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金庸的大家风度 袁良骏   金庸在海内外已被炒得沸沸扬扬,桂冠一大堆,好评一串串,传 记也出了一本又一本。金庸陶醉了吗?飘飘然了吗?没有。他这样说:   我毕竟是个小人物。在内地、香港有许多关于我的传记,这些都 是靠不住的,他们是借我的名来赚钱,动机是不好的。也不来问我一 下,甚至也不去问一下我的朋友,完全是东拼西凑弄出来的(见《书 友周报》1998.7.28江南文)。   金庸首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小人物”,这恐怕不是一般的谦虚, 而是充分表现了他的历史观。何谓“大人物”?在他心目中恐怕是秦 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熙、乾隆、孙中山、毛泽东…… 一流人物,即曾经左右历史的浮沉,扭转乾坤者是也。而他虽然是一 代才俊、文坛高手、武侠大师,然而,毕竟“百无一用是书生”,比 起那些“大人物”来,自己才华再大,也只能归入“小人物”了。这 个归类并不科学,假如说“大人物”意味着就是“伟大人物”,那末, “伟大人物”并不局限在政治、军事领域,并不都要翻转乾坤,各行 各业的创业家、发明家、有巨大贡献者、领一代风骚者,都可以称为 “大人物”或伟大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绝不亚于秦皇汉武, 李时珍也绝不亚于朱元璋,托尔斯泰也不亚于彼得大帝。金庸的可贵 在他的自审自省力。在众多的吹捧面前,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 在难能可贵!   就谦虚本身而论,金庸也很难得。写他的那些传记,据我所知, 吹捧者居多,有些撰写者满以为会得金庸青睐,自己也就成了精通 “金大师”的“大师”了。他们完全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金大师”一点也不领情,不仅说他们“靠不住”,而且说他们“动 机不好”、借“名”赚钱、“东拼西凑”,否定得相当彻底。有无用 语过重之处?当然也很难说。值得深思的是金庸为什么对这些传记作 者如此反感?归根结蒂还是他瞧不起廉价吹捧,瞧不起铜臭气,瞧不 起粗制滥造。一个作家能这样对待吹捧自己的一些传记,实在不容易。   金庸还说:“我的小说并没有学者赞扬得那么好的程度”,“对 自己评价还是低点为好……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那样做对不 起读者,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特别有趣的是,当记者问到他武侠 小说的前途时,他竟然说:“武侠小说将来的前途不大。”当一些学 者大讲武侠小说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将要成为“经典著作”时, 金庸却兜头来了一瓢冷水,这都是很出吹捧者意料之外的。究竟是金 庸说得对还是那些吹捧者说得对?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金庸的大家风度,也几乎是所有文学大家的风度。只有那些成就 有限、底气不足、小家子气十足的人,才会热衷于别人为自己树碑立 传,才会斤斤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才会对廉价吹捧甘之若饴。有 无大家风度,实在是一个作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   反过来,作家的大家风度是否也对研究家、学者、“传记家”提 出了一点启示呢?作家有风度,有品格,研究家、学者、“传记家” 是否也应该有点风度、有点品格呢?是否应严格遵循“好处说好、坏 处说坏”(鲁迅语)的原则呢?对那些不知天高地厚,一触即跳、听 不得一点批评意见的作家应不应该披其逆鳞呢?还有,对活着的作家, 是否先不要传记“侍候”呢?等他百年后再写是否会更科学、更公正 呢?据说,还有一批专拿“红包”、专说好话的“批评家”,对这样 的“批评家”,似乎古人早有定评了:“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矣!” 中华读书报1998.9.2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