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短江学者 于 2011-11-08, 10:45:12:

引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此诗回忆昨夜的经历。那是在谁家?我们不知道,但因为有画楼和香木,读者不难想到那是富贵人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很清楚地表明这对有情人不是夫妻,也不能公开他们的感情,但就像那角中心有一条白纹贯通的“通天犀”一样,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当然,这只是比喻。你要是见过犀牛那种庞大愚蠢臭气熏天的动物,一定不会认为它有什么通灵的本事。但艺术就是有这种魅力,无论什么,一旦用一种美好的方式表现出来,再丑陋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爱,比如动画片里的米老鼠。那点灵犀在现实中通常是通过眉目传情的,但在此处,则是通过他们在行酒令时玩的游戏——送钩和射覆。钩是某种曲形玉佩,在宽大的袖袍遮掩下传递,令人猜在谁的手中,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就是分组,射覆是猜测藏在某器皿下的物件。你可以想见,这对有情人在送钩时可能会彼此捏一下手。在射覆时,用眼神或小动作提示对方所藏的是什么。可惜啊,这种游戏被鼓声打断了,有人必须去应官当差,急匆匆地就像风吹蒲公英一样赶赴兰台——即秘书省。

我们知道,李商隐曾长年在兰台担任校书郎,所以有理由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他自己的经历。但毕竟此诗没有明确的人称,你说他写的是同僚的经历也似无不可。有人粗俗地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你说李商隐艺术地表达了这种可即而不可及的一幕或情感也似无不可。一些评注者不厌其烦地考证他到底是跟谁有这种感情,我认为那是费力不讨好。李商隐以《无题》为标题,就是不想明说。当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所指为谁,一千多年过去了,你还想考证出来?欣赏诗歌不是读侦探小说,读这首诗的美感不在于知道他指的是王兰还是李燕。即便你能够带着福尔摩斯穿越到晚唐,查出他的意中情人,也不会帮助你更好地欣赏这首七律。读这首诗的美感在于欣赏他是怎么写的,怎么运用比喻,抓住某个场景来表现那种情感。事实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这就说明了人们欣赏的究竟是什么。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