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世纪末的鲁迅热 薛毅   90年代,特别是1994年以来,出现了新的鲁迅“热”。这一次与以 往不同,它首先是从作家们那里开始的。人们至今对张承志在1991年写 的《致先生书》记忆犹新;张炜、李锐等在写文章纪念鲁迅时,也都一 致用“先生”而不是“鲁迅”或“鲁迅先生”来称呼,以此来表达他们 对鲁迅的尊敬和爱戴;有的作家,在以前曾经年少气盛地表示他已经超 越了鲁迅,而现在则孜孜不倦地阅读《鲁迅全集》。1995年的文化论争 中,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强调要学习鲁迅的精神和人格,虽然人们也听 到某些所谓“鲁迅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多了会地震”之类的说法,但有 更多作家站出来驳斥此种言论。当然在对鲁迅的阐释中也有个别情绪化 和简单化的毛病,不太关注和学习鲁迅严厉的自我解剖和反思精神,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鲁迅“热”有一些新倾向。   首先,重新认识鲁迅思想作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的意义 。以前,人们普遍重视鲁迅思想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特点,这当然 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必须得到坚持,但如今,人们开始感受到他思想的 另一个侧面的重要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半殖民地畸形社会和文化 的批判。在鲁迅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同样会产生新的奴役关系,鲁迅批 判了在畸形的旧社会中的人格——西崽相(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 界),那种哗众取宠、颠倒黑白的新闻媒体,还有文人卑劣的操行,“ 伪自由”的言论空间,不见宇宙之大、但观苍蝇之小的趣味主义,在风 沙扑面、虎狼成群时代却依然吟风弄月的文艺创作……在80年代,对鲁 迅的研究集中在他的前期思想和文学创作上面,对他后期在上海时期的 杂文写作关注不够。如今,人们发现,他后期杂文贯彻始终的对半殖民 地都市文化的批判,是鲁迅思想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对鲁迅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新认识。鲁迅通过他的社会 、文化批评与周围的世界建立了联系,对种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作出迅速 、有力的回应。鲁迅是一个学者,但鲁迅决不是那种退回书斋,两耳不 闻窗外事,一心想着传世、不朽的学者,而是一个“心事浩茫连广宇” 的人,“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是鲁迅逝世前的心灵独白。而90年代,中国有些专家学者却说“天 下兴亡,与我无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书斋主义倾向使所谓 知识分子隔绝了世间的联系,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让人无法忍受,所 以当人们反抗这种倾向时,自然地想起了鲁迅。   再次,重新评价鲁迅与他的文化论敌的是非。80年代中后期,鲁迅 的论敌如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在政治上被恢复了“名誉”,这是很必要 的。随之出现了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鲁迅与他们的论战是错误的,说 明鲁迅偏狭、刻薄等等。在90年代,鲁迅论敌的选集、文集、全集在中 国大陆流行甚广,拥有大量读者;而且,当代一部分作家也大量写作一 些风花雪月、幽默性灵的散文随笔,读者也不可谓不多。但此类倾向一 旦构成文学创作的总体潮流,就掩盖了许多沉重的东西。人们不得不反 思,鲁迅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批判这种倾向。在反思中,人们发现鲁迅与 他们的区别是,鲁迅始终保持与底层人民的精神联系,而他们完全漠视 底层的存在。如何重建知识分子与民众的联系,是90年代的重要问题, 鲁迅为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文汇报》1998.2.27.)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