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没有根据 wcsh 对王朔我一向是很尊重的,即使在全中国都在骂他是痞子的时候。 王朔的文章我看的不少,但不是在他最流行的时候。四五年前的光景,在当时,我认为他的小 说有的是很有深度的,诸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 《顽主》。当时我并不认为王朔是流氓作家,只是觉得他有点做作,成天将"清高"二字扛在背 上,就怕别人不知道他就是世人皆浊我独清的王朔(这句话有点王朔的味道吧)。八十年代末 到九十年代初,我认为是大多数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想摆脱精神上、个性上的压抑的时候。在这 之前,我总是有这种感觉,国人是喜欢什么事都要有高尚的目的,什么行动都要有利于人类、 国家、人民的,大家目标都很远大、都让自己肩负使命。可是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和一系列的 政治事件,使得从文革后渐渐兴起来的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冲动冷淡了下来,大家开始意识 到并非一腔热情就可以报效国家。现实一次次的告诉人们,追求自我实现更实际且更有成就 感。从文革那个火红的年代走过的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开始彷徨迷茫,在新思潮中长大的 年轻人必然站在现实的标准上嘲笑教科书中的说教。现实的价值观和传统的价值观在这里交 融、交战。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这是一个过度的年代,也是一个矛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压抑太久陷得太深,在逆反心理的驱 使下开始讳谈理想和抱负,自觉不自觉的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一些原本高尚的情操对立起来。 可是,不管怎么样,一般人都怀有一颗善良而高尚的心,偶尔也有出人头地的冲动。当他们自 觉不自觉从心底涌出一股激情,或是象过去所言"私字一闪念"那样"高尚一闪念"的时候,同志 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在耻谈高尚和奉献、提到为了集体和国家就脸红的年代,大家在触 及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要么会偷偷摸摸地奉献一下,高尚一次;要么就作出一种事不关己的神 态;要么就以一种调侃的自嘲的姿态应付可能的对自己"高尚一闪念"的嘲笑。所以,有一部分 人在这个时期是不自信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心态是不正常的。 王朔就是这么一个不自信的人。 他把写小说叫"码字",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作家,不敢承认自己的小说有启迪人的东西,讳谈 精神境界。我一直认为王朔文字的调侃既是自己心态的写照又是对那个时代的人的悲怜。他的 小说并非王朔自己所说的那样无所指。 在评价金庸时,证明王也是有"雅"、"俗"之分的,而且开始追求文学作品的真实并强调应该区 别于"中国资产阶级物质的腐朽和精神上的空虚"。看样子王朔的追求还是很高的。 可是在看过王朔对金庸的评价后,我却开始怀疑王朔小说中的所谓精神和内涵是不是我自做多 情。象这么点修养和胸襟的人不会有这么高的境界,可能是真正的俗之集大成者,看样子他的" 俗"是"用了心的"。 对金庸的评价,我自己比较喜欢他的作品,正面评价当然多。反面评价我也接受,究竟萝卜白 菜,各有所爱。但浅薄的,连金庸的作品都没看过的不负责任的评价,应该坚决打下去。有人 认为金庸的正面评价太多,有点反面声音并无不好,王朔敢于挑战金庸的行为被认为是敢于向 权威挑战的英雄行为。真是无稽之谈!这不是在鼓励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在鼓励胡说八道,鼓 励不负责任。 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有以下几点必须指出,以正视听。 一、 评价金庸作品带有极强的阶级情趣。 王朔文中诸如:"...住在香港的写武侠小说的浙江人...", "...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 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 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 都是短命的?...""...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 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 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等等文字比比皆是。稍有见地的人在今天都不会从这么唯心 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评价。王朔从一开始就对港台文化存在"傻傲傻傲"的偏见,王朔经常在媒体 上承认自己修养不够,就这德行。似乎在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找台阶,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 姿态。换了别人,这种丑是不可能在媒体上现的,毕竟公开媒体并不是卖傻的地方。 二"四大俗"之称,是老一套。雅俗之争在九十年代中就少见了。再说谁俗不俗本身就是件没劲 的事。 港台文化被划为庸俗一类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大陆也有好些俗文化包括王朔在内,被批过好 一阵子。现在大家认为雅俗之分没有意思的时候,王朔又想了起来,不知是不是王大师蛰伏太 久,不知外面是什么天儿了? 如果说艺术有雅俗之分的话,人对雅艺术和俗艺术的取舍好恶不应该有雅俗之分。有人习惯于 整天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有人一会欣赏阳春白雪一会欣赏下里巴人,无可厚非。 雅、俗共赏是人的需要。人本身有头脑、心脏,也有肠胃以及臭脚丫。吃的东西除了山珍海味 也有萝卜白菜。相信王朔也没有天天抱着古典名著睡觉吧。 王朔对港台文化"四大俗"的攻击,根本上是发泄他的不满,他对自己的所谓"四大支柱"在流行 趣味上的没落很是愤恨,不仅认为港台文化可恶、而且觉得中国人也可恶。他认为如果没有港 台可恶的俗文化和中国人不那么可恶的话,王朔的四大支柱就不会成为昨日黄花。不知道王朔 凭什么要求老百姓应该降低标准喜欢他的"雅",维护他的"四大支柱"。这种逻辑让我想起了当 初民营经济兴起时有人为了救国有企业而试图压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想法,这是为保护落后反对 竞争的典型逻辑,是赤裸裸的文化霸权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竟还有这样不要脸面的保守 残余势力,可见改革措施推行之不易。 老实说我对王朔的"四大支柱"不太了解,大概是王朔那个所谓的圈子里的趣味吧。"...像每个 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 并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今天他连周围小圈子朋友的话都懒得信,只信他看 完七分之一部《天龙八部》后的印象,并断言"...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 才去看金庸。说白了就是大伙不好,怎么就没有俗成他王朔那样呢--真是无知才狂妄啊! 三、对金庸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评价,没有根据 从王朔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加上以前他看过的不知名的一本、和近期读的7部装的《天龙八部》 第一本,他最多也就看过两本金庸的书。(其实他所说的第一次看过的那本不知名的书,我有 点怀疑是否金庸的作品,因为一直以来书摊上都有不少冒金庸之名写的垃圾文字。以王朔能买 来7部装《天龙八部》的眼光,难保当初看的就不是冒牌货。)如果王朔在看完人家的作品后再 说话是不是显得更有修养一点呢,甚或更有底气一点呢。 在正经看过七分之一部金庸的小说后,王朔使用了这样的文字表示其对金庸的厌恶:"在金庸小 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 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笔者:以上这句话照小学老师的说法应该是不通的,差不多就是差 不多,不能同"都"一块用,不知现在改了没有,如果规矩没变,那王朔应该变变。)"...金庸 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 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等等。 王朔有什么资格用"在金庸的小说中"、"金庸笔下" "...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 样..."这种词?太不负责任了吧。除了王朔,"我没见一个人敢这么跟自己对付的" 。他对金庸 的作品可说还未窥门径,这种想当然的逻辑会误导人。 有一点说来可笑,王朔所说的"侠"和正义与邪恶之争在《天龙八部》第一集里没有涉及,请问 《天龙八部》第一集中哪个角色是金庸人物中典型的大侠?哪一块写到了正义与邪恶之争?金 庸在这里给哪个正义的屠杀戴上了大帽子?很久以前看过的那本不知名的书据王朔说已经忘记 了。所以笔者推测,要么王朔是纯粹胡说八道,要么就是偷偷看过金庸的书以后却作秀不好意 思承认全看过--又做婊子又立牌坊倒也符合王朔的一贯做法。 四、对金庸小说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只字未提 王朔看不出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可以理解。因为他或许只看了七分之一部《天龙八部》。金 庸的博大精深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揭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诠释,王 朔当然是看不出来的。但作为一个以"码字"为生的人,王朔应该能感觉到金庸的行文和语言中 那种扑面而来的中国味。金庸的文字一看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写的。而今我们很多小说只能 看出来是用汉字写的,语言要么是杂交产品要么干脆就是纯种外国货。 王朔所说金庸文字上的缺点正好是金庸的优点。 五、有关中国人的形象 金庸的小说刻画的中国人形象给国人脸上摸黑了吗?王朔套用了鲁迅对中国旧小说的评价来批 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且看王朔看过的七分之一部《天龙八部》中的人物,最多涉及这么 些人:无量剑派、大理皇室、天龙寺的高僧、四大恶人、鸠摩智。他们中有几个是无耻的小 人?有几个是不讲信用的街头无赖?有几个是游手好闲惫懒无聊油嘴滑舌的闲人?恬不知耻、 不讲信用、游手好闲、得过且过才是病态的、没落的形象。这些人应该说都是王朔小说中的人 物形象。需要对王朔指出的是,《天龙八部》在他没见到的其余七分之六的部分出现了乔峰、 无崖子、少林寺高僧、丐帮中不少热血男儿等鲜明形象。郭靖、令狐冲、杨过、胡斐、洪七公 等等等等数不胜数的为民除害的大侠,哪一位不是人类光辉形象的代表? 王朔所言损害中国人的形象,主要是说损害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我倒觉得这么说更 恰当,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让外国人看到了这么一个事实:中国人不全是王朔小说中那种得过且 过、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凡事凑合的病态形象。他们从金庸的书中见到了他们所熟知的罗宾 汉、西部牛仔。他们眼中的侠客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去追求公证严明的法治社会,相反地他们在 这些人身上看到了爱看到了正义,看到了信用的力量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热情奔放、笑傲江湖 的豪情。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