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以偏概全 八十年代生人回应舆论批评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Europeanese 于 2005-4-28, 20:05:15:

回答: 邢达教授治学严谨? 由 rty 于 2005-4-28, 15:37:42:

反对以偏概全 八十年代生人回应舆论批评


本报记者 林蔚

  进入11月以来,《“辛酸父亲”的信》(以下简称《来信》)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为人大讨论”。“虚荣,盲目攀比”、“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是这场讨论中,上世纪80年代生人(以下简称为“80年代”)被戴上的两顶“帽子”。然而,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却拒绝被归类,针对“80年代”的各种指责,被他们一一反驳。

  批评者:80年代生人有八大缺点

  有媒体报道称,“有的学生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但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近些年来高校里的学风越来越差……盲目攀比,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已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甚至会说出一些怨恨父母的话”。

  日前,一篇《坚决不娶80年代女》的帖子成为各家网站的浏览热门。在70年代生的作者眼里,“80年代女”有好几大病症:

  自我。“80年代的女孩子们,几乎都是独生女。独生女们从小就被惯着宠着,天生的以自我为中心,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王者之霸气。你是想娶老婆还是想娶女王?”

  享乐主义。“寅吃卯粮对她们而言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要财力方面没问题,她们总能紧跟巴黎纽约的脚步。享乐就这样简化为享受名牌。……不过是想用钱来证明自己而已。她们所标榜的个性,如此苍白。”

  精于计算,过于现实。“她们的成长与市场经济同步,从小就学会用经济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像小鸟一样在外企之间跳来跳去。……基本上是流行什么考什么。……参加这类学习班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顺便钓个金龟婿。”

  这篇网文的观点获得一些人的拥护。有人认为,此类病症在“80年代”身上“常见,且不分男女”。

  有人甚至归纳了80年代生人的八大缺点:虚荣,盲目攀比;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懦弱、缺乏责任感;自私自我,孤独颓废;享乐主义、自理能力差;精于算计、过于现实;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

  灰色事件不断给80年代生人抹黑

  其实,近年来,针对80年代生人的批评声,一直都没有停过。

  2003年春,部分高校学生因恐惧SARS传播而“大逃亡”,他们的行为受到许多人的严厉指责。一篇名为《丑陋的大学生》的网文被广泛传播。“不以民族大义为重,不以自己家乡父老乡亲的性命为重,为了保全自己那可耻的生命,只是为了逃避那可能的瘟疫纷纷上演大逃亡的闹剧……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主要担当者,在民族的危急时刻竟然上演如此卑劣的表演!真让人寒心!”

  措辞激烈的《丑》文当即得到网络舆论的回应,“逃亡事件”争论引发成一场针对“80年代”的声讨。“现在的孩子啊,真让人痛心!”“如果爆发战争,他们能出来保卫国家吗?民族的发展还能指望这些‘80年代’吗?”

  今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时代》周刊同时报道了少年作家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并将他们作为“80年代”的代表,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时代》用一个词来形容“80年代”的特点———另类。

  “80年代”再度成为焦点话题。“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春树这样说。但是,退学、性爱、放荡不羁、地下摇滚等过多自我元素出现的“残酷青春小说”,并未得到太多的认同。“颓废、混乱、自恋”,高销量招来了不少批评。

  此后,郭敬明等“80年代后”热点人物陆续在文坛上热闹登场,然而抄袭风波、笔战……互不认可的“80年代后”,给这个群体本身就带来了许多是非。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说,“他们只是一些被商业激素催熟的果子,只能反映市场繁荣,不是文学繁荣”。纷争之后,“80年代”仍然没有获得亮色的评价。

  在一次次灰色事件的推波助澜之下,媒介上关于“80年代”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多。

  80年代生人:反对被归类,反对以偏概全

  11月10日晚贴在复旦大学BBS上的《来信》,得到的回应基本上都是“这是个别现象,没有代表性”。该校新闻系二年级学生小陈认为,“这样的个别现象哪个年代都有,我不认为80年代生人对亲子关系是冷漠的,你可以去看看复旦的‘亲情永在’讨论区,那里更多的学生在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报答父母的心愿。单纯以为是年代问题,实在有失公平”。

  反对以偏概全,是“80年代”面对指责的基本态度。

  春树上了《时代》,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的代表。但立刻有同辈人说,“像春树之类的只是个人表现……不是说春树另类吗?既然是另类的,那就证明与周边的人是不同的。而以这个‘异类’代表整个‘80年代后’,是不是太可笑了呢?”

  被冠为“代表”的春树和韩寒,自己也不认账。

  记者曾就“80年代现象”分别征询他们的看法。春树说:“我怎么就成他们的代表了,我还不乐意呢!互相不了解啊!我就觉得我跟1989年出生的那些人距离很大。”韩寒干脆表示“这样的提法实在很愚蠢”,“因为‘70年代’和‘80年代’没有什么区别。若非要说有‘80年代’,我不得不是其中一分子,因为我是1982年生的,仅此而已。”

  网络上,“80年代”的平静回应,也得到了网友的叫好声。一位“80年代”女生细声细语地告诉愤慨的“50年代”老先生:“您说的那些毛病,不仅仅我们这一代有,任何年代都会有,也包括老先生您所处的那个年代,不然在抗战的时候就不会有汉奸了。”

  “实际上,穿长袍马褂的指责穿中山装的,穿中山装的指责穿西服的,穿西服的指责穿牛仔裤的,穿牛仔裤的指责染了头发的,这都是一脉相承,实在正常不过。”60年代网络名人王小山为“80年代”鸣不平,对“代际批判”很不以为然。“70年代的人,你们还记不记得前年的《不和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

  “80年代”反对把这些缺点归结为年代的原因。他们说,这些小毛病的发生有环境的大背景,而这些小毛病成不了大问题。

  “我是1983年出生的。从我出生到现在,伴随着我成长的是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大学一男生表示,“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就感到了社会的压力,与此相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我们接受的是正规传统的教育,父辈的道德准则还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金科玉律。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

  “我有着‘80年代’的一切缺点,但是我认为我是一个很自豪的‘80年代’。我自立、我自信、我有主见。在大学三年的时间内,我已经尝试了各种工作,从超市的促销员到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从兼职记者到网吧网管,我已经不太记得我到底做过多少事情。我大手大脚地花钱,但花的钱都是我自己赚来的。我从来不认真学习,但是我根本不在乎一纸文凭。我不听家长的话,他们虽然比我们走了长得多的路,但这就是他们比我们正确的理由吗?”

  有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成人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感受强加给青少年,不太公平。

  王小山亦提醒批评者不要忽视一个规律:年轻人拥有未来,愤懑也罢,咒骂也好,谁都阻止不了国家社会将来掌握在他们手里。

  事实上,遭受诸多非议的“80年代”,已经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并且带来希望。

  有媒体在总结中国今年的奥运胜利时发现,中国队获得的32枚金牌中,有22枚金牌得主生于80年代,所有“零突破”项目的创造者,无一不来自“80年代”。

  “他们年轻的面孔,张扬的个性和逐渐摆脱了‘为国争光’和‘感谢祖国’的真本表白,让人耳目一新,让观众更深地体会了来自于体育本身的真正魅力。”

  在举国为《来信》痛心的时候,不妨回忆一下这个小镜头:

  “80年代”的冠军们在赛后表白中,感谢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乒乓男双冠军之一、20岁的陈赛后很酷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可面对镜头向母亲的表白稚气全显,他坚强地说,“妈妈,我是男子汉,我不哭”。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