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鲁迅与我七十年(选择七) 周海婴 兄弟失和的缘由   1919年2月,父亲卖掉绍兴祖居老宅,将全家迁往北平。这之前,周作人见 大哥忙于搬家,便向北平的学校请了几个月假,带着太太羽太信子和孩子到日本 探亲去了。搬家的一切事务自然都落在哥哥身上。父亲从找房子到买下八道湾, 寻工匠整修房屋和水道,购置家具杂物等等,足足忙碌了9个月。周作人却于8月 间带着妻儿和小舅子羽太重久悠哉游哉从日本返回北平来了。那时八道湾的房屋 修缮尚未完工,父亲无奈,只得临时安排他们住在一家姓王的家里,直到11月下 旬才搬进八道湾。   八道湾的房屋高敞,宽绰而豁亮,是被称为有“三进”的大四合院。父亲让 兄弟住后院,那里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又大,小侄子们可以有个活动的天地;又 考虑到羽太信子家人的生活习惯,特意将后院的几间房子改装成日本格式。而他 自己屈居于中间二排朝北的“前罩房”。这屋子背阳光,比较阴冷。   房子整理安定之后,父亲为全家着想,以自己和弟弟作人的收入供养全家。 他们兄弟还约定,从此经济合并,永不分离,母亲年轻守寡辛苦了一辈子,该享 受清福。朱安大嫂不识字,能力不足以理家,这副担子自然而然落到羽太信子的 身上。父亲自己除了留下香烟钱和零用花销,绝大部分薪水都交给羽太信子掌管。   没想到八道湾从此成为羽太信子称王享乐的一统天下。在生活上,她摆阔气 讲排场,花钱如流水,毫无计划。饭菜不合口味,就撤回厨房重做。她才生了两 个子女,全家雇用的男女仆人少说也有六七个,还不算接送孩子上学的黄包车夫。 孩子偶有伤风感冒,马上要请日本医生出诊。日常用品自然都得买日本货。由于 当时北平日本侨民很多,有日本人开的店铺,市场上也日货充斥,应该说想要什 么有什么。但她仍不满意,常常托亲戚朋友在日本买了捎来。因为在羽太信子眼 里,日本的任何东西都比中国货要好。总之,钱的来源她不管,只图花钱舒服痛 快。对此,周作人至少是默许的。他要的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有“苦雨斋” 里书桌的平静,别的一概不问不闻。当然他对信子本来也不敢说个“不”字。苦 的只是父亲,因为他的经济负担更重了。   但这一切仍不能让羽太信子称心满意。她的真正目标是八道湾里只能容留她 自己的一家人。   就这样,在建人叔叔被赶走10个月后,她向父亲下手了。也不知道她在枕边 向周作人吹了什么耳边风,在父亲身上泼了什么污水毒涎——对此别人永远是不 可能知道的——我们只知道这一天,1922年7月19日,周作人突然手持一函,外 书“鲁迅先生”,信里边咬牙切齿地写着:“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父 亲感到诧异,想问个明白,“后邀欲问之,不至。”可见羽太信子这一口咬得多 么毒!就这样,父亲也被周作人夫妇逐出了八道湾。   祖母受不了这冷酷的环境,也从此住到了长子的新家。八道湾这所大宅终于 称心如愿,为周作人夫妇所独占,成了羽太信子的一统天下。拿祖母的话说: “八道湾只有一个中国人了。”   父亲受到这种以怨报德的对待,他的忿怒心情充分表现于他用过的一个笔名 ——“宴之敖”。父亲的解释是,这个“宴”字从上向下分3段看,是:从家、 从日、从女;而“敖”字从出、从放。即是说:“我是被家中的日本女人逐出 的。”   对于这段历史,某些鲁迅研究者的推测,是他看了一眼弟妇沐浴,才导致兄 弟失和的。但是据当时住在八道湾客房的章川岛先生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 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至于情况究竟如何,我这个小辈当 然是没有发言权的。   不过,我以20世纪90年代的理念分析,却有自己的看法,这里不妨一谈。我 以为,父亲与周作人在东京求学的那个年代,日本的习俗,一般家庭沐浴,男子 女子进进出出,相互都不回避。即是说,我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所谓“男女 大防”,在日本并不那么在乎。直到临近世纪末这风俗似乎还保持着,以致连我 这样年龄的人也曾亲眼目睹过。那是70年代,我去日本访问,有一回上厕所,看 见里面有女工在打扫,她对男士进来小解并不回避。我反倒不好意思,找到一间 有门的马桶去方便。据上所述,再联系当时周氏兄弟同住一院,相互出入对方的 住处原是寻常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偶有所见什么还值得大惊小怪吗?退一步说, 若父亲存心要窥视,也毋需踏在花草杂陈的“窗台外”吧?有读者也许会问,你 怎可如此议论父辈的这种事?我是讲科学、讲唯物的,不想带着感情去谈论一件 有关父亲名誉的事,我不为长者讳。但我倒认为据此可弄清楚他们兄弟之间“失 和”的真实缘由。以上所见,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八道湾房产   父亲被逐出了八道湾,但八道湾房产的名头仍是他。前面说过,八道湾的房 子是卖掉绍兴老屋的钱所买的。这院子里外三进,父亲将之安置母亲和三兄弟的 家眷。父亲为此请了几位乡亲朋友为见证人,订了一份契约,内容是八道湾的产 业,分拆为4份:三兄弟各占一份,母亲(我的祖母)占一份。这一份作为供她 养老送终的费用。房产主是周树人(鲁迅)。对此,周作人很清楚。但父亲去世 仅几个月,尸骨未寒,他竟私自换写了一份契约,将户主姓名变成他自己,还找 了几个“中人”签了字。而这一切,在上海的建人叔叔和我母子都毫无所知。可 见周作人将此事干得何等隐秘!直到朱安女士去世,许多朋友赶到西三条去保护 鲁迅遗物,这份契约的照片才被母亲的好友常瑞麟发现收存。1948年,因时势紧 张,常姨把这照片寄到上海。但当时母亲正急于离开上海,匆忙中顾不得细看内 容,这张照片就这样搁了下来。直到前几年,我因要编《许广平文集》,才在旧 资料里发现了它。我想这是周作人蓄意侵吞八道湾房产最好的证据。   周作人侵吞了八道湾房产后,将空余的房屋出租收钱。而祖母和朱安女士的 生活仍要远在上海的母亲承担。当时我们孤儿寡母生活本已十分拮据,但母亲总 是及时向北平寄钱,我从她给祖母的信中多处读到因供奉不丰而深感愧疚的语句。 母亲还给周作人写信,“恳求”二先生能“负担一半”祖母的生活。但几次去信 都不得回复。直至前年看到周作人搞的那个契约,我才明白,原来他为了欺骗大 家,早已将赡养祖母这一重要内容有意瞒掉了。   当年与祖母相熟的俞芳也曾告诉我:从太师母和许广平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 到,自鲁迅逝世至1937年底共14个月,太师母和朱安的生活费全部由许广平承担 的。直到1938年1月开始,周作人才承担太师母的生活费50元。但是物价在飞涨, 而生活费却一直没有增加,太师母过的日子自然很拮据了。尤其在日寇侵占期间, 周作人生活很富裕,出入汽车,家里开销很大,可是对老母寡嫂的困难仍然不予 理睬。他对老母如此苛薄,竟还好意思给友人写信和在文章中假惺惺地诉苦:留 在北平苦守为了奉养老母。这十足是在唱戏给别人看,以瞒骗爱惜他的文化界朋 友罢了。而我母亲还为自己的经济力量薄弱,不能宽裕地奉养婆婆而深自歉疚, 直到晚年还耿耿于怀。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附逆被判刑,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八道湾的房产, 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周作人的那部分,也就是三分之一。并且分割得很客气,不是 竖“切”而是横“切”。这样,前院由国民党的部队占有了,部分后院仍让周作 人的家属使用(应当说是很照顾的)。   也就是说,从此,他们住的是产权属于父亲和叔叔的那两部分房屋。但是看 来周作人并不作如是想,至少羽太信子并不这样认为。   那是1948年,北平解放。我随母亲从东北南下到北京,住在旅馆里。某个冬 日的下午,章川岛先生陪我到北城购物,因时间尚早,大致才3点多钟,章先生 便问我:“要勿要到你们的房子去看看?此地靠近八道湾,侬爸爸买格房子就在 葛(这)里。”我当然高兴,催促快去。我出生在上海,远在北平的祖母极其盼 望能够看看我这个大房孙子,可以说是魂牵梦萦。但她老人家由于健康原因,始 终未能南下。我也几次失去北上省亲的机会。南北相隔,只有寄照片以解老人的 思念,直到她老人家去世。朱安女士也同样无缘得见。但随着我年龄的渐渐长大, 便不时听到有关八道湾的事,知道那里也是自己的家,心里就有一种亲切和向往。 走进八道湾十一号大门前院,章川岛先生告诉我,他曾在院里的西屋住过,“兄 弟不和”时,他正住在此地。   走进里院,但觉空空荡荡的,很寂静,仅有西北角一个老妇坐在小凳上晒太 阳。老妇把章川岛招呼过去,大概是询问来者是谁。章执礼甚恭,谁知仅简单地 问答了几句,忽见老妇站起,对着我破口咒骂起来。后来似乎感到用汉语骂得不 过瘾,又换了日本话,手又指又划,气势凶猛,像是我侵入了她的领地。章先生 连忙拉我退到外院,告诉我,她就是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照理说,我是她亲 侄子,我们又是初会,上一辈哪怕有多大怨仇,也该与我不搭界,而她一听说是 我,竟立即做出这种反应。这给予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她 那穷凶极恶的模样尚历历在目。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踏进八道湾一步。到人民 政府成立后,叔叔和我母亲将属于我们的这两份房产共同捐献给了国家,对此, 当时报纸曾经有过报道。   关于八道湾,我还要说一件事。前一阵有人提议要保留八道湾的鲁迅“故 居”,我感谢爱护父亲遗迹的好意,但我和建人叔叔的后人都以为大可不必。八 道湾的房屋以北房最佳,而父亲本人根本没有享受过,而“苦雨斋”又与鲁迅不 搭界。他早年住过的屋子,又都破损不堪,而且听说现在也不是原屋了。要说北 京的鲁迅故居,西三条才是。因为这是他用自己的钱独立购买的,并且也是居住 过的。由此可见,保护八道湾实际等于保护周作人的“苦雨斋”。那么,汉奸的 旧居难道是值得国家保护吗?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