於 2003/08/20 14:01
Re:韓戰謎思館

Bone Marshall應該是Winton W. Marshall少校,Bones是他的綽號,終戰時是6.5架紀錄
以前小弟搜集資料寫了些東西,後來電腦重灌,檔案backup燒到CD裏,家裏CD堆了幾百張所以找了許久,這幾天若能找到就不需重寫會儘速貼出來。據了解,「張積慧擊斃戴維斯的英勇事蹟」過去曾收錄在中國大陸的小學課本裏。

--------------------------------------------------------------------------------
NO:154_27Light  於 2003/08/20 15:20
Re:韓戰謎思館

韓德彩、張積慧的事蹟都還在廣為宣揚。

--------------------------------------------------------------------------------
NO:154_28herobaster  於 2003/08/22 10:32
Re:韓戰謎思館

摟主:
想將關於此文轉到大陸網站求證。不知可否?
請回復!謝謝!

--------------------------------------------------------------------------------
NO:154_29雪風  於 2003/08/22 12:19
Re:韓戰謎思館

以前在椰林有網友轉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韓戰中立下戰功的英雄榜,這些中國戰史文宣裏不斷頌揚稱道的人物中,有一次空戰中擊落4架美機的,也有一箭雙鵰11發炮彈擊落2架F-86的,更有飛行時數不到100小時的年輕小夥子把美軍王牌打落地,如此戰爭史上的特異神功,引起個人極大的費解與好奇,於是開始著手搜集美國中國和蘇聯各方面的資料,依三方的說法來比對檢驗這幾位所謂抗美援朝志願軍英雄的戰果是否如此豐碩。由於中國和蘇聯的戰史記述多是片段而零碎不全,許多人時地物亦交代不清,所以動手寫了幾段文章後遇到些困難就擱置一旁,電腦重灌軟體後就失落無法尋回。很欽佩Light兄,大作「韓德彩擊落了誰?」「誰擊落了張積慧?」合理解釋了小弟許多疑問。小弟這幾天就重整了手上的資料準備獻醜一番,先貼出第一部份,也希望版上朋友也提供資料共同討論指正。

王海
1925年生,山東平度縣人。擊落擊傷敵機9架,一級戰鬥英雄,後官至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其機身漆有9顆紅星戰果記錄的MiG-15座機現存於北京航天博物館展示。1951年11月9日和其他3架MiG-15落擊一架落單的英製FMK-8為首次記錄。11月18日率隊攔截轟炸清川江大橋的美軍F-84機群,個人擊落2架,僚機焦景文擊落2架,隊員孫生祿擊落1架,取得5:0勝利。至終戰為止,率領的空三師九團一大隊所謂「王海大隊」共計擊落29架。

FMK-8應該是英國流星式(Gloster Metero F.MK8),中國的戰史書籍提到這段都莫名其妙以FMK-8稱之,可能互相亂抄,而抄的人搞不清楚也不去探查FMK-8到底是啥東東,更離譜的是竟還有網路上的文章說是王海初上戰陣駕駛FMK-8不熟悉瞄準器等莫名其妙的說法。韓戰中英國皇家空軍並沒有使用流星式,只有澳洲空軍原本配備F-51D的第77中隊在1951年7月轉用該型戰機,共投入93架F.MK8和6架T7雙座型,主要是擔任對地攻擊任務,至終戰為止戰損及意外事故共折耗35架,但沒有任何一架是在1951年11月9日損失。依美國國防部解密公開的資料,35架中有5架是遭米格毒手,另有一架被擊傷後返回基地而written-off報廢。流星式和米格的正面大對決發生在1951年12月1日,蘇聯飛行員宣稱這場大屠殺攔截24架流星式擊落12架,Sergey Kramenko個人創下擊落2架記錄,但實際上是日澳洲空軍僅出動14架被擊落3架,飛行員1陣亡2被俘,而澳洲飛行員Bruce Gogerly則宣稱擊落一架MiG-15。有趣的是美方有項資料指出1951年11月9日有一架RB-45C遭遇中國解放軍MiG-15被擊傷,RB-45和流星式外型有些神似但尺寸有別,而且偵察機比較可能單獨行動,是否中國飛行員誤把馮京當馬涼?依據中國方面有限的資料很難斷言,但也並非不可能。
至於1951年11月18日的戰鬥,美國國防部的資料是當天只損失一架F-84E,遭米格擊傷後返航時墜毀,然這是中國還是蘇聯飛行員的戰果也有待商榷,而美方F-84飛行員Kenneth C. Cooley和John M. Hewett卻也宣稱是日合力擊落一架MiG-15。

--------------------------------------------------------------------------------
NO:154_30雪風  於 2003/08/22 12:51
Re:韓戰謎思館

11月30日的大和島空戰的美方資料
喬治‧戴維斯(George A. Davis)擊落3架Tu-2和1架MiG-15
Winton W. Marshall擊落2架Tu-2和1架La-11
各擊落1架Tu-2者
Robert W. Akin
John J. Burke
Douglas K. Evans
各擊落1架La-11
John W. Honaker
Benjamin S. Preston Jr. (終戰4架記錄)
中國方面資料宣稱擊落擊傷7架F-86

--------------------------------------------------------------------------------
NO:154_31Light  於 2003/08/22 14:06
Re:韓戰謎思館

我以前讀韓戰主要在地面作戰方面,也片片斷斷看過一些空戰資料。真正讀得較多是最近在尖端軍事的論壇上遇見張文先生,蒙他指點,才開始看一些較新的資料。最近一連弄了幾本比較新的書,John Buring 的 Crimson Sky,Xiaoming Zhang 的 Red Wings Over Yalu,Doug Evans 的 Sabre Jets Over Korea(well, 1984出版),同時在KOREA-WAR-L上看一些比較新的討論,才拼湊出上面幾篇空戰的東西,其實該說是半瓶子醋。只不過覺得這些東西對大家還是有點幫助,才厚著臉皮拿出來。這些東西比起張文先生的研究那真是有如小學生碰上研究所,連 KOREA-WAR-L 上幾個專門研究韓戰空戰的大頭頭都認為張文先生是一流的,不過張文先生十分低調,很少看到他出手。
至於陸戰方面,就比較沒有像空戰這樣有那麼戲劇性的差異。基本上只要雙方戰史讀一讀,背景政策、兵力分佈、補給支援稍稍瞭解一下,再看看地圖,然後根據一般軍事作戰原理,就可以判斷出大致情形。上甘嶺那篇就是這樣來的。

要貼去大陸網站當然沒有問題,只不過恐怕得不到什麼驗證,只會引來一大堆忿忿人群而已,要有心理準備。

--------------------------------------------------------------------------------
NO:154_32Light  於 2003/08/22 14:51
Re:韓戰謎思館

根據 John Buring 的書中說法,大和島的美軍記錄以當天飛行員回報時的數字較為正確,應是擊落六架Tu-2,三架La-11(美方說是La-9,不過這兩型飛機外觀幾乎沒有差別),一架MiG-15;但是後來重新檢查照相槍,卻加了兩架Tu-2,這兩架可能是被兩架以上的F86同時攻擊而擊落,照相槍的戰果被重複計算的緣故。

--------------------------------------------------------------------------------
NO:154_33Light  於 2003/08/22 14:52
Re:韓戰謎思館

又,再查一下資料,大和島戰鬥中美軍飛機應是一架受傷而已,就是 Winston Marshall 那一架,我說兩架是誤看了。

--------------------------------------------------------------------------------
NO:154_34Light  於 2003/08/22 15:41
Re:韓戰謎思館

中方資料老是說王海、林虎、張積慧等人開始駕米格機出任務的時候只有200小時飛行時間,換飛米格機只有20小時,然後說美軍飛行員經驗多豐富,「六年」的太平洋戰爭讓他們都成為空戰老手。再來筆鋒一轉,就談起王海等人在1951年11月18日擊落多架 F84 的豐碩戰果,好像以弱勝強,神勇不可當一般;然後就是中國空軍在北韓上空打出一條赫赫有名的米格走廊云云。單單這種筆法就是在混水摸魚。
中國空軍空四師開始派一個大隊(10架)在1950年12月21日到安東,到1951年下旬前根本沒什麼戰果,這正好說明了其飛行經驗不足下無法作戰的窘境。從12月到10月,這10個月的時間當然會訓練、會巡邏,也不會有缺油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到11月王海這些人出擊時,還能說是只飛了20小時米格機嗎?就算每天只飛兩個小時,那也該有五、六百個小時了!

另外,「米格走廊」也不是中方造成的,其形成是由於美國不願越過鴨綠江擴大事端的政策、F86油箱容量也不充裕,而蘇聯方面不願揭穿參戰的秘密,規定其飛行員不得越過海岸線以及從平壤到元山一線。由於這種種因素交互影響,才形成「米格走廊」的。

又,以前我曾考證過「米格走廊」的意思,認為這不是「走廊」的意思,而是表示一個危險區,隨時會碰到壞蛋的意思,也為此寫了一篇文章。KOREA-WAR-L上有個大頭說蘇聯飛行員也沒稱它是走廊,反而叫這個地區「香腸」,大概是因為其形狀的關係;他更聲稱「MiG Alley」的命名由來和 FBI 的訓練中心裡那個模仿真實市鎮的模擬練習場 Hogans Alley 類似,人一進去後,就會有壞蛋拿槍來打你,所以你最好趕快把壞蛋幹掉以策安全。

--------------------------------------------------------------------------------
NO:154_35Light  於 2003/08/23 00:04
大和島

X. Zhang 的書中引 PLAAF 1951年12月1日的戰鬥報告,以及《藍天之路》中中國飛行員的回憶,當時Tu-2在受到攻擊後,把炸彈丟到大和島沙灘上,完全偏離目標。

--------------------------------------------------------------------------------
NO:154_36Light  於 2003/08/25 01:54
米格走廊

在有關韓戰的資料中,「米格走廊」這個詞屢見不鮮,但是似乎總是讓人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在當時的地理空間以及軍事運作上,都看不到有「走廊」的存在,那麼,為什麼要稱之為「走廊」呢?
首先,先說明一下「米格走廊」到底是什麼。「米格走廊」是 MiG Alley 的中譯,「米格」不用解釋,Alley不知道在什麼時代被譯成「走廊」。Alley 一般指的是小巷,特別是在臨大街的建築物旁側或後面的小巷,這裡會翻成「走廊」大概是比照「空中走廊」(air avenue of approach),其實沒有什麼根據,跟原字有所差異。

而MiG Alley這個詞是韓戰中美國噴射戰鬥機飛行員用的切口,開始出現的時間大約在1951年年中左右,在這之前並沒有這個稱呼。美國飛行員指的是什麼地方呢?他們用這個詞指的是南至北緯39.5度左右、北至鴨綠江邊、東至東經126度,西至鴨綠江口的一塊區域。從地圖上看來,這樣一塊寬廣的地區,如何都不能說是一條走廊,更不像是一條小巷,這顯然不會是根據形狀來命名。

米格走廊圖

事實上,Mig Alley的背後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仔細檢證起來,會發現沒有所謂的「走廊」的成分,以下就來一一探討。

在1950年底中國參戰後,美國政府高層不但沒有放寬空軍作戰的交戰規則,反而更限制作戰區域,嚴格禁止飛越鴨綠江進入中國領空,以免擴大事端。這是政治考量嚴重限制戰術作為的一個開端,可以說是後來越戰時文人政府對實際作戰做鉅細靡遺干涉(micro management)之愚蠢行為的濫觴。這些限制體現在1950年11月的就是對鴨綠江上橋樑的轟炸,美國飛機被限令只能在鴨綠江中線以南以垂直於橋體走向的方式轟炸這些橋樑,而不能以斜過橋體走向來轟炸;雖然後者比較有效,但是可能會越過中線。美軍飛機就在這限令之下,冒著江北射來密密麻麻的中國和北韓高射砲火(由於沒有被轟炸的顧忌,許多這些高射砲位甚至沒有偽裝)進行轟炸,自然效果不彰。

到了1951年,這個禁令仍然存在。許多被F86擊傷的米格機向北逃逸,只要越過鴨綠江就是安全禁區,美軍飛機只能放棄追擊,因此放過了不少米格機。後來經過飛行員不停地抱怨,1952年後這個禁令稍稍放寬,在咬上敵機的情況下(hot pursuit)也可越過禁區。飛行員們當然都會把這個規定的解釋盡量延伸,偷偷地越境攻擊米格機。這也是中國境內曾遭轟炸的原因,但是這都是少數飛行員個人行為,而非正式的作戰作為。

另外,在韓戰前半,美國F86噴射戰鬥機參戰的數量不多,在1951年中之前只有第4聯隊的半個聯隊44架,1951年底時才增加到2個聯隊(缺一個中隊),其主要基地在漢城以南的金浦(Kimpo)和水原(Suwon)機場。在航程上,美國F86A的戰鬥半徑約在330英里左右,從漢城以南機場起飛,就算外掛拋棄式油箱,最多也只能在鴨綠江附近巡邏20分鐘就得打道回府。而當時美國本土生產的外掛油箱產能供應不足,讓這些軍刀機有時只能掛一個外掛油箱出擊,嚴重影響滯空時間。

在共軍方面,當然沒有航程上的問題。共方機場集中在中國境內安東附近,另在北韓這一區域內也構築前進機場,不過只有北韓飛行員進駐,中蘇方的米格機仍駐於中國境內,所以大致說來是安全的,不太擔心受到美空軍襲擊。不過蘇聯飛行員也有類似美軍的政治限制。由於蘇聯是秘密參戰,不想有證據落人口實,所以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南不超過平壤至元山一線,西不越過海岸線,以免飛行員被擊落後成為俘虜而曝光。中國和北韓飛行員當然沒有這種限制,但是因為其訓練及素質不如蘇聯飛行員,通常也不會離開這個區域出擊。

所以,米格走廊就出現了,大部分的空戰也都發生在此區域內。在這個區域之外,美軍飛機可以說是來去自如,即使是舊式的螺旋槳飛機,也很少受到騷擾,唯一的威脅是防空砲火。而在這個區域內,除了F86之外,其他飛機進入都有相當的危險性。雖然F86的空戰記錄不錯,但是由於數量較少,滯空時間又受限,更不能進入中國境內對共方機場進行大規模掃蕩,所以無法掌握這個地區的絕對制空權。從另一方面來看,蘇聯空軍雖然數量較多,又沒有如F86的航程限制,但也無法將F86趕出這個區域,只能說是雙方共險,在整體技術和能力上顯然是遜了一籌。

那麼,蘇聯飛行員對這區域的名字是什麼?他們都稱之為「香腸」,大概是因為在其作戰區域圖上其形狀類似香腸的緣故;更何況對他們來說,這個區域並沒有通往任何地方,當然不會是條「走廊」了。

那麼話說回來,Alley該當何解?在英文中有個詞叫做alley fight,指的是不良少年和幫派間的鬥毆,這通常都不會發生在大街上,而是發生在小巷、後巷裡;在電影中大家應該也常常看到一些犯罪或打鬥的場合都是發生在陰暗的後巷裡。Back alley 這個詞也往往會給人一種陰暗、危險的印象,是一些惡棍(villians)、罪犯、癟三等才會使用的地方,一般正常人通常會避免進入。

瞭解了這個詞義,再證諸韓戰時期雙方對峙的敵意,我們能夠相信當時口沒遮攔的老美飛行員會給這樣子的戰鬥地域一個平淡無奇的「走廊」稱呼嗎?如果說老美飛行員把這個地區描繪成有如後巷一樣,「惡棍」(米格機)充斥的危險地帶,那才比較有可能。而進入這個地帶後會怎麼樣?當然就是會跟惡棍激鬥一場囉!再舉一個例子,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訓練中心裡有一個相當知名的 Hogans Alley,這是佔地數個英畝,模仿美國典型城鎮建造的幾個街區,其中包括電影院、醫院、商店、銀行、郵局、加油站等等,作為實戰演練的場地。論者有曰,MiG Alley 跟這個 Hogans Alley 一樣,你一旦進入,就得提高警覺,隨時隨地會有人拿槍來打你,所以你最好反應快一點,把他們先幹掉。

那麼,MiG Alley要翻成什麼呢?如果照上面的推斷,翻成「米格窩巢」可能要貼切一點。不過「米格走廊」行之久矣,要改過來可能有點困難。

--------------------------------------------------------------------------------
NO:154_37Light  於 2003/09/06 10:51
有關長津湖的美陸軍第31團

有關長津湖的美陸軍第31團
拜讀光泉兄的「冰血長津湖」大作後,甚感欽佩。這是在看過的中方資料中,少數能夠以持平眼光來看這場戰鬥,而不流於熱血激昂過頭的作品,其詳細程度也是少見。

不過在取材方面,光泉兄似乎偏於中方資料而對美方資料採用不足,所用的兩本美方書籍都是宏觀的尺度,其詳細度不足。結果是有部分觀點仍然不免遵循中方的傳統迷思,在因果分析上稍有不足;例如在對長津湖東岸美國陸軍第7師第31團的戰鬥中,就認為是全建制地消滅了第31團全團和第32團第2營(團部、4個步兵營、一個砲兵營),事實上只有兩個步兵營、一個砲兵營,雖然團長陣亡,但團部安然無恙。這個錯誤應該是中方資料錯誤的結果,不是光泉兄的問題。

在此就美方戰史資料對此場戰鬥稍做補充。

11月15日,麥克阿瑟要求第10軍派出一部經長津湖區向西進攻,切斷第8軍團右翼正面敵軍後方的補給線。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得命令陸戰隊第一師執行這個任務,從長津湖西岸進攻,並把第七師責任區延伸到長津湖東岸,以一部取代陸戰隊的責任區向鴨綠江邊推進。攻擊開始日訂為11月27日。

第七師當時部隊分佈很廣,無法在時限內集攏,於是臨時編組了一個第31團支隊(31st RCT,Regiment Combat Team),以最靠近長津湖區的第32團第1營、第31團第3營,以及第31團第2營編成(缺E連,以1營B連替補),另配第57野戰砲兵營(缺一連,以第15防空砲營D連替補)及團屬戰車連,由第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指揮,開始向長津湖區移動。此時第31團第1營還在靠東邊從Pukchong 至 Hyesanjin 一路擔任警戒,沒有進入湖區。

由於氣候嚴寒以及許多部隊同時調動,第31團兵力移動非常緩慢。11月25日下午,只有第32團第1營到達長津湖東岸,在1221高地布防。11月26日夜間,麥克萊恩上校和第31團團部到達新興里以南6公里處的后浦(美軍稱Hudong),在該地設立團部指揮所,其他部隊都未到達。11月27日下午,第32團第1營前進到新興里以北約5公里的內洞峙,接替陸戰隊第5團第3營的防務,第31團第3營和第57野戰砲兵營到達新興里,團部和戰車連則還在后浦。此時麥克萊恩決定把團屬重迫砲連移到內洞峙和新興里之間,並在該處設立一個前進指揮所,以便指揮支援兩個營,團部仍留在后浦。

第31團第2營(缺B連)此時仍留在咸興,尚未進入湖區,B連則在古土里。

中方地圖

美方地圖

27日夜間,共軍以4個團開始攻擊新興里地區。內洞峙的32團1營夜間雖然失掉一部份陣地,破曉後大部分都已奪回。31團3營和57砲兵營由於在下午才到達新興里,沒有準備,許多士兵在睡袋內被刺刀刺死,傷亡慘重,大部分陣地都被突破,第3營營部也一度失陷(並非31團團部);砲兵營由於沒有步兵防護,一度陷入險境,靠防空砲連的雙連裝40砲和4連裝50機槍的火力才擊退共軍攻擊,共軍士兵在這些機砲火力前傷亡也很重;兩名營長在戰鬥中都受傷。

28日晨間,31RCT 基本上已經被切成三塊,麥克萊恩從前進指揮所到32團1營陣地視察後,本想移動到新興里地區,但發現從內洞峙通往新興里的交通已被截斷,於是把前進指揮所移到內洞峙32團1營附近。

在后浦的坦克連(這是31團唯一的坦克連)和從團部湊出的一排雜兵嘗試打通往新興里的交通線,沒有成功,損失兩輛坦克。

當天早上第7師命令第31團2營從咸興開始向湖區進發,但因缺乏交通工具,到29日早上只推進到五老里以北不遠處的麻田洞,預定的運輸卡車沒有到達,當天停留在該地。

入夜後,中國軍繼續進攻新興里和內洞峙。不過顯然對多連裝防空武器相當顧忌,據一名共軍俘虜稱上級對能消滅任何防空機槍砲的人許以重賞。

29日晨間,當32團1營準備向南和31團3營會合時,麥克萊恩上校看到路上有支部隊,以為是來增援的31團2營,為了阻止友軍誤擊,他從冰凍湖面向其走去,結果被打中數處,到在湖面另一端凹處失蹤不見。32團1營終撤回新興里與31團3營會合。此時由於麥克萊恩上校失蹤,32團1營營長費斯中校便接掌整支部隊的指揮權。

下午時,美國空軍少量空投補給新興里,只有部分落入美軍陣地。40砲砲彈全投過頭,105毫米砲彈只收到40發。后浦的部隊再次嘗試打通交通線,一樣沒有成功。

在古土里的31團B連被令加入得來斯戴爾特遣隊以增援下碣隅里,這支部隊被切成三段,前段成功突穿,中段被俘,後段(大部分是31團2營B連)退回古土里,有部分傷亡。

29日晚,第31團被改歸陸戰隊1師節制,史密斯師長命令費斯中校向南突圍,但是他除了空中支援外,沒有其他辦法提供援助。不過由於后浦跟新興里間通訊不良,不曉得這個命令是否傳達到。

30日晨第7師師長巴爾來到下碣隅里與史密斯會商,然後乘直昇機到新興里,此時他才知道麥克萊恩失蹤,部隊由費斯中校指揮。這時他應該也傳達了史密斯的命令。巴爾和史密斯同意在陸戰隊第五團和第七團收攏到下碣隅里前,任何從南攻擊解救第31團部隊的計畫都不實際,第31團必須靠自己突圍。

此時由於后浦兵力過於孤立,巴爾下令其兵員和坦克退回下碣隅里,以便跟預期會到達的第31團第2營會合後構成較大兵力。這個決定有相當爭議性,因為後來第31團突圍時,其殘部就是在后浦附近碰上共軍阻絕兵力而崩潰的,如果當時有坦克和步兵從后浦配合攻擊,突圍很可能就會成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后浦的兵力相當薄弱,隨時說不定會被共軍消滅,讓其孤立在外,也是不智之舉;更何況,這個集中兵力的行動雖然讓新興里更孤立了,但這些坦克後來在下碣隅里的防禦作戰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30日夜間,共軍全力攻擊31團殘部,防禦陣線有五處被突穿,雖然由於適當反擊而沒有被擴大,但31團也沒有足夠兵力收復陣地。

長津湖區南邊,第31團第2營在30日早晨從麻田洞向古土里出發,連夜穿過共軍在黃草嶺的火力封鎖,在12月1日清晨陸續到達古土里,跟B連會合成完整編制,然後被納入陸戰師的節制。

12月1日白天時,31團的40毫米機砲砲彈已經用盡,.50高射機槍彈藥也所剩無幾,迫砲砲彈也將用完。費斯中校於是擬訂計畫準備突圍,把卡車全拿來裝載傷患。下午4點鐘時,31團在空中支援掩護下開始向南突圍。傷者乘車,還能行動的士兵則步行,一路上清除路障和防禦的共軍士兵,也在共軍從高地上射來的火力下有相當傷亡;由於軍官和士官逐次傷亡,部隊的控管開始解體,各單位混雜在一起,作戰變成一個個小群體自發性的戰鬥而非協調好的行動。在1221高地前碰到一座被炸斷的橋,車隊只好從冰面繞過,此時受到從1221高地來的大量火力,不少駕駛傷亡,許多士兵等在卡車門邊,一有駕駛傷亡就馬上替換。如此好不容易才繞過斷橋,但不遠處又在1221高地腳下被一道路障擋住。此時在北邊的共軍也有所反應,開始從車隊尾端和側面逼近。

費斯中校親自率領手下攻下並清除路障,但他也受了致命重傷,不久後死亡;部分官兵也自己採取
行動攻上1221高地山頂,但反而遭受陸戰隊飛機攻擊而有傷亡。費斯陣亡後,整支部隊更加混亂,最後在靠近后浦時,再度被路障和斷橋所阻,共軍也攻抵車隊,31團殘部就此解體。有部分官兵向西移動經冰凍湖面,三兩成群向南逃脫。

在後面幾天裡,31團殘部零零落落地回到下碣隅里,陸戰隊第一運輸營的畢爾中校帶領一支救援隊向北越過湖面,又救回了300多名傷患。在12月3日他來到車隊,發現車上的300名傷患全部死亡,有些傷重致死,有些凍死,但有一些則明顯是在車上被殺。

最後,陸戰隊在下碣隅里的醫院統計收容了1,500名陸軍官兵傷患,這些都在陸戰隊撤退前用飛機運走。另外,還有385名沒有受傷的官兵編成一個臨時營,加上團部約300人,跟陸戰第一師一起從陸上撤退。

第31團在新興里地區(含后浦)共有多少人一直是個謎,除了文件資料喪失外,各連裡還有50名左右的韓國補充兵,所以一直很難統計。目前一般認為約有2,800名美軍以及500名韓國兵。如果照這個數字看來,在新興里損失了約1,100人左右。

第31團11/27/1950在新興里地區單位表
(East of Chosin by Roy Appleman, Appendix C)

團部:美軍598人,韓軍50人,合計648人
團部連
戰車連
重迫砲連
醫療連
支援連
第13工兵營C連第1排

第32團第1營:美軍817人,韓軍150人,合計967人
營部連
A連
B連
C連
D連
第32團重迫砲連第1排
海軍陸戰隊前進空中聯絡組

第31團第3營:美軍784人,韓軍150人,合計934人
營部連
I連
K連
L連
M連
美國空軍前進空中聯絡組

第57野戰砲兵營(缺一連):美軍574人,韓軍165人,合計739人
營部連
A砲兵連
B砲兵連
第15防空砲營D連

美軍2,773人,韓軍515人,合計3,288人。


分析第31團的慘況,可以發現:

1. 責任劃分錯誤。

美國第10軍將長津湖東岸劃入第七師責任區,其實是嚴重錯誤。從這地區到第七師師部有一百多公里的山地阻隔,通信不良,補給不通,也沒有協調在長津湖區的陸戰隊提供支援。正確的戰術作為應該是將第31團轉由同在湖區的陸戰第一師節制才是。如果早這麼做,史密斯師長可能可以預作準備,並且取得更好的協調。

2. 兵力組成龐雜。

第31團這個支隊的組成有太多臨時編組部隊,上下溝通及指揮管道難以維持。麥克萊恩上校在新興里除了自己第三營外,另一個營是從鄰團來的;而第57野戰砲兵營裡也缺了一個連,配了防空砲連;甚至位於南邊一直沒能趕到的第二營裡也雜摻了第一營的B連。在這種拼拼湊湊的情形下,作戰效率自然會受影響。

3. 兵力太過分散。

由於地形影響,第31團在新興里地區過於分散,各單位間距離有5、6公里之遙,極易被切斷包圍。而他們在被攻擊後,又沒有如陸戰隊一樣馬上收攏以集中兵力。如32團1營在內洞峙待到29日上午才回到新興里,不但多受到無謂的攻擊,更無法支援受重創的第3營。在后浦的團部步兵兵力又過弱,雖有戰車支援,仍無法打通交通。

4. 運氣不佳。

第31團支隊主力到達新興里附近時已經經過3天以上的長途運輸,由於禦寒裝備不足(此時陸軍第7師冬季裝備嚴重不足)在嚴寒的氣候中相當辛苦。剛在下午進入陣地,還未建立充分防備,入夜不久馬上就碰上中國第80師的攻擊,真的只能說一聲運氣過差。


在這種種因素之下,第31團支隊的崩潰不會太讓人驚訝,不過,雖然團長陣亡,團旗被繳獲(應該是團部從后浦撤退時丟下的),但並不完全如中方戰史所說,全殲四個步兵營外加一個砲兵營。志願軍在此處,是以四個團的兵力,消滅了半個多雜湊出來的團支隊,也就是說:

「志願軍在長津湖東岸並未成建制地消滅美國陸軍一個團」


參考資料:

1. Appleman, Roy, East of Chosin: Entrapment and Breakout in Korea, 1950
ISBN: 0890964653, 1991, 416pages

2. CHAPTER V The Battle of the Changjin Reservoir
Ebb And Flow: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November 1950-July 1951
http://www.army.mil/cmh-pg/books/korea/ebb/ch5.htm

3. Battle of the Chosin Reservoir 31st Regimental Combat Team, 11/27/50-12/1/50
http://www.rt66.com/~korteng/SmallArms/31RCT.htm

4. Destruction of the 31st Infantry, PDF file
http://www.chosinreservoir.com/

--------------------------------------------------------------------------------
NO:154_38flak  於 2003/09/16 00:05
Re:韓戰謎思館

剛剛公視在撥韓戰的紀錄片。打到北韓在釜山防衛圈外停頓而已,明天23:00還會再從仁川登陸繼續下去。
一開始北韓裝甲部隊與聯軍在山區的戰鬥,真是讓人想到星海爭霸呀!雙方用人海與火海互淹,當激烈的消耗戰讓你以為防線即將崩潰的時候,其實你的對手也是...

--------------------------------------------------------------------------------
NO:154_39greg  於 2003/09/16 00:52
Re:韓戰謎思館

>>團旗被繳獲(應該是團部從后浦撤退時丟下的),
只問Light兄一個問題:什麽樣的軍隊會丟下自己的軍旗?毀了難道不是更加容易?

--------------------------------------------------------------------------------
NO:154_40雪風  於 2003/09/16 09:10
Re:韓戰謎思館

中國另外一直吹虛所謂繳獲敵人團旗的戰役「奇襲白虎團」,說是「金城戰役」裏志願軍203師配合特
戰人員穿著南韓軍制服滲透突擊敵人團部,因而殲滅南韓首都師號稱白虎團的第1團
但那面白虎團團旗卻怎麼看都像是不知那裡扒來的運動會錦旗
http://xingguolian.com/mymemo/war_cn/korea/p/korea-06.htm
小弟之前的文章尚未完成,這幾天將儘速補上

--------------------------------------------------------------------------------
NO:154_41Light  於 2003/09/16 16:52
Re:韓戰謎思館

什麼樣部隊會丟下軍旗?好問題。不過答案很簡單,就是本來就不重視軍旗,將其當成一個裝飾品的軍隊。
在20世紀前列隊而戰的時代,站在行列中的士兵視線有限,看不到指揮官長,聽覺被槍砲聲掩蓋,聽不到命令聲,唯一能夠提供對戰況暗示的,只有軍旗。軍旗前進,表示我方進展良好,軍旗不見或後退,我們自己最好也腳底抹油。所以演變成各國都很重視軍旗,灌輸士兵概念,將其提升到精神指標的層次而非僅僅是戰況指標。所以,有身材最高大的掌旗兵、有護旗兵,這些人傷亡倒下,馬上要有人接手,總之要做到軍旗不倒不退。

20世紀的戰爭已經不是列隊而戰,而是散兵交戰,這時軍旗已經失去了意義,大部分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對其都不重視,也不會帶上戰場,而只是在典禮時使用。少數幾個例外如一次大戰時的俄國和二次大戰時的日本,軍旗還有相當意義;而俄軍在戰鬥中有多少人為護旗傷亡,不過就為了護那面破旗。

所以,上面那個美陸軍31團的團旗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從前軍旗的那種地位,一般士官兵一年內也難得見到幾次,平常或許都是掛在團長辦公室裡當裝飾品。這時跟團部到達后浦,搞不好還放在團部輜重裡沒拿出來;在戰鬥激烈、敵眾我寡隨時可能被消滅的情形下撤退,有誰會費心去把這旗找出來帶走或焚燬?

說實在,中方資料對俘獲此旗大作文章,是有點過火。反過來說,共產黨的紅軍從長征開始向來就沒有帶所謂的軍旗上戰場,派到朝鮮半島的部隊,也沒有聽說帶過團旗師旗的,這種情況下,當然怎麼樣都不會被俘獲了。

--------------------------------------------------------------------------------
NO:154_42Light  於 2003/09/16 18:24
Re:韓戰謎思館

那旗子看來是有點奇怪。其上韓文是「首都師團」(shu-do sha-dan),「優勝」看來是比賽結果。

--------------------------------------------------------------------------------
NO:154_43ra  於 2003/09/16 18:56
Re:韓戰謎思館

>>>共產黨的紅軍從長征開始向來就沒有帶所謂的軍旗上戰場
中國工農紅軍是有軍旗的,也會攜帶軍旗投入戰鬥,像長征這種大搬家式的戰役軍旗是隨部隊活動的(連級以上單位有軍旗,中國工農紅軍的軍旗形式是紅底,旗幟正中央一顆大白星,白星内繪有黑色的鐮刀錘子交曡圖案,旗幟靠近旗杆的一側有一窄長條白色區域,上面寫有該軍旗所屬部隊正式番號),所以恐怕也就被國軍虜獲過軍旗,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從來不攜帶軍旗投入戰鬥的,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根本沒有以國家形式合法的進行一張大規模戰爭的前提下,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會有機會被人繳獲軍旗的

從工農紅軍時代開始中共軍隊就習慣用戰鬥旗代替軍旗在戰場上使用,戰鬥旗上面沒有統一的圖案,或者沒有圖案僅僅是一面紅布,或者寫有該部隊的榮譽稱號,戰鬥旗不是常設的,隨任務和部隊歷史不同有多種多樣的戰鬥旗(部隊榮譽旗就是一種戰鬥旗),所以這種旗被虜獲的可能性極大(我見過被越南陸軍虜獲的中國軍隊戰鬥旗),但是正式的軍旗卻幾乎不可能被繳獲(除非在中國本土大規模圍殲中國軍隊)。

因此不僅僅是韓戰這種特殊的戰爭(志願軍在名義上不是一支中國的軍隊,而是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外籍志願兵部隊,是偉大的慈父統帥金日成同志指揮下英雄的人民軍一分子,所以沒有理由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的正式番號和識別標誌),包括金門登陸戰,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規模和烈度不大的以國家名義正式參加的戰爭中,中國軍隊都沒有攜帶軍旗的行爲,正式的軍旗在中國軍隊是一種禮儀用品,只有重大慶典才會拿出來,戰鬥中(特別是進攻作戰)軍旗不隨作戰部隊行動

--------------------------------------------------------------------------------
NO:154_44Light  於 2003/11/07 18:55
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錯誤的敵人、錯誤的戰爭

在中方有關韓戰文章中,每每有人輕易引用歐瑪.布萊德雷上將所謂「錯誤的時間、地點、敵人、戰爭」一句證驗美國人後悔和中國打韓戰,這是一個不顧前因後果及發言情境,胡亂斷章取義的結果。1949年當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做出朝鮮半島對美國毫無戰略價值時,他是主要反對者,他主張對韓國政策進行新的評估,並且提供新成立的大韓民國適當的軍事援助。當美國國務卿狄恩‧阿奇遜在1950年1月宣佈將南韓排除在美國防衛圈之外時,布萊德雷正是極力反對這個政策的主要將領。他會認為捲入韓戰是錯誤的嗎?
事實上,布萊德雷的那段話是在1951年5月15日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外交關係委員會前作證的聲明,當時他是三軍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主席。他之所以在國會作證,起因是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因為與杜魯門總統發生統帥權之爭,並且主張將韓戰戰事擴大至中國,在1951年4月11日被杜魯門解職,由李奇微接任。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在4月19日對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作證演說,主張將戰事延伸到中國本土,引起政府內外的震撼。不過麥克阿瑟的主張並不是派軍進攻中國本土,他所希望的是藉由海空力量施加壓力,迫使中國盡快妥協結束韓戰。他在演說中說:

「沒有一個頭腦正常的人會想把我們的地面部隊派出進入中國大陸,而這種想法我們也從未列入考慮。不過,如果我們的政治目標是想要如擊敗舊敵人(按:指北韓)一樣地擊敗這個新敵人(按:指中國)的話,現時的新局勢會要求我們對戰略策劃做急遽而重大的改變。

就我看來,除了依循軍事上的需求,取消(我們)給予鴨綠江北敵人的安全保護區之外,我認為在軍事上仍須做到下面幾點───

1. 加強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封鎖
2. 對中國海岸進行海上封鎖
3. 取消對中國海岸地區及東北進行空中偵察的限制
4. 取消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部隊行動的限制,提供物資上的支援以讓其能對中國大陸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

這幾點都是專業地設計來協助我們在韓國的部隊,以便在最少的延誤下結束敵對行動,並挽救無數的美國與聯盟國家人員的性命.....」

1951年5月15日布萊德雷應邀對國會作證,就是為了說明軍方的立場與主張,否定麥克阿瑟的主張。他是這麼說的:

「雖然我們目前的戰略是不進行全面戰爭以達到對抗共產主義的目的,我並不認為這個戰略可以保證世界大戰不會被強加到我們身上。不過,保持耐性和決心,不引發世界大戰,卻又同時改進我方軍事力量的政策,是我們相信必須繼續遵循的...

在目前的情勢下,我們反對將戰事從韓國擴大到包括赤色中國。對赤色中國進行所謂有限度戰爭會增加我們所冒的風險,會將我們的力量耗費在一個並非戰略要津的地區。

赤色中國並非尋求主宰世界的那個強大國家(按:指蘇聯),坦白地說,從參謀長聯席會議觀點來看,這個策略(按:指將戰事從韓國擴大到包括中國本土)會讓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敵人進行錯誤的戰爭。」

他說這話的含意應該很明顯了。

--------------------------------------------------------------------------------
NO:154_45Light  於 2003/11/26 12:04
韓戰空戰探析──米格15對北美F86

韓戰空戰探析──米格15對北美F86
韓戰空戰探析──米格15對北美F86
by Light

一、前言
二、官方數字及其問題
三、雙邊空軍態勢
四、飛機比較
五、米格機VS軍刀機戰果與損失
六、剖析
七、結語

一、前言

半世紀前結束的韓戰留下來的除了對峙五十年的南北韓外,還有一堆模糊渾沌的歷史,其間的空戰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數十年來,有關蘇聯飛行員參戰的傳言斷斷續續地由聯軍飛行員口中傳出,但是參戰國官方對此都三緘其口,保持沈默。1990年代蘇聯解體,解密檔案釋出的結果,讓這段歷史開始獲得承認。蘇聯解密檔案雖然解答了部分謎團,但仍然還有許多疑問待解。雙邊的空戰戰果和損失就是其中之一。

基本上來說,由於個人、單位、主官、以及整體政治宣傳需求的影響,幾乎所有國家的空軍在處理空戰戰果和自己損失的時候都會有所取捨,這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不必特別指責某些對象,因為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態度是人人有份的。另一方面,飛行員在空中生死搏鬥之際,由於個人對環境觀察反應的不同,往往會有完全不同的印象。有時即使他們誠實無欺,他們所認知的事件過程還是有可能跟事實經過完全不同;也就是說,他們相信感官所告訴他們的,但這些感官並不見得可以信賴。

由於有這麼多因素牽涉在內,實際的戰果與損失到底是多少,對軍史研究來說一直是個相當困難的領域。即使能夠搜集到所有的原始檔案資料,也不見得是正確的;即使對相關人員訪談,也不敢保證陳年的記憶是不是正確,而相關個人的立場、名聲、偏好會不會影響看法。許多研究人員經年積月的努力,往往還是停留於就有限資料行合理推論的地步。

本文自然也受上述因素限制,目的不在於對整個韓戰空戰戰果及損失做詳細分析,而是嘗試以現有資料的對照來對韓戰空戰主力的米格機和軍刀機之戰果損失作一概略分析,希望得以對此話題略窺一二。


二、官方數字及其問題

有關韓戰官方數字方面,聯軍空軍總共損失2800架左右,F86軍刀機損失約220架,其中空戰被擊落78架;聯軍總共擊落900多架蘇中朝飛機,其中885架為米格機,885架中有792架是由F86擊落的。(見Korean War Almanac)

蘇聯官方數字則稱損失335架,其中戰鬥損失319架,幾乎都是米格機;蘇聯擊落了1309架聯軍飛機,其中由防空炮火擊落212架,空戰擊落了1097架,空戰擊落數中包括650架F86。(見 Red Wings Over Yalu)

中國官方數字則稱損失399架飛機,其中戰鬥損失231架,包括224架米格機,另其他原因損失168架;在空戰中擊落330架,其中211架為F86,防空炮火擊落數不詳。(見 Red Wings Over Yalu)

北韓官方數字稱在空戰中擊落6000架聯軍飛機,聯軍總損失萬架以上(這個數字自然是天方夜譚)。詳細損失數字不詳,但是從開戰到蘇聯空軍參戰時為止,北韓空軍前後約有240架飛機,絕大部分都損耗了;後來蘇援的米格機方面,據1953年駕米格機逃到南韓的No Kum Sok 中尉稱,後面兩年大約損失100架左右,他所屬的師有70架米格機,損失了30架。

由於上述對戰果及損失數字精確性的種種外在限制,對資料的取得也是有相當的影響。由於官方數字基本上都有些問題,掌握原始資料如飛機記錄卡、維修紀錄、原屬單位報告等等都是必要的,然後加上對現存飛行員的訪談,再進行多方資料的比對,或許比較能揭露實情。

在原始資料方面,以美國的開放度最高。韓戰時期的資料幾乎都已經解密,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由資訊法案」(Free Information Act)規定的權利向國家檔案機構如國家檔案處、國會圖書館等單位申請查閱複製解密資料。當然要搜集這些資料並不便宜,因為複製工本費不低,法案名字中的free是「自由」的意思,可沒有「免費」的涵意。不過,不論如何,對原始資料的研究還是可以入手的,許多研究者都購買了對象單位各種記錄的微縮膠片,從飛機記錄卡開始,一架架飛機、一個個單位地慢慢爬梳。近年來有不少新書出爐,翔實度相當高,就是這些努力的結果。

為了提供一般人較容易取得韓戰空戰資訊,美國政府設立了一個網上資料庫叫 KORWALD(KORean War Aircraft Loss Database,韓戰飛機損失資料庫),網址在http://www.dtic.mil/dpmo/pmkor/korwald.htm。這裡面把韓戰中損失的飛機分門別類,按照各種不同順序排序,裡面目前共列有2,879條,這是根據軍方檔案研究單位的正式報告而來,也持續在更正,不過速度很慢。要說一下的是,這個資料庫裡的資料還不是百分之百完全正確,美國研究者發現,裡面許多條都只是飛機損傷或人員損傷的報告,並非飛機墜毀喪失,而這些損傷的飛機大半都被修復,或者存活到戰後,或者在日後行動中才真正損失。另外,有少數確定損失的飛機並不在此資料庫內,而許多列在上面的飛機其損失原因也語焉不詳。

所以美方研究人員目前的公論是,韓戰聯軍損失約2,800架飛機大致不差,有所差異的是損失原因的歸類,空戰損失的飛機,有部分被歸類入其他原因如故障、任務損失、或不詳原因中。例如,韓戰剛結束時美國空軍說F86 在空戰中被擊落78架,但在70年代比對資料結果顯示應是103架,而根據近年來研究,有另約20架可能也應該改列為空戰損失,還有待研究者仔細查證。不過在總損失數上,官方當年說的總損失約220架F86,和近年來研究出的224架差異不大;而其他飛機的損失也一樣沒有太大差異。因此,總損失2,800架應該是離真實數字相當接近。

在俄國方面,由於蘇聯解體後秘密檔案的釋出,其空軍在韓戰參戰的秘密也公開了。一些研究人員也開始對其戰果損失進行研究。不過,其資料的公開度和完整度和美國仍然有一段差距;在其研究人員中,似乎也仍存有愛國心作祟的觀念,比較無法接受與美國資料比對的結果。目前的作品多屬於公開當年蘇聯空軍作戰狀況的蘇聯觀點,對於官方數字還少有質疑出現。

中國方面,則幾乎所有資料還是機密,除少數圈內人幾乎無法接觸。在官方說法上雖然開始承認蘇聯空軍參戰的事實,但在空戰研究上並沒有太多進展。前幾年德州A&M大學任教的Xiaoming Chang教授對中方檔案的接觸也僅限於宏觀方面,無法詳細研究;其根據所接觸中方檔案提出的中方除被擊落的224架飛機外,另有168架飛機因其他原因損失;相信後面這個168架的數字是大多數人未曾聽過的秘密。這方面實在還有待努力。

北韓方面,那幾乎是不用說,完全閉鎖的社會加上政治宣傳,根本無法進行任何研究。

從各方官方數字來說,空戰擊落數上有相當差異。聯軍稱擊落900多架共方飛機,蘇中官方承認的空戰飛機損失數合計566架(335+231=566,如加上估計北韓損失的150架則為716架);中蘇方稱空戰擊落聯軍飛機數達1,427架,但聯軍方面稱在空戰被擊落飛機數約為200架左右,差距更大。

在做進一步探討之前,或許可以從歷史中獲得借鏡。二次大戰的空戰史算是近年來研究得比較透徹而比較少爭論的領域。目前一般的看法是,盟軍空軍在二戰後期歐陸戰場上擊落德機的戰果打個7折會比較接近實際德機被擊落數;把這個比例套到上面數字 950x0.7=665,和上述716架數字相當接近。在蘇聯空軍對德戰果方面,一般公認德機實際損失數字大約是蘇聯戰果數字的15%;所以1097x0.15=164.5,也在聯軍飛機空戰損失數字範圍附近,其差數可能就是中朝空軍的部分。

蘇聯空軍戰果的誇大似乎駭人聽聞,聯軍飛機損失中只有7%是空戰損失,也似乎太低。其實,如果從另一方面檢視聯軍飛機損失數字的話,可以發現其並非太過離譜。聯軍在韓國戰場上空基本上掌握了制空權,除了「米格走廊」地區之外,幾乎都是來去自如地執行任務。由於其任務絕大多數都是對地支援和運輸阻絕的任務,所以受到地面防空炮火擊落的損失要比空戰損失大得多。如果從損失的飛機種類來看,在2,800架之中,單引擎螺旋槳飛機占一半以上,其中主要的機種數據是:

F-51(聯軍空軍戰鬥轟炸機)
空戰被擊落: 12架
任務損失: 100架
防空炮火: 210架
意外: 140架
小計: 477架

F-4U(美國海軍和陸戰隊戰鬥轟炸機)
空戰被擊落: 3架
任務損失: 51架
防空炮火: 259架
意外: 223架(F-4U在航艦降落困難度相當高,二戰時已是如此)
小計: 554架

AD-2/AD-3/AD-4(美國海軍和陸戰隊攻擊機)
空戰被擊落: 0架
任務損失: 20架
防空炮火: 120架
意外: 76架
小計: 216架

F7F: 27架(美國海軍戰鬥轟炸機)
AT-6 69架(觀測機)
L-19/LT-6G 45架(聯絡機)
T-33/AU-1/OY 54架(訓練機、觀測機)
直升機 68架
合計: 1510架

這些飛機擔任的大都是對地攻擊或觀測任務,被防空炮火擊落比例自然較高;而其中像 F4U 這種主要部署在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其意外損失率較高自也是在意料之中。它們在空戰中被擊落數字較少,主要便是因其任務特性都在中低空飛行,米格機很少會下來攻擊。而即使碰到米格機的攻擊,由於這些飛機的回轉半徑較噴射引擎的米格機小許多,很容易就能以小轉彎避開。更何況,其中許多飛機作戰範圍又多在蘇聯米格機活動區之外。這些飛機在空戰中被擊落的數目是少之又少,在20架以下。蘇聯紀錄方面擊落它們的數字也不多,就手上資料,僅有23架F-51,兩架F6F,就算把中國方面擊落其他型47架飛機的數字算一半在這裡,共方對單引擎螺旋槳飛機戰果總數仍不會超過60架;那也就是說,聯軍飛機損失數剩下約1,300架機中,按照中蘇官方數字仍要在空戰被擊落約1,360架(1427-60=1367),這還不算地面炮火、機械故障、意外等等的損失!

由上面簡短的比對上,可以知道數字裡有相當大的問題存在,但要做進一步更詳細的探討,會還需要更詳細資料,遠超出個人能力,不得不限制範圍。在此取材的對象以米格機對軍刀機,主要原因是這兩種飛機各是雙方的空優戰鬥機,擔負了主要的空戰行動,在雙方戰果與損失數字中,對它們也有較詳細清楚的資料。藉著對這兩種主力戰機的戰果及損失數字的探討,或許也可以側面瞭解其他機種的戰果與損失,從而對韓戰空戰的真相略知一二。現代對空戰的研究要求盡量做到單機比對,人事時地物都要對得上來;在此當然不能做到這個地步,只能就整體數字來稍做瞭解。

要注意的是,以下的比較並不是最終的結論,而是使用現有公開的資料來進行處理。在這同時,由於單看數字並不能真正瞭解實況,筆者也嘗試在文中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來加以補充。


三、雙邊空軍態勢

韓戰中聯軍空軍主力以美國為主,包括有遠東航空軍、海軍航空隊、以及陸戰隊航空隊;大部分的空戰又都是以遠東航空軍下的第五航空軍為主。聯軍其他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大英國協成員雖有空軍參戰,數量規模上相當小,多擔任對地支援任務,很少參與空戰;他們之中僅有少數飛行員加入第五航空軍飛F86戰鬥任務,以做為日後本國空軍接機換裝的種子教員。除此之外,像泰國、哥倫比亞等,只派出運輸機支援,這些運輸機也幾乎都是在後方執行運補任務。

遠東航空軍除了在韓國作戰外,還肩負了防禦日本的任務。當時蘇聯的遠東航空軍和遠東區海軍航空兵有約3,500-5,000架飛機的兵力(美軍情報單位估計萬架以上,自然是高估了),對日本形成相當威脅,以致於在韓戰的第一年中,遠東航空軍的半數兵力必須一直佈署在日本本土擔任空防,無法支援韓國。後來隨著韓戰戰事進展,美軍研判蘇聯直接攻擊日本機會不大,所以有較多飛機改去韓國支援作戰,但是遠東航空軍仍然保留了相當的防空兵力。

韓戰初期,南韓僅餘的幾個機場設施簡陋,跑道狀況不佳,除了少數螺旋槳飛機外,聯軍的噴射機都無法使用,只能從日本南部出擊,航程僅能涵蓋南韓地區,對北韓轟炸主要由海軍航空母艦飛機擔任。美國海軍派出兩支特遣隊,大型航空母艦和部分護航航空母艦編入第77特遣艦隊,在朝鮮半島東側的日本海巡曳;由一兩艘輕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編成第95護航封鎖支隊,佈署在朝鮮半島西側黃海巡曳。釜山週遭空中對地支援則由螺旋槳的F-51野馬式戰鬥轟炸機擔任,它們還勉強能從簡陋的南韓機場起降,這些F-51中,包括了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第77中隊。

此時遠東航空軍的主要戰鬥機是F-80C流星式及F-84雷霆式噴射戰鬥機,海軍有F9F獵豹式,澳大利亞空軍後來則從F-51換裝成英制殞石式噴射機。不過這些飛機並非新銳,都是直掠翼造型,性能遠遠不如後掠翼的F86及MiG-15,已經是二線戰鬥機了。雖然如此,F-51、F-80C、以及F-84仍然遠勝於北韓空軍的雅克及拉式戰鬥機;七月底時,北韓空軍差不多被一掃而空,聯軍(主要是美軍)的航空兵力掌握了整個朝鮮半島上空的制空權。

當中國決定出兵參戰的同時,蘇聯空軍也開始大量調動,移動至中國境內擔任各重要城市與工業中心的空防。從1950年10月下旬到12月間,蘇聯派了6個MiG-9殲擊師、2個MiG-15殲擊師、1個La-9殲擊師、1個Il-10攻擊機師、1個Tu2轟炸機師、10個坦克團、11個高射炮團(1,186門高射炮、648挺高射機槍)、以及多個探照燈和雷達單位到中國各地佈防。如北京就有2個MiG-9殲擊機團、5個高射炮團(117門高射炮)、1個探照燈團駐守。

蘇聯空軍原來被賦予的任務是提供中國空防,同時訓練中國飛行員,並不直接參戰。但在1950年11月1日,蘇聯空軍的米格機開始在鴨綠江上空出現,掩護渡江。此時蘇聯空軍只有兩個殲擊機師(第28殲擊機師,第151近衛殲擊機師分駐瀋陽及鞍山,每個師有兩個團,各有31架MiG-15。由於距離、機數、飛行員等等關係,每天能出動的架次很少,最多的一天只有50架次,整個11月裡只出動了384架次。而且,由於擔心飛行員落入聯軍手中變成口實,更嚴格限制飛行員的行動。所以即使MiG-15性能遠超過當時聯軍在韓國戰場的任何飛機,實際接敵機會並不多。聯軍雖然感受到威脅但並未蒙受重大損失。

11月中,蘇聯編成第64殲擊航空軍,統轄中韓邊境間蘇聯米格機的作戰,由洛波夫中將指揮。11月底,蘇聯派了第50殲擊機師增援,讓東北的MiG-15機數增加到170架。於是第29殲擊機團在12月初移動到安東附近的機場,開始與聯軍飛機在鴨綠江邊短兵相接。不過這個時候,美軍的F-86軍刀機也開始抵達韓國了。

美國空軍第4戰鬥機聯隊原駐於美國東岸,在11月初就受命往遠東移動,在12月初逐次抵達日本,12月中隨即投入韓國上空的戰鬥。這個聯隊下轄第4戰鬥機大隊、基地大隊、維修大隊等單位,所以有時在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稱做第4戰鬥機大隊,基本上是同一單位。此聯隊下轄第334、335、336三個中隊,每個中隊編制24架飛機,全聯隊當時共有75架F-86A-5,1,352名人員。這是在1951年12月1日前,美國唯一部署在遠東的F-86戰鬥機聯隊,軍刀機數最多時還不到90架,其中一半輪調駐在日本東京以北的強生空軍基地,所以一般只有約40多架F-86在朝鮮半島。

從1950年12月後,蘇聯空軍第50殲擊師進駐安東,共有約70架米格機。中國空軍雖然也進駐安東,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訓練,由於技術不熟,即使出擊也沒有什麼戰果可言。從12月底到2月底,中國進行的第3、4次戰役攻佔了漢城,美軍的F-86不得不撤出附近金浦和水原機場,這讓經驗、技術遠遜於美軍的第50殲擊師有了活動空間。不過他們出動範圍仍局限於安東附近不遠,並未出動支援南到37度線的地面作戰,讓聯軍空中力量對中國部隊有相當大的打擊。但是第50殲擊師飛行員技術也不怎麼樣,他們發現即使遇上的是性能較差的F-80、F-84,如果美軍飛行員是熟練老手的話,他們應付起來也很吃力。當3月1日F-86重新出動後,根據蘇聯空軍王牌耶夫金尼·佩佩裡亞耶夫的說法,蘇聯飛行員們「...開始避免或脫離戰鬥」,鴨綠江上空的戰況變成「驚慌逃逸」。

由於這個狀況,加上中國對蘇聯空軍未能全力支援的抱怨,史達林終於下令派遣第324殲擊師(含佩佩裡亞耶夫指揮的第196殲擊團及第176近衛殲擊團)及第303殲擊師(含第17、523殲擊團及第18近衛殲擊團),每個團各30架米格機,分別在3月下旬及6月下旬到達安東附近基地。這兩支部隊經過充分的訓練,裡面的飛行員有不少還是二戰中的老手和王牌,在技術與能力上比較接近美國第4戰鬥機聯隊的飛行員。這兩支部隊一直停留到1952年1月初調走,在這段期間內,所謂的「米格走廊」開始成型。

這段期間,美蘇雙方的空軍活動受到政治上的嚴格限制。雙方都不想將衝突擴大,也不想落人口實,於是都自我設限。聯軍飛機被嚴格限制不准越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蘇聯飛機則被限制不准飛過平壤、元山一線以南,並且不准越過海岸線到海上(當時北韓西海岸外海全在聯軍海空控制之下),以免被俘洩底。蘇聯空軍的活動範圍呈南北狹長形,於是他們的飛行員稱之為「香腸」,美軍飛行員則把安東以東約百多公里的地區稱為「米格走廊」(MiG Alley),以凸顯其危險性。(其實「米格走廊」翻譯不佳,聯軍飛行員的這個切口用法比較傾向於比擬此處是米格惡棍充斥的後巷,大概是描述此處危險,進入後會有人來打你,最好小心點,所以翻成「米格窩巢」可能比較傳神)。

這段時期也是聯軍飛行員稱的 Honcho 時期,Honcho指的是此時蘇方飛行員中少數技術高超、戰志高昂的人員,F-86飛行員遇到這些人時,都得打起12萬分精神,使出渾身解數才能應付。美方研究人員認為,在這段時間內,米格機和F86的交換比非常接近1:1,如果連其他型聯軍飛機的空戰損失也一起計算的話,米格機在此段期間內無疑是佔有優勢。

1951年9月後,中國的米格機也開始加入戰鬥,此時F-86的數量居於絕對的劣勢。在安東附近有2個蘇聯殲擊機師和一個團(351殲擊機團),兵力在180-200架之間,另外中國空軍部署有約2個殲擊機師,兵力約120架,再加上北韓空軍的米格機,總數量達到300架以上。面對這300多架米格機的,只有第4戰鬥機聯隊的半數,還不到50架的F-86,平時戰鬥空中巡邏一次不過能出動16架,如果有重大任務,能湊到30架就已經算是不錯。

由於兵力不足、任務負擔過重,F-86只能在米格走廊擔任掃蕩任務,無法對轟炸機提供足夠護航。雖然遠東航空軍高層一再要求從美國國內調派F-86增援,但是由於蘇聯空軍對歐洲及美國本土防空的威脅,需要有相當數量F-86來應付,所以遠東航空軍的要求都被拒絕,只加派了一個F-80C戰鬥轟炸機聯隊。

在1951年10月23日「黑色星期二」後,情形才稍為改觀。當天8架美國B-29轟炸機群被44架蘇聯米格機痛擊,緊密護航的40多架F-84完全發揮不了作用,而前導的31架F-86又被大量(60-100架)中朝米格機纏住無法救助B-29。結果出動的8架B-29中、損失6架(四架被擊落,兩架飛回機場著陸但受傷過重而報廢)、重傷一架,另F-84被擊落一架。美軍雖然也擊落了兩至三架米格機,但得不償失。

在此次教訓之後,第4戰鬥機聯隊的所有F-86才被集中到韓國的基地,不再輪調回日本。而且美國空軍也才從本土運送75架F-86-E,以將原來飛F-80C的第51聯隊換裝為F-86。其中兩個中隊(第16、25中隊)在1951年12月上旬開始執行任務;第三個中隊(第39中隊)原來屬於飛F-51的第18戰鬥轟炸機聯隊,則在1952年中才完成換裝。這兩個戰鬥機聯隊是韓戰期間僅有的兩個F-86戰鬥機聯隊,其兵力最多時不過160-180架之間,比起中蘇朝在鴨綠江邊部署的米格機數量還是居於劣勢。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偵察機中隊也使用F-86。另外在1953年春季,第8戰鬥轟炸機聯隊(第35、36、80中隊)和第18戰鬥轟炸機聯隊(第12、67中隊)換裝F-86F-30,執行近接支援、空中阻絕轟炸任務,並未進行空優作戰。

蘇聯空軍則在1952年1月執行輪調,把兩個精銳的殲擊機師調走,調來另兩個師,其後到韓戰結束為止,在鴨綠江邊一直有2到3個殲擊機師。蘇方原意可能在於把韓國當作練兵場,讓不同部隊輪番上陣,培養經驗。但後來調來的部隊不論在訓練上、技術上都遠遠不如原來的菁英,對聯軍來說可以說是鬆了一口氣。

在1952年初的同時,美國派出新型的F-86E和F-86F,更換原來的F-86A。這些飛機性能改良,讓其與MiG-15bis之間的差距更小,在熟練的美國飛行員手中更如虎添翼。不但如此,美國雙料空軍王牌布留斯少校在此段期間開始推動戰術改革,以更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戰鬥,除了兩支聯隊逐步採行外,他後來在1952年秋季更進一步把這套戰術帶回美國本土的戰鬥機學校訓練學員。

兩邊戰鬥機勢力的消長,從聯軍飛機越界進入中國境內攻擊機場的事件越來越多就可看出。在1952年1月前,聯軍原來嚴格限制飛行員不可越界。在此之後,聯軍開始默許F-86越界攻擊米格機。米格機在起降過程中被攻擊的情形越來越多,也不得不開始在機場上空派出巡邏掩護。1953年4月7日費席爾被擊落那天,韓德彩就是在中國境內機場上空擔任巡邏的。隨著損失的增加,蘇聯飛行員的士氣開始逐步低落,到1953年中終戰之前可說到了谷底。

中國空軍此時接受的是蘇式訓練,使用的是蘇式戰術,但飛行時數、經驗都還是不如蘇聯飛行員。照常理推斷,如果蘇聯飛行員表現不佳,中國空軍的成績應該不會比蘇軍好才對。空軍是技術兵種,飛機性能相差不多的情形下,有飛行、戰鬥技術較佳的一方自然會勝出。只要看看二次大戰末期德國經驗不足的新飛行員大量被擊落,以及日本由青澀飛行員組成的神風特攻隊戰果不佳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在空戰中,什麼愛國熱忱、視死如歸、政治情操等等通通沒有用,唯一能憑藉的只有技術和經驗。


四、飛機比較

美國空軍的戰鬥機在韓戰時沒有質上的優勢。韓戰時美國空軍的最新銳戰鬥機是F-86軍刀機,和蘇聯的MiG-15性能只在伯仲之間。一開始時米格機的優點是最大飛行高度較高、爬升速度較快、機炮威力較大;缺點是高速飛行時不穩定容易形成尾旋下墜、俯衝時不能超過0.94馬赫、機炮射速較慢、缺少抗G力飛行裝導致飛行員疲憊。

軍刀機的優點則是水平面回轉運動性能較佳、飛行穩定性高利於射擊、機槍射速較快、飛行員有抗G力裝比較不易疲憊,後期型有動力操縱桿和踏板、雷達測距瞄準儀;缺點是飛行高度及爬升速度不如MiG-15、機槍子彈威力不足。

雙方在作戰時都盡量利用自己飛機的優點。米格機多半以最大高度編隊飛行,讓軍刀機可望而不可及,然後找機會俯衝下來攻擊,再快速爬升回原高度;不過在高空時米格機通常都會拖有凝結尾雲,遠處可見,所以較少有偷襲的可能。軍刀機則保持高速,當米格機俯衝時,以側轉避開攻擊,如果米格機也跟著做水平面運動,就發揮水平面回轉的優勢,反過來攻擊米格機;或者,當接戰不利時,利用軍刀機俯衝速度較快的特性,急降到中低空脫離,若米格機跟著下來,中低空性能更佳的軍刀機會非常歡迎。

至於美國其他戰鬥機,雖然數量較多,但都比不上米格機。如F-80流星式戰鬥機、F-84雷霆式戰鬥機、以及海軍的F-9F戰鬥機,都是直掠式機翼,在飛行性能上遠遠不及MiG-15和F-86,所以當米格機開始在朝鮮半島上空出現不久,這些戰鬥機都被改派執行轟炸任務,成為所謂的戰鬥轟炸機。至於美軍在二次大戰中的主力戰鬥機P-51(F-51),早就已經退居戰鬥轟炸機的角色了。

在作戰執行時,由於F-86的任務都在北韓空域,離其主要基地漢城以南的金浦(Kimpo)和水原(Suwon)機場,有相當距離,加上必須在巡邏區內維持高速(通常以0.87馬赫以上速度進入巡邏區),而拋棄式油箱供應不足,嚴重影響F-86在鴨綠江邊巡邏區的停留時間。所以除了總數處於劣勢外,在米格走廊這個區域中,由於距離F-86基地較遠而距共方基地所在的安東地區甚近,也形成局部數量上的劣勢。

1951、1952年間用的F-86A和F-86E的作戰半徑在530公里左右(330英里),而後來的F-86也只有740公里(460英里)。再考慮米格走廊所在位置是在F-86作戰半徑的邊緣地帶,而F-86進入這個區域時都必須維持高速(0.87馬赫+),所以即使有外掛油箱,停留時間也是很短,通常最多只有20分鐘就得打道回府。一旦跟MiG-15接戰,沒幾下子就會「賓果」(燃油達最低安全存量),不得不脫離戰鬥返航。

而當時美軍的拋棄式油箱供應不足,且成本昂貴,兩個油箱就相當於當年一輛汽車的價錢。飛行員間常常彼此戲謔:「今天又丟了一輛克萊斯勒!」遠東航空軍的補給人員發現,同樣的拋棄式油箱如果在日本生產卻只要100美元,而且隨訂隨有;但因為人謀不臧,美國空軍還是從美國本土訂購,貨源不足,以致於許多時候F-86出動時只能掛一個油箱,更嚴重限制了滯空時間。

MiG-15就沒有這種問題,MiG-15bis的作戰半徑有760公里(480英里),使用拋棄式外掛油箱時可達920公里(576英里)。而且,安東附近的基地離米格走廊可說是近在咫尺,幾乎不用擔心油料問題,就算是油料一滴不剩都還可能用無動力滑降回場,1951年底後更可以在北韓境內機場緊急降落。

F-86想用無動力滑降的話,至少要回到機場附近90公里內,而且要有相當高度才行。一般程序是如果回到平壤附近時,高度在1萬1千公尺,燃料還有400磅以上,可以把引擎降到惰速節省燃料回場;如果達不到這些條件,就得把引擎完全關掉,滑翔到低高度後重新開啟爬升,重複這個動作直到回場。

所以,MiG-15滯空時間不成問題,作戰地區又近,雖然中國空軍戰力此時還很薄弱,但蘇聯空軍一次很容易就可出動一兩個團。根據 Xiaoming Chang 的 Red Wings over Yalu,蘇聯空軍在韓戰中以團級以上兵力(30+架)出動作戰的次數有818次。如果以蘇聯飛機加上中國飛機來看,軍刀機飛行員們所說的在米格走廊空域裡他們常以4到8架的F-86的劣勢兵力碰上50、60架MiG-15大編隊並不是無稽之談。


五、米格機VS軍刀機戰果與損失

美國空軍在韓戰剛結束時公佈的F-86總損失數為220架上下,其中只有78架在空戰中被擊落,其他損失包括了防空炮火、意外、機械故障、任務途中因故墜毀等等,擊落米格機數則是792架,由此計算出空戰交換比為10:1。後來在1970年代重新調查評估,把被擊落數字向上調,擊落米格機數字向下調整,變成在空戰中被擊落103架,擊落379架米格機。這後來的數字應該是比較接近實情,但是因為政治上的考量,這份報告在後來雖然公佈但並未廣為人知,而空軍官方數字也一直未曾正式改口。

在此說明一下,所謂的擊落數字代表的是飛行員能夠有充分證據證明擊落敵機的數字。由於聯軍飛機都在北韓上空出任務,擊落敵機都無法用殘骸來驗證,只能靠飛行員報告、其他隊友目擊、以及照相槍來支持戰果的認定。如果飛行員報告擊落敵機但無充分證據,則會被列入「可能擊落」,但不列入戰果或戰功計算;當然,另一類別是擊傷。不過,無論是哪一類,飛行員對擊落數通常會高估,而列入「可能擊落」、「擊傷」、甚至完全無受傷跡象的敵機,說不定會在回基地途中因傷墜毀,這時自然無法記功。這也是上面379架米格機擊落數的由來,是剔除沒有足夠證據後的結果,自然有可能低於敵人實際損失數,因為「可能擊落」、「擊傷」等等其實有可能是真的擊落。

近年來私人做的研究調查根據F-86飛機編號查證比對,出來的總損失數沒有太大變動,最新資料顯示是224架。以下資料部分來自Thompson/McLaren 在2002年出版的MiG Alley,其中F-86總參戰數的674架是相當可靠的資料,兩名作者把韓戰中參戰的每架F-86詳列其機尾序號、配屬單位、及其最後下落,幾乎可以確定數字無誤:

美軍F-86 戰果:
擊落: 792架 MiG-15(空軍官方數字)
擊落: 379架 MiG-15(近年調查報告)

美軍F-86 損失:
空戰損失: 103架
任務損失: 54架(見後說明)
地面炮火: 20架(大部分是F-86F-30戰鬥轟炸機)
其他原因: 47架(含意外、故障、在地面被炸)
合計: 224架(另有7架損失不屬於美國空軍,如一併計入是231架。)
總參戰數: 674架
陣亡: 112名
被俘: 26名

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任務損失。所謂的任務損失就是執行戰鬥任務時,非因空戰受損而造成的損失。這一點要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有時候在回基地途中墜落的話,實在很難判定是不是在空戰中受損。這個問題,又因為F-86都是在北韓上空執行任務而更行複雜。由於米格走廊巡邏區位於F-86戰鬥半徑的邊緣,有不少飛機是由於油料不足以返航而損失,這些被歸類於任務損失。而這裡面當然也有在戰鬥中受創後,在掙扎回場途中墜落,可能也被美國空軍歸類為任務損失而非被擊落,所以相當曖昧不明。在處理這個數字時必須要小心。我個人認為這個54架中可能有一半還是得歸類為被擊落的範疇,不過這還有待其他人對此更深入的研究。

舉個例子,美國空軍在韓戰中雙料王牌之一的菲德烈克.佈雷斯少校在其出最後一次任務時,為了掩護沒有經驗的僚機,把油料耗得差不多。在返回基地途中發現一架米格機,將其擊落,但自己也面臨無油的窘境,只好改飛到西海岸外跳傘,被海空搜救隊救起;由於現場沒有隊友,飛機上照相槍的紀錄跟著飛機到了海底,他擊落的第11架米格自然也無法被確認。而他飛機的損失則被歸類為任務損失,不是空戰被擊落的損失。

另外一個例子是1951年11月30日的大和島空戰,美軍大部分F-86因為油料不足無法持續攻擊,少數不顧油料狀況猛力作戰的F-86在返回基地時油料所剩無幾。擊落一架Tu-2的道格拉斯。伊凡斯降落後油箱裡只剩15加侖的油,擊落3架Tu-2,1架MiG-15的喬治、戴維斯在降落途中已經沒油了,是以所謂的「死棍子」(deadstick)方式滑降的,根本沒有重飛一次的機會。如果當天他油料耗盡而在進場時墜毀,那麼是意外還是任務損失?似此種種都讓數字處理相當困難。

下面中蘇方資料取自 Xiaoming Chang 2002 年出的 Red Wings Over Yalu。

蘇聯空軍戰果:
空戰擊落: 650架 F-86
447架 其他型號飛機
防炮擊落: 212架
合計: 1309架

蘇聯空軍損失:
戰鬥損失: 319架 MiG-15
其他原因: 16架 MiG-15
合計: 335架 MiG-15
陣亡: 120名

蘇聯空軍參戰數:
攔截機師: 13 師、35團
防炮師: 6 師
總參戰數: 1000+架(?)

中國空軍戰果
空戰擊落: 211架 F-86
72架 F-80和F-84
47架 其他型號飛機
合計: 330架

中國空軍損失:
戰鬥損失: 224架 MiG-15
3架 La-11
4架 Tu-2
其他原因: 168架
合計: 399架
陣亡: 116名

中國空軍參戰數:
殲擊機師: 10 師、21 團
轟炸機師: 2 師
總參戰數: 700+架


六、剖析

從宣稱的戰果和損失數字看來,很明顯地雙方都誇大了。如果把對方實際損失數和自己宣稱擊落數比較的話,得到:

美方折扣指數:593/792=0.748(美方原宣稱擊落MiG數792,米格機被擊落數 319 + 224 + 100 = 643 再扣除被其他飛機擊落數50架)
蘇中折扣指數:861/157=0.18 (蘇中宣稱擊落F-86數 650 + 211 = 861,美方任務損失全當成空戰被擊落 103 + 54 = 157)

可以看得出來中蘇方擊落F-86戰果數字膨脹過多,尤其戰果數字總和竟然超過聯軍F-86參戰總數!這讓人不得不對其他數字也產生懷疑。在繼續討論之前,先對這戰果膨脹的現象稍做說明。

在空戰中,由於敵我雙方的運動混淆,往往對敵人的數目有過高的估計,也難以認清所攻擊的敵機是哪一架,時常發生多架飛機攻擊同一架敵機、但是每個飛行員都認為是不同飛機的情形。如1951年4月12日美軍飛行員報告在空中被多達200架的米格機攻擊,其實當天蘇方只派出了46架飛機而已。無獨有偶,1951年10月23日,蘇方米格機報告他們以44架米格機攻擊聯軍由200架戰鬥機護航的21架B29轟炸機,擊落其中9架轟炸機、擊傷多架。實際上當天美軍出動的只有由40多架F-84護航的8架B29轟炸機。這種對實際攻擊對像數目的混淆不清,自然有可能重複計算戰果。

另外,要確認戰果,就必須有相當證據。以美方而論,由於他們幾乎都是在共方控制地域上空作戰,無法對擊落的米格機殘骸進行確認,往往只能靠照相槍和隊友確認戰果。但是,照相槍並不是那麼可靠,而在許多戰鬥中,如果米格機引擎受創冒出灰煙下降脫離,美軍飛行員往往會報稱擊落米格機,而其隊友也會確認。事實上,米格機引擎不是那麼不耐打,有時幾個室腔被打壞了,會發出灰色濃煙,但仍然可以飛行返回基地。但一般而論,美軍F-86飛行員對擊落戰果的膨脹度仍在合理範圍內,也符合二戰後期的比例。

在中蘇方面,其戰果膨脹程度也和蘇聯在二戰期間經驗吻合。其實蘇方自己早就知道有此問題,但是因為種種因素(特別是政治因素)影響,一直無法改變這種作風。1952年5月8日,蘇聯第64殲擊航空軍指揮官洛波夫中將向蘇聯參謀本部發了一通密電,解釋為何其下屬單位為何會把敵機損失數高估達3倍以上。很顯然地,蘇聯高層對此問題應該是有所認識的,但就是改不了這個習慣。連韓戰中蘇聯空中王牌排名第二的耶夫金尼·佩佩裡亞耶夫中校在近年來都承認,他的23架(19架)戰果中,他自己知道確實擊落的只有6架,其中兩架他親眼目睹墜毀在地面上,至於其他的呢?他說「...空戰中太多狀況了,沒法面面俱顧。」

在對戰果的報告中,蘇方飛行員也是和美方一樣,也會以受創的軍刀機引擎濃煙(黑色)做為確認擊落的方法,而忽視了該機仍可安返基地的可能性。另外,軍刀機做的閃避動作,往往也會造成誤認。洛波夫中將(他自己是二戰中的王牌)就特別提到,美軍噴射機在被米格機從後攻擊時的標準閃避動作是做一個快速轉向,接著做一個S-split的動作,然後從低高度逃走;而飛行時較不穩定的米格機如果也跟著做同樣的動作的話,往往會變成失控地翻滾;所以美軍飛機可以很容易地逃掉。而蘇聯飛行員卻往往會用照相槍,以及隊友的推斷,報告擊落美軍飛機。

另外,這些空戰都是在北韓上空發生,共方控制了地面,應該可以利用殘骸來確認才是。但這並不太管用,仍有許多問題。

首先,一架聯軍飛機掉下來,就開始搶功的過程。不但中國、蘇聯兩邊的飛行員之間會搶功,飛行員和附近的高射炮部隊間也會搶功。先到達墜機地點收集到飛機序號牌的單位就有發言權,但往往各部隊間互不相讓,各自堅持是自己戰果,變成各記一功的情形。一個例子是1953年4月7日美國飛行員費席爾被擊落的事件,中蘇方各自稱功,一架飛機當然也被重複計算成兩架戰果。

那麼,蘇方戰果中的飛機序號又怎麼說呢?實際上,蘇聯空軍地面搜證人員往往會把聯軍飛機殘骸裡有序號的零件多拆幾件下來,未來好矇混報功。近來研究蘇聯檔案的人發現,蘇方有許多戰果紀錄上面所列的聯軍飛機編號都是錯誤的格式,想來是把零件的序號而非飛機編號做為證據的結果。例如,1952年9月9日,蘇聯飛行員報稱擊落9架F-84,外加數架F-86;但是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這次空戰蘇聯戰果中提到的F-84飛機序號大多都對不上飛機,少數幾個存在的飛機卻都無恙地一直飛到戰後,美軍真正被擊落的3架F-84的序號卻不在蘇聯戰果記錄上;更奇怪的是,這其中一架F84上面的機槍序號卻被拿來做為當天擊落的另一架不存在的F-86之序號證據。

蘇聯空軍為這些飛行員提供的獎勵更是雪上加霜。當時每擊落1架聯軍飛機蘇聯飛行員就可獲得500盧布的獎金。這在當年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利之所趨,自然影響了戰果的客觀性。另外,如果有不能判定是那個飛行員擊落敵機的情形(或者功勞是搶來的),蘇軍往往把這個擊落戰果歸類為群體戰果,只要是參與該次空戰的就見者有份,不管是不是跟該機接戰過,擊落記錄都各加一架(但是不發獎金)。近年有位前蘇聯空戰王牌就承認,他擊落5架聯軍飛機的紀錄中,只有一架是他擊落的,另外四架都是群體戰果的結果。聯軍方面沒有這樣的措施,如果擊落一架敵機時有多架參與,但無法確認是誰擊落的時,則與該機接戰過的飛行員們均分該機戰果,各得幾分之一,這就是聯軍飛行員戰績中有0.5架等小數位數字出現的原因,這種措施就比較合理。

瞭解了這些狀況,不妨來算算軍刀機和米格機間的交換比。如果以上述米格機空戰損失總數593架,交換聯軍130架軍刀機(103+27)的話,則是4.6:1,軍刀機占相當上風。

如果要將蘇聯和中國空軍分開算交換比,在資料不足的情形下,這就有點困難。不過,假使我們假設蘇聯空軍每打下3架軍刀機,中國空軍能打下1架的比例的話,我們可以得到:

蘇聯米格機與軍刀機交換比:
300(約數):98(130*3/4) = 3.07:1

中國米格機與軍刀機交換比:
200(約數):32(130*1/4) = 6.25:1

這上面數字自然是推估而來,並不能保證完全正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既然前面已經談到F-86和MiG-15的性能差不多,那麼這個戰果上的差異如何而來?事實上,在飛機本身性能接近時,造成區別的因素應該就是訓練、組織、以及飛機介面上的差異。

在訓練上,當時蘇聯空軍將領都承認,美國訓練出來的戰鬥機飛行員在水準上要勝過蘇聯同級的飛行員。日本海軍空戰王牌阪井三郎認為,除非是天才型的空戰王牌,否則一般飛行員平時受到怎麼樣的訓練,其在空戰中的行動就會怎麼樣的反應。飛行員在數百小時的飛行訓練中養成的行為反應模式是必須的,因為在空戰中分秒必爭,往往得靠本能來反應而無暇思考,所以訓練水準的高低,應該會直接影響到空戰中的表現。除了在所謂 Honcho 時期之外,參戰的蘇聯空軍飛行員素質實在很值得懷疑,訓練的時數、訓練的方法都不如美國飛行員。

另外,美軍F-86的飛行員中除新進飛行員外,更有不少二戰的老手,以及空中王牌。特別是由於逐次動員的關係,二戰後轉為後備部隊或空中國民兵的飛行老手也是逐次應召參戰,讓空軍中有經驗的飛行員的來源不致中斷。這些資深飛行員或許體型發福,看來不像年輕飛行員般精幹,但是一旦到了空中,上千小時的飛行經驗培養出來的老練狠辣,不是年輕的毛頭小伙子可以比得上的。

蘇聯空軍承襲二戰經驗,把精銳飛行員集中在特定幾個單位中,其他單位則當作是消耗品,在技術水準上遠不如精銳部隊。這就是為何上述兩個精銳的殲擊機師一調走,戰鬥能力馬上下降的原因。中國空軍在當時並無此種精銳部隊,其戰果應該不會超越一般蘇聯空軍單位。

另一方面,雙方參戰的組織架構也有影響。在美軍方面,一直是以第4戰鬥機聯隊和第51戰鬥機聯隊來作戰,人員雖然有輪調,但都是參差錯落的方式來進行,新舊人員之間的交接訓練比較完善,新進飛行員有老手帶領,先飛次要而危險性較低的任務,等到經驗較多才會擔任在米格走廊巡邏的任務。這樣的銜接方式,不但減少新飛行員的損失,在經驗的傳承上更不會中斷。現代美國空軍傳奇人物,所謂「戰機黑手黨」之父,創造「能量運動理論」的約翰.波伊德(John Boyd)在韓戰中也是經歷過這個過程。雖然他後來飛行技術高超,韓戰後在戰鬥機學校擔任教官時得到了個「四十秒波伊德」的綽號,號稱不論是什麼對手,他都可以在40秒內咬住對方尾巴;但是當他在韓戰末期從戰鬥機學校完訓抵達韓國後,足足飛了三個月的僚機位置,負責掩護長機,到終戰前都還沒有機會打下米格機。

反觀蘇聯和中國方面,則是以整支部隊調動的方式來輪替。好處是同僚間彼此熟悉程度高,缺點則是經驗無法傳承。許多時候新部隊經過血的洗禮,存活的飛行員好不容易成為老手,卻在一道命令下,整支部隊輪調;新換上的部隊對戰場一無所知,在沒有老手帶引下,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來重頭摸索學習血淋淋的教訓。例如,中國空軍第二殲擊機師在1951年12月間參戰,一個多月不到,在1952年1月就又調走,雖然其原因不詳,但不得不讓人揣測:會不會是因為經驗不足而傷亡過重的關係?而這麼短的時間,連熟悉戰場都來不及,更別說會有多少戰果。

這種訓練不精加上經驗傳承有斷代的現象,可能造成了許多無謂的損失。在1953年春夏時,許多F-86飛行員報告他們不耗一槍一彈就擊落了米格機。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高空纏鬥時,由於米格機設計上的缺陷,往往會在高速高G力下變成急速尾旋下墜的情形;這本來應該是不難改出成水平飛行,但是米格機飛行員或者是因為有F-86在後追擊而驚慌,或者是因為經驗不足無法改出,往往棄機跳傘,讓F-86白白賺到一次戰功。

最後談到飛機的人體工學介面問題。西方飛機設計的傳統相當重視飛行員操縱的方便性與舒適性,就人體工學來說,盡量以減少飛行員負擔,能快速、持續地執行空戰運動為先。F-86在這一點上比MiG-15優異許多。在韓戰期間曾有一架迫降的F-86近乎完整地落入蘇聯手中,參與對這架飛機評估的蘇聯飛行員對其寬敞舒適的座席、配置適當的儀表板、一體成形沒有框架視野良好的座艙罩等都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F-86所使用的瞄準具也較同期米格機的瞄準具先進;如中期以後的F-86F裝有雷達測距的A-4瞄準具,可以自動取前置量,此時MiG-15則改使用機械式陀螺儀瞄準具ASP-1N/ASP-3N,雖然比以前的稍好,但其性能不過相當於早期F86-A的Mk.18瞄準具。

從F-86-E以後,所有的飛行控制面都由整合的液壓系統來運作,引進「全飛行翼」(full flying wing),飛行員在操控上省力許多,在空戰運動的某些動作可以多承受1到2個G。F-86-F更引進「6-3翼」,讓其高空性能更晉一級。反觀MiG-15bis雖然在部分控制面上有增力裝置,基本上飛行員耗力仍然相當大,當年蘇聯飛行員平時還得花不少時間做重量訓練以增強臂力。

還有,美軍飛行員有抗G力裝,執行高G力動作時比較不易暈眩,進行激烈空戰運動時也比較不易疲憊;米格機飛行員沒有這樣的裝備,戰鬥時在體力上消耗甚大,無法持久。這兩個因素加起來,讓F-86飛行員在對飛機的操控上佔有優勢。每個類似動作,F-86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可能都比米格機飛行員反應時間要短個零點幾秒;當在空戰中進行連續動作時,反應時間差距累積起來,可能就是生死的關鍵。

考慮到在裝備、訓練、組織、戰術、及經驗等各方面的優勢,美國軍刀機在韓戰空戰中能勝過中蘇空軍米格機自然相當合理,這不是單單以飛機基本性能評比就可以理解的。而某些完全不顧這許多客觀條件,嘗試以勇氣、情操等空洞的主觀評估支持膨脹過的數字的說詞,更可以休矣!


七、結語

韓戰歷史由於許多因素的關係,一直是隱晦不明。對於韓戰空戰歷史,有許多人、事都還是處於撲朔迷離的狀態,更有許多的迷思存在。以上是個人閱讀較近的資料後,嘗試從對比的角度切入空戰史的一些想法。筆者在此所提供的資料自然不敢稱為絕對正確,但至少都是在經過對新近研究結果整合比較後所得到的結論。由於個人能力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切磋指正。


參考資料:

1. Warren E. Thompson and David R. McLaren, MiG Alley: Savres vs. MiGs Over Korea, Speciality Press, 2002, 190 pages
2. Xiaoming Zhang, Red Wings Over the Yalu, Texas A&M University, 2002, 300 pages
3. Larry Davis, The 4th Fighter Wing in the Korean War, Schiffer Publishing, 2001, 224 pages
4. John R. Bruning, Crimson Sky: The Air Battle for Korea, Brasseys,Inc., 2000, 240 pages
5. Jennie E. Chancey and William R. Forstchen, Hot Shot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Air Force Combat Pilots of the Korean War, Morrow, William & Co, 2000, 255pages.
6. Harry G. Summers Jr., Korean War Almanac, Fact On File, Inc, 1990, 330 pages
7. KORWALD http://www.dtic.mil/dpmo/pmkor/korwald.htm
8. Korean War Soviet Union http://www.korean-war.com/ussr.html

Light 2003.11.25凌晨定稿

--------------------------------------------------------------------------------
NO:154_46雪風  於 2003/11/26 12:21
Re:韓戰謎思館

Light老大為我們帶來這篇好文章,真的是辛苦了,在此致敬喝采!

--------------------------------------------------------------------------------
NO:154_47Light  於 2003/11/30 15:46
Re:韓戰謎思館

一些王海大隊資料
51/11/09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擊落一架FMK-8(型號有誤,應是 Gloster Meteor F.8,韓戰
中只有澳大利亞空軍第77中隊使用)
損失不詳

蘇聯記錄
303攔截機師第18近衛攔截機團擊落1架F-80
損失不詳

聯軍記錄
美空軍 F-80C 擊落兩架 Mig-15
損失
AT-6 空中觀測機,第6147空中管制大隊第6148中隊,序號42-44450
從K-6機場起飛兩分鐘後引擎故障墜毀,飛行員Silas E. Davis 中
尉及觀測員 George F. Lehr 中尉受傷。
B-29A 重轟炸機,第98轟炸大隊第343中隊,序號42-93974
夜間傳單散佈任務,在中州附近被高射砲火擊傷,在P-Y島附近墜
毀,機員全部獲救,四人負傷。
F-51D 戰鬥轟炸機,第18戰鬥轟炸大隊第39中隊,序號44-73180
被地面砲火擊傷,冷卻液洩失,飛行員 J. Brown 在友軍地域上空
跳傘獲救。
F-51D 戰鬥轟炸機,第18戰鬥轟炸大隊第39中隊,序號44-73861
引擎故障、機油漏失,可能是因為飛行過低投彈為爆炸彈片所傷,
飛行員Frederick J. Waid 上尉負傷,在東海岸外跳傘獲救
F-80C 戰鬥轟炸機,第8戰鬥轟炸大隊第36中隊,序號49-491
被地面砲火擊中,翻轉墜入 Kangdong 山間,飛行員Thomas E.
Hadley, II 少尉喪生。
當天澳大利亞空軍的 Gloster Meteor F.8 無損失,唯一有可能的是當
天一架美國空軍的 RB-45C 偵察機報告被一群米格機圍攻,僅受輕
傷。RB-45C雖是4個噴射引擎,但兩個一組在同一引擎殼中,外觀
和雙引擎的 Gloster Meteor F.8 非常類似。也只有偵察機比較可
能會單機行動。


51/11/18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在安州、清江川大橋空域擊落5架F-84
(第9師其他單位擊落1架F-84)
損失不詳

蘇聯紀錄
303攔截機師第18近衛攔截機團在平壤空域擊落3架F-84
303攔截機師第17攔截機團在安州空域擊落1架F-84
損失不詳

聯軍軍記錄
美空軍2架 F-84E 合力擊落1架米格機
美海軍3架 F9F-2 戰鬥機擊落3架米格機
損失
AD-2 螺旋槳攻擊機,第33陸戰航空大隊第121中隊,序號122344
從K-3機場起飛不久後引擎起火,墜毀於距K-3機場30英里處,飛行
員Alfred N. Gordon 中校低空跳傘喪生。
B-29A 重轟炸機,第98轟炸聯隊第344中隊,序號44-86247
從日本Yokota機場起飛時墜毀,機員組無傷亡。
F-84E 戰鬥轟炸機,第136戰鬥轟炸聯隊,序號51-542
被米格機擊傷,墜落於(平壤西南方) Cho 島附近
F4U-4 單引擎螺旋槳戰鬥轟炸機,老好人李查號航艦第783中隊,序
號96851。被防空砲火擊落,飛行員在元山以南跳傘,飛行員John
Keane中尉重傷,由直昇機救回

51/12/15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在平壤東南擊落5架F-84,擊傷一架
(第42師擊落2架F-84)
(第9師其他單位擊落2架F-84,另可能擊落2架)
王海大隊損失一架米格機
其他損失不詳

蘇聯記錄
303攔截機師第523攔截機團在安州空域擊落1架F-86
324攔截機師第176近衛攔截機團在Kaisen空域擊落1架F-86
303攔截機師第17攔截機團在安州空域擊落1架F-86
損失不詳

聯軍記錄
第51戰鬥機聯隊擊落一架米格機
損失
F-51D 戰鬥機,南韓空軍,編號不詳
被防空砲火擊落,Cheol-su Sin 少校喪生。
F-86E 戰鬥機,第4戰鬥機聯隊第334中隊,編號50-681
被米格機擊傷液壓系統,回場途中飛行員William F. Prindle中尉
放棄降落改為彈射跳傘,傘未張開喪生。
F4U-4B 戰鬥轟炸機,第12陸戰航空大隊第323中隊,編號62961
被防空砲火擊傷,飛行員Fred W. Croyle中尉在友軍地域跳傘獲救
RF-51D 偵察機,第18戰鬥轟炸大隊第67中隊,編號44-84625
對地俯衝轟炸中墜毀爆炸,飛行Lyle E. Moor Jr.s中尉陣亡

52/8/5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擊落1架F-80
(第12師34團擊落擊傷1架F-80/F-84,擊傷2架)
損失不詳

蘇聯記錄
無擊落戰果
損失不詳

聯軍記錄
第4戰鬥機聯隊擊落5架米格機
損失
AD 攻擊機,單位、編號不詳
戰鬥中受損,在K-6機場以機體著陸
AD-3 攻擊機,第12陸戰航空大隊第121中隊,編號122729
被地面砲火擊中墜毀,飛行員Lewis H. Cameron上尉失蹤。
F-80C 戰鬥轟炸機,第8戰鬥轟炸大隊第80中隊,編號49-733
俯衝攻擊卡車車隊時被地面砲火擊中,沒有拉起直接撞擊地面。
飛行員Lawrence M. Vanderwilt上尉陣亡
F4U-4B 戰鬥轟炸機,第12陸戰航空大隊,編號62994
在元山西南63英里處敵方地域因戰鬥損壞墜毀,飛行員Robert E.
Galer上校由直昇機救回。
Meteor F.8戰鬥機,澳大利亞空軍第77中隊,編號A77-953
從金浦機場起飛時墜毀,飛行員Lancelot C. Haslope中尉喪生。


52/12/02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擊落2架F-86
被擊傷1架米格機

蘇聯記錄
無擊落戰果
損失不詳

聯軍記錄
第4戰鬥機聯隊第335中隊James F. Low中尉擊落1架米格機
損失
F-94B(夜間戰鬥機),第5航空軍第319戰鬥機中隊,序號51-5463
戰鬥任務結束返航,K-13機場(水原)天候不良,轉場至K-14(金
浦)途中油料用盡,在離K-14一英里處墜毀。飛行員John W.
Hawkins中尉,機員 Wallace C. Henderson 少尉安然無恙。


52/12/03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在清川江南擊落7架F-86,擊傷3架F-86
損失2架米格機,被擊傷3架米格機

蘇聯記錄
無擊落戰果
損失不詳

聯軍記錄
第51戰鬥機聯隊第39中隊擊落2架米格機
損失
F-80C(戰鬥轟炸機),第8戰鬥轟炸大隊第35中隊,序號49-809
戰鬥任務返航降落途中失速,接近跑道頭重落地,損害嚴重。
F9F-4(噴射戰鬥機),第33陸戰航空大隊第115中隊,序號125219
執行交通阻斷任務,最後目擊在低高度以陡角度俯衝,搜救行動無結果

53/3/27
中國記錄
王海大隊和4架F-86交戰,損失1架米格機(王海跳傘),被擊傷1架

蘇聯記錄
擊落1架F86
損失不詳

聯軍記錄
第18戰鬥轟炸大隊第67中隊(飛F-86戰鬥轟炸機)
James P. Hedgestorms少校擊落2架米格機
John L. Metten中尉(南非空軍)擊落1架米格機
損失
F-84G 戰鬥轟炸機,第49戰鬥轟炸聯隊,編號51-10460
被防空砲火擊落,飛行員不詳
F-84G 戰鬥轟炸機,第58戰鬥轟炸聯隊,編號51-10460(此處編號有誤)
被防空砲火擊落,飛行員Andrew J. Evans, Jr.上校跳傘被俘
F4U-4 戰鬥轟炸機,菲律賓海號航艦第94中隊,編號81943
燃料用盡,在K-18機場迫降損毀,飛行員J. O. Harless中尉受傷。
F4U-4B 戰鬥轟炸機,巴丹號輕航艦第312陸戰攻擊中隊,編號不詳
被防空砲火擊中爆炸,飛行員Robert O. Peck上尉跳傘獲救
F9F-2 戰鬥機,菲律賓海號航艦第91中隊,編號123544
降落時不穩機體彈跳未鉤住攔截索,撞入甲板尾端停放飛機中,飛
行員Donald R. Quinn少尉死亡。

--------------------------------------------------------------------------------
NO:154_48雪風  於 2003/12/01 12:42
Re:韓戰謎思館

謝謝Light老大完成一大部份小弟先前只寫極小段的文章。
中國方面記載宣揚「王海大隊事跡」的書籍總會這麼有一段,說是1985年10月4日,美國空軍參謀長加布裏埃爾上將訪問中國在參觀航天博物館時,「這位曾被王海大隊擊落逃生的飛行員」久久徘徊在那架王海隊長的MiG-15前,「凝視著機身上那永不褪色的9顆紅星低迴感慨不已……」
美國空軍第11任參謀長(Chief of Staff of the Air Force, 也就是相當於空軍總司令) Charles A. Gabriel (B.1928 - D.2003) ,西點軍校1950年班畢業,後接受飛行訓練,1951年12月抵達韓國戰場,先是駕F-51D後轉換F-86完成100次戰鬥任務,戰後繼續深造完成碩士及戰爭學院等學歷,越戰期間駐泰國駕F-4完成152次戰鬥任務,沒有任何的資料指出Charles A. Gabriel曾在韓戰被擊落過,反倒是其在1952年8月29日和10月12日各有擊落MiG-15的記錄。很顯然的這又是中國方面宣傳下的混水摸魚所附加出來向自己百姓喊爽的故事。

--------------------------------------------------------------------------------
NO:154_49fer-de-lance  於 2003/12/01 15:25
Re:韓戰謎思館

Very impressive analyses, best I have seen in Chinese. The speculation that Wang Tian-bao damaged Winotn Bones Marshalls plane is probably inaccurate. Marshall had attacked a pair of LA-11 and shot down the trailing wingman (Yu Chang-fu or He Yue-sheng). The lead LA-11 turned around for a head-on pass which damaged Marshalls Sabre.
However, Marshalls wingman, John Honaker then got on the tail of this LA-11 and shot it down. There were only 3 LA-11 lost that day and Honaker was one of only 3 USAF pilots claiming to have downed this type of plane. Therefore, it is almost certain that the LA-11 pilot who damaged Marshalls Sabre was himself shot down and killed.

Given the circumstances, the evidence points to the LA-11 pilot who attacked Marshall being Zhou Cong-han, a zveno leader who turned around to avenge his wingman ...

In contrast, Wang Tian bao claimed to have fought alone having lost contact with his wingmen. Certainly not a good match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Marshalls action.

>Light  於 2003/08/20 04:45
>Re:韓戰謎思館

>王天保那個有些許的事實。Bone Marshall在該次空戰中擊落一架Tu-2,擊傷一架,然後轉而攻擊兩
>架 La-11,擊落其中一架,成為美國空軍在韓戰中第六名王牌(第五名是喬治‧戴維斯,也是在此次
>空戰中幾乎同時成為王牌的),但是被第二架La-11的機砲擊中座艙,頭部受創暫時昏迷,飛機墜落了>一段短時間才重新回復控制。他後來回到金浦機場,安全降落。

Wang

--------------------------------------------------------------------------------
NO:154_50Light  於 2003/12/02 00:43
Re:韓戰謎思館

正在為找不到Charles A. Gabriel被擊落的紀錄納悶。他屬於第51戰鬥機聯隊第16中隊,飛F-51的時間應該不長,很快就換裝為F-86。有一可能是1952年10月18日同一中隊的Gabriel P. Barholomew上尉墜機陣亡,名字被搞混了。要不然就是當年會面中方翻譯有誤,把老飛行員們寒暄開玩笑的話當真,然後寫文宣的就拿來大做文章,編出一堆劇本來。王海自述就比較實在,說不知道是不是他擊落的;這情形其實也類似韓德彩和張積慧在擊落後碰頭沒有交談卻搞出五億人民後援的情形。
fer-de-lance兄:
空戰非我所長,也無力進行詳細研究,只能把大略湊一湊,一到單機比對就不行了。有沒有興趣寫寫這方面的東西?

另外,對中國方面資料研究者目前知名的是Xiaoming Chang,但就他的書看來,他也還停留在整體層面,也未能做到單機比對,像王天保這事他也是引用 John R. Bruning的Crimson Sky。他現在美國空軍官校,不知會不會有更詳細的研究?

--------------------------------------------------------------------------------
NO:154_51Light  於 2003/12/02 01:00
Re:韓戰謎思館

KORWALD 資料,我用程式抓下來改成 Excel 格式,現在提供下載。
KORWALD 2003/11/21

--------------------------------------------------------------------------------
NO:154_52fer-de-lance  於 2003/12/02 10:09
Re:韓戰謎思館

It is terribly difficult to match Korean War air combat accounts simp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iable accounts from the Russians and ChiCom side. Every damned ChiCom published accounts seemed to reference the same commissar-approved propaganda story.
USAF and USN records are available for anyone willing to pay for the microfiche.

John Bruning made the investment - but only for the 4th FIW (that is why Crimson Sky ended where it did!) He is busy making a living as a sports writer - might be a while before there is a sequel. There was a book published in 2000 by Grub Street in the U.K. called With the Yanks in Korea - Aussie authors: Cull & Newton (ISBN 1-902304-49-7). Made excellent use of some ex-Soviet records made public in the late 1990s. There was Volume 1 but, again, I have not seen Vol. 2!

I promised myself that if I ever get the time, I would write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n ... eh, ... didn t even have time to write out the list. Old geezers like us would just have to leave that rewarding task to younger folks like yourself!

--------------------------------------------------------------------------------
NO:154_53雪風  於 2003/12/02 10:31
Re:韓戰謎思館

老飛行員看到當年在天際間你死我活搏鬥的老敵人,猜想其情緒上難免會有波動,至於雙方講了什麼客套話,反正中國方面的宣傳一向都是善於扭曲再加點牛皮的,但只要經過查核資料就往往會發現根本經不起檢驗。過去在這版上也看到其他許多例子,什麼解放軍高官參觀西方某國戰車時立即跳上車操控且彈無虛發,飛行員試乘幻象機就模擬空戰打敗法國所有好手,等等,這都是騙自己百姓喊爽的罷了。

--------------------------------------------------------------------------------
NO:154_54Light  於 2003/12/02 12:28
Re:韓戰謎思館

美國資料開放,但是要花大筆銀子才能弄到手,實在負擔不起。搞這東西真的要有錢有閒才行,有錢是找個資料價格不菲,有閒是得要等政府檔案單位慢慢幫你做──最近從國會圖書館弄一批長津湖附近地圖,折騰了好一番,一張影印地圖要價7.5鷹洋,還要加運費,挖勒!

--------------------------------------------------------------------------------
NO:154_55雪風  於 2003/12/02 12:49
Re:韓戰謎思館

>>對中國方面資料研究者目前知名的是Xiaoming Chang,‧‧‧他現在美國空軍官校
難怪,買了他的書後曾去德州農工大學歷史系的網頁想找看看他有無其他論文,遍尋不著這位教授

Light老大寫的東西其實可以投到雜誌去,不然就是累積整理後出書

--------------------------------------------------------------------------------
NO:154_56雪風  於 2003/12/03 12:22
Re:韓戰謎思館

順便提一下,和Charles A. Gabriel同一第51戰鬥機聯隊16中隊有個叫Edwin E. Aldrin的傢伙,也是創下擊落2架MiG-15記錄,他十幾年後和另一個叫Neil A. Armstrong傢伙,為人類踏了好幾大步。

--------------------------------------------------------------------------------
NO:154_57cobrachen  於 2003/12/07 05:13
Re:韓戰謎思館

Light,你這一篇探析有授權給中國軍事同盟專載在網頁上嗎?

--------------------------------------------------------------------------------
NO:154_58Light  於 2003/12/07 05:41
Re:韓戰謎思館

有,分貼在中國軍事同盟和戰史沙龍。

--------------------------------------------------------------------------------
NO:154_59fer-de-lance  於 2003/12/07 14:02
Re:韓戰謎思館

Gun camera film capturing MiG pilot ejecting, courtesy of Buzz Aldrin, 1100H May 14th, 1953 near Taemun-dong.
http://www.afa.org/magazine/1990/0690jetwar.asp

--------------------------------------------------------------------------------
NO:154_60Sam  於 2003/12/12 15:33
Re:韓戰謎思館

B-29在韓戰中似乎很慘,幾乎都是MiG-15的活靶子,無論當時B-29的航程有多高,防禦火力有多強,都已經不再是噴射機的對手了。

--------------------------------------------------------------------------------
NO:154_61fer-de-lance  於 2003/12/13 09:00
Re:韓戰謎思館

Late in the war, B-29s operating at night were quite effective. Radar directed AA guns and MiG-15s of a Soviet nightfighter unit directed radar GCI and radar directed search lights, inflicted heavy losses on B-29s operating at night. However, with hurried fitting of Radar Counter Measures equipment left over from WWII on B-29s greatly redu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oviet defenses - especially the AA guns and the searchlight direction radars. Even then, the USAF refused to release S-band jammers needed to combat the one Soviet P-20 3D radar in Manchuria which was the best GCI radar the Communist forces had in the Korean Theater. The USAF wanted to reserve these jammers for use by B-36s in case of war with the Soviet Union. Jamming was also limmited against the very basic aircraft radios of the Soviet MiGs - again to keep in reserve in case of the real war coming. There again, the Soviets did not commit their latest MiG nightfighters equipped with Izrumud AI radars - again for the same reason of not compromising the system to the potential enemy of the next BIG war.
With the added EW equipment and other support measures, (eg USAF and USN/USMC nightfighters keeping COmmunist MiG nightfighters busy) late in the Korean War, B-29s once again operated effectively over Korea at night with few losses.

--------------------------------------------------------------------------------
NO:154_62Light  於 2003/12/26 16:05
Re:韓戰謎思館

最近看一些王海大隊的文章,發現一點疑問。
根據王海的敘述,他稱他們在空中碰到許多第51聯隊的F-86飛機,也打下不少,上面有「兩條黃槓子」。王海的敘述令人十分不解。美空軍第51聯隊的F-86塗裝前後有兩種,第一種在1951年12月剛換裝F-86時時用,機體上有一道黃色斜槓,左右機翼各有一道黃槓,垂直尾翼上沒有標誌;而當時第4聯隊的F-86則在機體上有兩道白色斜槓。在1952年3、4月後,所有F-86統一使用第51聯隊的方式來塗裝機體和機翼,各聯隊間則以垂直尾翼及機鼻上的塗裝做區別,第4聯隊在垂直尾翼上有黃色水平粗槓,第51聯隊則加上黑銀棋盤方格。是什麼樣的情況會讓他認為第51聯隊的飛機有兩條黃槓子?是記憶過久模糊了,還是把第4、第51聯隊搞錯了?不解、不解。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