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鲁迅与我七十年(连载第十一) 周海婴 霞飞坊   前文说过,父亲去世前,曾提出要赶紧搬离虹口。并嘱咐幼弟周建人到租界 去租赁新居,只要他相看中意,不必再让父亲复看,定租便可。为此叔叔专门刻 了一枚名为“周松涛”的图章。但这事不及进行,父亲已经长逝了。到丧事忙过, 稍事休息之后,大致是10月底,又开始着手搬迁的事。   我们于同年11月上旬搬到法租界霞飞坊64号(现名淮海坊,淮海中路927 弄)。至于为何选择霞飞坊,是否母亲亲自选定的,一直没有弄清楚。在母亲生 前我也想不到向她询问这件事。这个谜底直到1985年和萧军同到日本参加内山书 店新屋落成开幕式,闲聊时他才告诉我,是他和萧红介绍的。原来那时二萧正住 在霞飞坊沿环龙路(现南昌路)一边,是临街楼房的3楼,号码为300多号。   霞飞坊建于1934年,3层红砖结构,前门是铁栅,透空可以望穿小天井。天 井与大陆新村相仿而稍大,前门进入是客厅。后门是木质的。每家后门装有“司 必灵”锁。进门有一个小厕所。左(或右)拐是厨房。楼梯木质。2楼、3楼开间 大小相同,还有两间亭子间。三楼外有阳台,可晾晒衣被,这是当时的标准结构。 据说是葡国产业,法商管理。霞飞坊第一条弄堂叫“大弄堂”,比较开阔,月租 较高。我们租的是中弄,每月租金60元。入租时房东讲明,每年可免费粉刷油漆 一次,如不需要享受这种服务,每年可免一月租金。这约定是1936年底的行情, 因为当时整条霞飞坊才住了一半房客。第二年抗日战火燃起,租客盈满,这承诺 便无形中消失了。中弄北面是后弄,稍狭,附有几间“汽车间”,让有车阶级存 车用。那时只不过三五辆车停放在那里,也不知是哪家阔佬的。后来租界居房紧 俏,汽车间遂改作为住房了。   搬迁时,最多的是书籍,一箱箱要从溧阳路藏书室运来。书箱运到3楼,四 周不够放,中间还加一行。也有以木箱侧放权作书柜的,记得里边放的是杂志, 如《奔流》月刊、《世界文库》等等,前面挡以牛皮纸。洋装书厚重,放在2楼 到3楼的楼梯一侧,剩下一半空隙做通道。这时,三楼没住人。   刚搬到霞飞坊,电灯尚未接通,晚间要点白色蜡烛照明。我向母亲要了一册 硬皮日记本,记得里边是竖格的。我雄心勃勃,表示要每天记日记,把生活经历 写下来,无奈识字不多,写不成句,没几天就中止了。我很生自己的气,这样没 出息!   有一天母亲拿来毛笔、砚台和一些纸,嘱咐我书写父亲墓碑上的字。我从未 练过毛笔字,真是惶恐之极,面对这令人畏惧的工具,突然变得十分可怕,它们 岂是我小孩子所能使的?父亲天天用毛笔写字,因此我认为这应当是大人的事, 做梦也想不到会要我写毛笔字。而且写的竟是父亲坟上的碑文。但母亲坚持鼓励 我写。她说:“爸爸的墓碑,谁写都会受到牵连,你是儿子,又是孩子,他们抓 不到把柄的。”就这样,万国公墓里这块字迹幼稚的“鲁迅先生之墓”,总算是 我献的丑。这水泥碑现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每当我走近它,都会感到又伤 感又惭愧。   住了没几天,有个早晨母亲醒来(我睡在她身边),发现太阳已经从南窗晒 到床前,母亲很诧异,要看钟点,一摸床旁茶几上的银质怀表失去踪影。转过头 去,又见大柜门敞开,柜里空荡荡的,仅有衣架悬着。检查下来,母亲的海虎绒 大衣和我一件呢大衣和几件衣服都不见了。还有钱包里的钞票也不翼而飞。粗笨 的东西倒没有少。走到窗前,从那张父亲写作的桌子上可以看出,那窃贼有一个 浅淡的赤足印,那五只脚趾显出是个成年人。母亲当即向弄堂的巡捕报告。不久 来了四五个人,职位最高的是穿着黄咔叽佩有肩章的法国巡捕房的捕头,另几个 是中国人“包打听”。他们听了失窃经过和初步损失后,当即拍胸脯保证迅速破 案,包赔损失。随后侦查窃贼进来的窗口。这里窗外有个挑出一米宽二米多长的 平台,用以遮挡天井和客堂的雨淋滴水。显然盗贼是从铁门爬到沿墙,再从这平 台翻进来的。正查看时,又发现窗沿上插着三支烧尽的香杆,杆紫红色,寸半长, 粗细如牙签的中段,香灰洒落在窗边,呈极细腻的淡灰色。发现香杆的“包打听” 轻轻惊呼一声,喊同伴来看。他们轻声交谈一会儿之后,个个面部表情便显得沉 重起来,不作任何交待,就匆匆离去了。从此,巡捕房、房东各方面不再提起此 事,当然亦无赔偿了。   可见江湖上所传的“闷香”确有其物。只不知为何连法国巡捕房的人见到这 种“高档”盗窃竟也会退避三舍溜之乎也?    我的过错   经过这次失窃,家里发生两个变化。小变化是找铁匠铺装铁栅窗。之后,便 再也没有小偷来光顾了;大变化是经母亲的恳求,叔叔周建人一家搬来我家,住 在一楼客厅。他们原先住在雷米路颖村的一幢3层楼房里。与叔叔同住这幢楼还 有冯雪峰(一楼)和胡风(三楼),叔叔住的是二楼。这房子是冯雪峰租下的, 离霞飞坊不远。   母亲求叔叔一家搬来同住,一方面是害怕盗贼,同时也考虑到这样可以节省 开支。父亲治病和丧事,支出了近6000元,加上新家的押金和房租又要花去千元, 以至一时变得手头很紧。叔叔搬来,就能共同开伙,大家都能省去不少日常开销。 在佣工上,也可以省去一个人。当时叔叔有个绍兴女佣阿三,阿三个头矮,有鸡 胸,想必幼年患过软骨病。   自从叔叔搬来后,我们的伙食从母亲的半广东半绍兴的菜式,变成彻底的绍 兴口味了。记得日常总有霉干菜烧肉、霉千张、霉豆之类。直到母亲晚年,还自 己做霉豆吃。还“引申”到自制霉腐乳。沪上的豆腐店铺,可以定制一板豆腐, 但必须告诉他是做腐乳用的。这种豆腐切成小方块也不倒、不碎、不散,布于竹 木托盘里,过几天,每块小豆腐上慢慢长出绒毛,闻着有一股淡香。待坯子开始 变软,湿润润的,这时可装入罐子或玻璃瓶中,爱辣味的可放进辣椒面和盐末, 再注入凉的花椒水过面,封紧,大约二周后可食。母亲每次做的总不够分配亲友, 大家都赞不绝口:“许大姊做的广东腐乳好食”,纷纷有来索取,以至此后每次 连做二板、三板也不显多。母亲是广东人,却爱吃霉豆、霉千张、臭豆腐之类, 这跟嫂叔两家合作开伙大有关系。我长久受这种生活习惯的熏陶,不仅喜爱这种 风味,还爱吃霉苋菜梗、宁波臭冬瓜,甚至连带着绿色绒毛的法国臭乳酪都能吃, 而且欣赏水平不低,受到同席老餮的钦佩。   叔叔全家搬来合住对于我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从此,我从寂静孤独的 “独生子女”摇身一变而为上有两个姊姊,下有一个妹妹的多姐妹家庭。大姊名 周晔比我年长二岁,二姊名周瑾,我称呼她“小姊”(这个姊字用绍兴发音: “基”),妹妹周蕖小我三岁,故我也直呼她小名“蕖官”。我把自己完全融入 这三姊妹的生活里,根本未意识到孩子之间尚有叔伯堂兄妹之间的男女差异和家 庭之别,以至后来发生这样那样的纠葛和不愉快,我现在回想真是不胜汗颜。   那时我已从大陆新村附近的大陆小学转学到海光小学一年级,与两位姊姊同 校。因此我们三个孩子(妹妹才五岁尚未入学)每天都由阿三一起送到校门,中 午她拎个“饭格”来给我们送饭。这在当时很普遍,只要住得稍远都这样做。饭 格是搪瓷制的,分四层,末格大二分之一,用以装米饭。由于我们是三个人吃, 所以另外还有个盛饭的小锅。小学生正是容易肚饥的年纪,又不能像在家里,肚 子饿了总能摸得到些零食充饥。因此还没等到中午下末节课,早已个个饥肠辘辘 了。看到阿三送饭,未待她安排妥帖,我们三人一拥而上,争吃得津津有味,阿 三拦也拦不住,只能听由我们抢夺。几天下来,姊姊年长谦让,我总能多吃一些。 阿三回到婶婶面前,说些什么可想而知。于是下次送饭来,两个姊姊合餐,我另 一份了。   再说洗浴。当时热水要用“铜铫”(即铜质水壶)烧热,两铫热水注入浴缸, 这才冷暖调匀。我们四个孩子,开头妹妹和我先一齐洗,浴后同一盆水,再由二 位姊姊用。不久,让我第一个洗了。我表示应当让妹妹也来同浴,吵个不休。母 亲走来劝阻,说些什么记不清了。从此,母亲多了一个任务,另煮热水,替我单 浴。现在想到,父母洗浴时,和我共浴室赤裸进出,可以不相回避,但堂兄妹之 间该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可是那时我才七岁,根本不曾意识到这些。   第三件事,孩子总想模仿,不论女孩男孩,全有过“过家家”这种游戏。有 模拟的,也有像真的。当时有盒装成套的儿童玩具小锅、小餐具。但我们几个觉 得玩假的不过瘾,就把生大米放在玩具锅里,加了水放到煤球炉上煮成稀饭,可 以吃,味道顶香的。我们总是下午煮。但是,煤球炉火午饭后就封了,小锅煮不 开,我们就捅开火,大模大样地用大火烧稀饭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煤球十分 金贵,这样浪费自然是不能容忍的。阿三因此封了火,把小锅稀饭移到炉子边缘。 我走来取稀饭,不小心手被小锅烫了一下,整锅粥便倾注在我左脚上。我赶紧脱 下袜子,除了起两个大水泡,还拉脱一块皮。粥又不比开水,黏稠不会流动,所 以伤得很重。母亲仍是用兜安士止痛药水包扎,鞋不能穿,又不能走路,只好坐 黄包车去上学。这件事阿三免不了也要向婶婶禀报的。   第四件事是为一辆小自行车,它是婶婶向亲戚借来的。在此之前,附近有个 小弄堂,叫做钱家塘,那里的修单车铺有各种大小脚踏车出租,以钟点计费。我 们租来学习骑车颇为兴奋。由于租费不廉,婶婶才借来这辆自行车。每次在弄堂 里骑,三个孩子总是有两个在旁守着,很不耐烦又不过瘾。某一天,婶婶没让她 的孩子骑车,她自己又不知在为什么家务忙碌着。我想既然这自行车是让大家玩 的,就没请示婶婶,把单车推出门口玩起来,还有一位“搭档”,是隔壁63号的 顾亚铨。婶婶听到自行车的响声,赶到门口来,从我们兴高采烈的手中将车夺了 回去,藏进自己的房间。次日放学回家,便不见这辆车了,必定是物归原主了吧。   没过几天,叔叔向母亲说,夏□尊住在本弄三号,家里冷清,有空闲的屋子, 让他们搬去做伴。这样,叔叔一家便搬走了。母亲叹了口气对我说:“我们难道 不冷清、不需要陪伴?”而我从心里明白:错都在我!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